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
江艷中
論文關鍵詞:經濟建設 國防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論文摘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必須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必然要求,是蘇聯解體的深刻教訓,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十七大報告指出:“國防和軍隊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1],這一重要戰略思想對于指導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深刻啟示。
一、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觀點,但歸納起來,有兩點是可以達成共識的,其一是關于無產階級專政,其二就是關于生產力。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都屬于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是政治通過暴力手段的繼續,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經濟則是政治作為階級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關系的根源。國家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有國家就要有國防。每個國家無論大小都把國家的獨立自主、領土完整和經濟建設視為國家的基本利益, 而國防建設是保障三者的先決條件。
馬克思曾說過, 軍隊在經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它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 而且在生產力的發展中起開路先鋒作用, 對經濟建設起著先導作用。同時,經濟建設對國防建設具有基礎性作用,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托,經濟建設搞不上去,國防建設就無從談起。胡錦濤指出:“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是我們黨對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內在規律的科學總結,既是強國之策。也是強軍之道”[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使國防和軍隊建設在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中發揮重要作用,又必須根據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使國防和軍隊建設符合中國實際,展現鮮明的中國特色。
二、統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是蘇聯解體的深刻啟示
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基礎原因是其長期以來忽視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之間的合理結構,導致產業結構嚴重畸形,農產品和輕工業消費品嚴重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與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這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軍事工業發展投入過大,蘇聯將國防建設放在了突出的優先發展的地位,國防投入占GDP的比例長期高達12%-15%,使其軍工規模居世界之冠。但由于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嚴重不協調,龐大的國防投入拖累了國民經濟建設,極大地影響了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投入社會主義改革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社會不滿情緒不斷滋生和蔓延,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列寧清醒地認識到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對鞏固蘇維埃政權的極端重要性。但是,外國勢力的入侵和國內戰爭的爆發,破壞了1918年初開展的和平經濟建設,列寧關于工作重點轉移的設想未能實現。蘇維埃政權在被封鎖、包圍,與世界隔絕的情況下,被迫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變蘇維埃共和國為軍營,把黨、工會和其他組織的一切活動轉入戰時軌道,整個國民經濟按軍事需要改組,動員人民的全部力量和國家的全部資源,成功地防止和打擊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侵略和干涉,捍衛了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斯大林執政期間,蘇聯繼續實施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蘇聯國民經濟的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到1933年,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中的比重提高到70.4%,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對維護社會主義國家安全,保障蘇聯在二戰中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但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后,蘇聯的國防建設仍然占用了大量的資金,國民經濟軍事化的特點明顯,國防建設成為經濟建設的沉重包袱,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綜合國力的增強,也使蘇聯了喪失了幾次改革發展的機會,最終導致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解體,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了最嚴重的挫折,這方面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三、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總結
建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提出發展經濟和建設強大國防兩大戰略任務,指出:“只有經濟建設發展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大的進步。”“我們一定要加強國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強經濟建設”[3]。 “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和“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是新中舊成立后迫切要做的兩件大事。新中國成立時,我國處于國民經濟完全崩潰,一窮二白,一貧如洗,百廢待興的狀況,同時國際上面臨各資本主義國家對新中國的包圍和扼殺。中央軍委及時提出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在國家經濟條件許可范圍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有力保障了抗美援朝的最終勝利,捍衛了社會主義制度。
進入80年代,國際形勢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經濟發展越來越成為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發展、解決溫飽成為最大的政治。黨中央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也相應地實行戰略性轉變,從長期以來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臨戰狀態,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軌道上。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出發,多次指出國防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基礎,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在大局下行動,有計劃、有步驟推進國防建設;同時指出,在發展經濟的前提下,國防建設也要不斷地相應增強。在80年代我國國防建設在經費相當緊缺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地經受住了蘇東劇變的考驗,捍衛了社會主義制度;而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則為后來我國國防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人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經濟發展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奠定了更加充實的物質基礎。在國家財力增加的基礎上,國家逐步加大了對國防的投入,使武器裝備整體水平明顯改善,武器裝備建設跨上了以全面自主研制為主,引進為輔的新階段,并帶動了國防科技工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對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進一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四、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世界正加速走向多極化,局勢有所緩和,但矛盾復雜多變。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大國或國家集團都在為構筑新的格局而謀劃對策,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爭得有利的位置。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中,我們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占有優勢,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只有重視和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才能保證我國在錯綜復雜的國際競爭中取得有利的戰略地位,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造安全穩定環境,才能實現祖國完全統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把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全局之中,領導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富國強軍之路。國防和軍隊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關系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發展,關系黨、國家和人民的前途命運。貧窮落后不是社會主義,國富軍弱也不是社會主義。歷史昭示。只有經濟獲得空前發展,強軍才有可靠基礎;只有國防建設不斷加強,經濟社會發展才有堅強安全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才能不斷前進。富國和強軍,是一個國家發展騰飛不可或缺的兩翼。堅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方針,既要把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又要注意積極發揮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拉動作用。
綜上所述,安全與發展,是一個國家的兩大基本需求;富國與強軍,共同構成國家富強的兩大基石。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
[1]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0.
[2]總政治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理論學習讀本[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