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大膽使用一切人類文明成果
蔡兵
[內容提要]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產生的背景出發,分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設想的幾個主要組成部分,分析了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對馬克思主義這些設想的繼承與創新,指出了小平同志關于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大膽使用一切人類文明成果的基本思想是社會主義實踐的行動指南。
[關 鍵 詞]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南巡講話;繼承;創新
小平同志是一個高瞻遠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這種高瞻遠矚的特點表現在:他不是一個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條式理解和僵化執行的人,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當下的現實相對照,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相結合,進而提出馬克思主義發展新思路的人。從這一點看,我們更應當把小平同志當作馬克思主義卓越的理論創新者和實踐者。小平同志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上的創新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是成功的,這種成功最直接的受惠者是中國的老百姓,同時,這種實踐也讓二十世紀末在世界范圍內開始進入低潮的社會主義運動又有了向成功道路邁進的新希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平同志是20世紀后半期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領軍人物!
一、社會主義傳統經濟理論:消滅私有制與經濟活動的國家計劃化
社會主義的許多傳統理論,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對他們所處時代資本主義現實狀況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設想。在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病明顯:資本家的貪婪與工人階級的困苦;個別資本家精密的生產組織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社會快速發展與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等等。對了諸如此類的社會弊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如18世紀的亞當‘斯密,20世紀的凱思斯等人也都是有所認識的,但他們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疾病所采取的態度卻與馬克思截然不同,他們認為這些資本主義社會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方法是治療資本主義社會的部分發病肌體,使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而馬克思、思格斯的態度卻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完全相反,馬克思、思格斯帶著歷史的使命去認真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社會疾病的真實根源后,他們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靠這個社會本身無法解決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要解決這一矛盾,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才能實現。因此,在對待資本主義的基本態度上,馬克思、恩格斯選擇的是毀滅資本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革命一旦成功,所建立的新型社會應當是其所推翻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否定物——消除了私有制的、實行經濟活動計劃化的新型社會體制。這是馬克思等革命導師對資本主義社會被推翻后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型態的最基本構想。絕大多數共產主義信仰者在后來的共產主義實踐中,把這一基本構想當作一個鐵律接受下來,并當然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作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也理所當然應當接受這—個鐵律的支配。這些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的經濟形態特征的基本思想后來也就成為從事社會主義實踐的國家制定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這一思想在實踐中的普遍貫徹,使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無一例外的都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對私有財產在最大限度內進行了公有化處置。其結果是,這些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普遍受到了種種挫折。
二、打破對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教條式理解的關鍵:認清社會主義本質
二十世紀后半葉,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踐中進入了困難時期。二戰后,前蘇聯及東歐國家、中國等亞洲國家,這些在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或更落后的封建統治后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雖然也曾有過一段比西方老牌子資本主義國家如美、英、法等國更快的發展階段,但從總體上看始終處于相對落后的地位,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國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社會的政治經濟活力等方面與二戰后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明顯地處于劣勢。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后,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甚至不惜經歷大變革與動蕩,重返到資本主義的道路上。
面對這種局面,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也必須做出自己的抉擇。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畢竟在一大二公與計劃經濟的思想與政策束縛下,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越來越弱。更加嚴重的是,在長期高強度地執行了平均主義大鍋飯分配政策后,老百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逐漸消失。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社會歷史進程的規律時,多次指出,看一個國家、一種社會制度是否更具有先進性.二個最基本的判斷標準,就是看這個國家在這種制度下人民群眾是否具有更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生產力是否高度發達。
馬克思之所以否定資本主義制度,就是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是異化的,這種異化的基本表現是,在這種制度下,勞動者把勞動和工作看作一種沉重而痛苦的負擔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①。顯然,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并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對未來社會的建設也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其終極目的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關懷。為了實現這種社會,馬克思明確地指出必須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社會財富必須極大豐富,全體社會成員應當享有更高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因此,社會主義要顯示出比資本主義更大的合理性,就必須有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生產力,并且使這種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果實——創造、生產的社會財富—被社會成員普遍共享,這是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關鍵的關鍵。
小平同志正是打破了傳統的、對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經濟理論教條式理解的框框,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經濟理論。這一新經濟理論的最大特點是:抓住社會主義本質,靈活運用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小平同志的這些思想在南巡講話中作了最集中的表述。他在南巡講話中強調: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②。在這種本質論的指導下,小平同志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同上)。
三、進行社會主義理論創新:以三個“有利于”為指導,創造性地利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小平同志提出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目的與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在馬克思那里,建立共產主義是為了使全人類從階級對立和階級壓迫的社會中解放出來,從而不再受資本豐義社會帶來的種種社會疾病的折磨,人人都能成為一個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人。馬克思認為要使這種社會成為現實必須有合理的社會制度,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要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可見,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有其內在的邏輯結構:
生產力條件——非常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社會財富極大豐富)
制度條件——合理的社會制度(公有制、計劃經濟、消滅階級與國家) 最終目的——使社會成員得到自我全面發展(自我實現與自我完善)
而傳統的社會主義理論者卻不管社會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生產水平低下這一實際狀況,去片面追求在制度條件上的成功。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關于社會發展的原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這一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生產關系的形式和內容不能脫離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去按自己的意愿去隨意構造,雖然生產關系能夠反作用于生產力,但這種反作用相對于其受生產力的決定相比,是處于第二位的。20世紀下半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踐中最終走向失敗,正是由于長期構造了一個脫離生產力發展實際水平的僵化的生產關系,最終導致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小平同志領導的中國社會主義實踐所具有的理論與實踐的偉大創新性,最主要的表現就在于,當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生困難時,不是像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那樣對過去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而是創造性地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進行大膽創新和發展。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強調的三個有利于的生產力標準是對馬克思發展生產力和使人全面發展的思想的繼承與發展。他指出,各種改革是否正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實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此小平同志提出應當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化對現行的、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脫節的各種經濟制度的改革。小平同志堅信:“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管理方式、管理方法。”④。
小平同志關于現階段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思想邏輯可概括為:
生產力條件——社會主義應當不斷發展生產力
制度條件——吸收各種先進的文明成果和經營管理方式
最終目的——達到共同富裕
四、結語: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大膽使用一切人類文明成果
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當今時代如何發展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如何搞好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新方向。這一基本方向就是: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大膽使用一切人類文明成果。小平同志不僅提出了這一基本方向.在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實堅主義實踐的發展中,也堅定地堅持本方向。針對改革開放后許多改革措施引起廣泛爭議,小平同志明確指出: “證券、股幣,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摘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便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么.堅持這種態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這些話語,充分說明了小平同志打破傳統社會主義理論中一些教條思想的決心。時隔十年,重新體會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精神實質,對于搞好2l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依然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
抓住社會主義本質,大膽使用一切人類文明成果。小平同志這一在長期馬克思主義實踐中形成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思路,不僅推動了二十世紀后半期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發展,也將成為我國在二十一世紀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