關于功能視角是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和關鍵
高紅艷
黨人,堅持并發展馬克思主義,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思想,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要內容。 2.給社會的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并促成相應價值標準的建立。價值取向和價值標準是價值觀研究的兩個重要問題。價值取向是多元的,且在各自的領域中構成一定的“譜系”。所謂“價值標準”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評價指標體系或者評價參數,它是為了考量人們在價值取向方面達到的程度或者人們的實際行為歸屬于這些譜系中的何種。既然價值取向是多元的,那么,價值導向就至關重要。但光有價值導向也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無法衡量和掌握人們依據價值觀的導向所掌握的這些價值觀的程度。因此,從功能視角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把價值取向的導向和價值標準的建立充分結合起來,給社會的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并促成相應價值標準的建立。 我們可以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例來觀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給社會的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并促成相應價值標準的建立的功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為當代中國社會人的行為確立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我們可以據此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和作出道德判斷。 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傳統榮辱觀的關系問題,社會主義榮辱觀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及時地對傳統榮辱觀實現了概括、繼承和發展,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并促成相應價值標準的建立?二是當代理論界提出的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治療當代道德危機狀況提供了一個具體化途徑。 (1)社會主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概括、繼承和發展。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在依據一定的思想道德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活動中逐漸形成的關于榮辱觀念的總和。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有著關于榮辱問題的豐富的思想資源。一般認為,早在春秋以前就有了關于榮辱問題的樸素的看法和取舍判斷,而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們在政治理想和哲學觀念中對榮辱觀問題作出了較為深刻和系統的表達,從而奠定了中國傳統榮辱觀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價值要求。先秦儒家將榮辱問題與道德觀緊密相連,先秦儒家的榮辱觀集中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榮辱問題的根本看法和觀點,也由此影響并決定了此后數千年間對榮辱問題的評判標準和取舍原則。 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提出社會主義榮辱觀呢?傳統榮辱觀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又遭遇了哪些挑戰呢?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概括、繼承、超越和發展,它賦予榮辱觀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全新的時代特色和實踐價值。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中國進入以經濟轉型為先導的社會轉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元價值觀念相互碰撞,整個社會呈現一種價值多元的概貌,有人驚呼中國已經失去了價值評價的標準。其實,價值的分化是一種社會常態,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該如何整合多元價值觀,引領社會生活? 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社會里,價值多元與共同理想相互沖突,選擇何種價值和如何選擇價值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一個現代性的課題。價值多元與共同理想之間的沖突并不是中國獨有的,而是中國與西方共同面對的現代性難題。一般來說,應對這一現代性難題,學界提出了兩種預設路徑:一是回歸價值一元時代;二是在價值分化的前提下,尋求共同的底線原則。在中國歷史和西方歷史上都存在過這種統一的價值體系,但目前都面臨或已經分崩離析,因此在現實操作層面上顯然行不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和中國現代社會的民主條件決定了化解兩難處境不能回歸一元價值觀。在多元的基礎上尋求共同的底線原則,在共同底線原則的基礎上育化共同理想是可以選擇的現實路徑。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正是應運這一需求而生。 2006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的八個方面相互聯系、前后貫通,以其鮮明的政治立場、深厚的思想內容、嚴謹的內部結構、清晰的思想主線,構建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為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斷提供了基本準則,有利于消除社會中在榮辱、是非、美丑問題上呈現出的不同雜音,形成思想共識,有利于促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弘揚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建,有利于實現大眾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的互助共生,有利于克服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2)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治療當代道德危機狀況提供了一個具體化途徑。如何理解當代理論界提出的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治療當代道德危機狀況提供了一個具體化途徑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追逐物質利益的力量強烈沖擊著道德的力量,因而,出現了道德危機,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文化和價值觀念上的危機。提供一個具體化的路徑是治療當代道德危機狀況的關鍵。具體說來,關鍵是要拿出具體的規定。到底什么是榮?什么是辱?從而為行為提供一種道德法則。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實實在在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同時,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還促進了整個社會賞罰體系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的背景下,中國社會賞罰體系的主導是健康的,但也顯得有些不適應和亟待完善。如何完善一個社會的賞罰體系呢?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完善成文的制度、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也要關注不成文的賞罰體系和評價標準。賞罰體系是以制度化的形式來體現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榮辱觀的,榮辱觀與社會評價賞罰體系的建設是互為因果、緊密聯系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社會評價賞罰體系的合理建構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可以匡正不良風氣,扭轉道德失范,澄清一些領域被顛倒了的是非。 三、結語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要立足于對其科學內涵、思想表現、時代特征、理論維度和實踐轉化的把握,更要注重其功能性解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性解讀,不僅要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的具體作用,更要試圖將價值取向與建立價值標準兩者結合起來,一方面揭示其所具有的方法論意義上的昭示,另一方面解讀其所具有的給社會的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并促成相應價值標準的建立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喬法容,趙增彥,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9). [2]石國亮,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識形態功能[J].理論與改革,2007,(5). [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慕向斌,唐征友,“榮辱觀”語境下的高校德育反思[J].江蘇高教,2010,(3). [6]程光泉,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榮辱觀[J].東岳論叢,2009,(1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王水平,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政治哲學解讀[J].江西社會科學,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