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商品經濟階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新認識
陳廣亮
摘 要:馬克思主義認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商品經濟階段和時間經濟階段。自近代以來,整個世界開始了由自然經濟階段向商品經濟階段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資本主義成為推動商品經濟階段社會發展的經典模式。而傳統社會發展理論強調的社會主義替代資本主義的認知,割裂了與商品經濟的有機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雖然在實踐上實現了與商品經濟的一定結合,但在理論上仍未徹底搞清楚。實際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同時實現商品經濟階段社會發展的不同生產方式,而非前后替代關系。
關鍵詞:商品經濟階段;社會主義;資本主義;資本動力系統
2010年10月,中央黨校舉辦了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界近十年來第一次研討會——社會主義理論前沿問題高層論壇。會議認為,科學社會主義仍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學科體系定位尚不清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疇、基本原理等不甚明確,組織基礎嚴重萎縮。[1]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科學社會主義這個最基本問題的理解和把握有過深刻的論述,但從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發展的大戰略角度而言,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科學系統認知確乎成了制約社會主義長遠發展的瓶頸。筆者認為,近代世界的發展是一個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的過程;商品經濟階段包括兩種發展模式:資本主義模式和社會主義模式;兩者在商品經濟階段是并行共存的關系,并非相互替代關系——當然資本主義由于自身的痼疾必將被共產主義取代,不過其時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開始向第三階段發展,而社會主義同樣會被共產主義取代。
一、商品經濟形態階段社會發展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自然經濟階段、商品經濟階段、時間經濟階段。[2]104在近代,人類開始了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轉型,即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
從生產力角度而言,由自然經濟過渡而來的商品經濟是一個逐步打破狹隘的社會格局而使社會日益形成普遍的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體的能力體系的過程。[3]32-33商品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在對物的依賴關系基礎上,資本基于自身的特殊屬性——能夠不斷實現價值增值和便宜轉化為貨幣,成為推動這一階段社會發展的具體動力。資本的驅動使這一階段的社會以如下形式發展:個體作為商品的生產者和交換者日益擺脫各種自然發生的和傳統的社會聯系、擺脫對直接共同體的隸屬或依賴而獨立發展——不過由于幾乎完全受物的統治、社會分工日益細化,個體成為片面的人和對貨幣崇拜的異化的人;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勞動工具由于資本驅動的科技革命的日新月異而逐漸趨向自動化和智能化;人類整體活動的空間——宏觀領域和微觀領域同時得到深度發展。確實,近代社會的發展是按著馬克思所揭示的規律前進的:社會空間得到極大拓展、世界聯系日益密切、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生產關系角度而言,以獨立的所有權為前提、以自由競爭為條件的商品經濟社會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狹隘的、嚴重依賴的關系,結成了形式上平等、自由、相互協作的關系。而就商品經濟運行一般過程而言,人們的勞動以及由勞動形成的社會地位在質上都是等同的,個體則憑借自身的生產活動而平等地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
二、社會主義是資本動力系統推動的商品經濟階段社會發展的模式之一
商品經濟作為揚棄自然經濟的人類社會的第二個階段,對它運行本質的探究尤其是驅動動力的認知,是近代以來理論界關注和探討的中心話題。馬克思通過對近代商品經濟運行特征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認為:資本動力系統是驅動這一階段社會發展的具體動力,但資本動力系統有兩套不同的組合方式——資本和資產階級上層建筑結合的方式即資本主義模式以及資本和無產階級上層建筑結合的方式即社會主義模式。
傳統認識認為:資本主義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資本家掌握生產資料;在生產中,資本家通過提供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進行商品生產,而工人則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報酬;在分配上,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辯證法角度而言,任何一種社會制度對社會發展的推動都是由其動力系統推動的。商品經濟階段資本主義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就是在以資本為軸心的動力系統推動下實現的。資本主義以資本為軸心的動力系統包括法制化的所有權、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精神倫理和維護這種經濟運轉的資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政治上層建筑。
資本主義以資本為軸心的動力系統之所以能調動人的生產積極性、推動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是因為:
第一,形成和確立了完善的個人所有權制度,賦予國民或企業資產以資本的資格。它通過把不合法的具有社會契約性的資產往來納入制度化的所有權體系,實現國民資產的資本轉化,為資產的經濟潛能的發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資本主義的體制結構是圍繞對利潤的自利性的持續追逐而組織起來的。由于商品經濟階段人的發展建立在對物的依賴基礎上,這樣資本家發展的關鍵即建立在對“利潤”的追逐上,而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的職能就是保證這種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
第三,包含了資本潛能的商品和勞務能夠通過市場價格自由交易。盡管上層建筑試圖控制物價,資本主義的關鍵特點之一還是在于市場交易的價格原則上由供求決定。正是這種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動力刺激并不斷推動著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四,資本主義精神——正如新教倫理所昭示:人雖生而平等,但為了獲得上帝救贖必須盡可能地挖掘自身的潛能,形成一種“勞作、積累和自我改進”的生活方式——從社會倫理上保持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家自身總是嚴格保持著不太被常人(前資本主義和現代人)理解的宗教上的目的正當化了的非傳統式精神——一種極有系統和效率、完全符合現代意義下的理性計算資本家行動的精神。
迄今為止,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傳統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計劃經濟體制主導型的社會主義模式階段和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的社會主義模式階段。在前者的認知里,社會主義是代替資本主義的更高級別的社會發展階段,相對于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發展模式,社會主義以計劃經濟指導社會的發展;在生產關系上著重強調社會主義的公有化,注重產品分配的平均;強調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等等。在后者的認知里,強調像中國這樣的國家仍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該階段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強調社會主義也可以發展市場經濟,認為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提出社會主義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認為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等等。
從資本動力系統推動商品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屬于商品經濟發展階段(而非時間經濟階段)的角度出發,與資本動力系統的有機結合成為科學把握和推動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盡管社會主義屬于商品經濟發展階段,強調資本為重要因素形成的動力系統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但是相比資本主義以資本為軸心組建的動力系統,資本并非社會主義組建動力系統的軸心。構成社會主義的動力系統的要素還有法制化的物的所有權、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倫理和維護這種經濟運轉的無產階級的政治上層建筑。 資本動力系統構建下的社會主義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上強調以下觀點:
第一,社會主義屬于商品經濟階段,它與屬于時間經濟階段的共產主義處于不同發展階段上。屬于商品經濟階段的社會主義強調一國在推進社會發展時,首先要促使該國實現由自然經濟階段向商品經濟階段全面過渡;其次,要密切結合資本動力系統來理解和實現社會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強調無產階級對國家政治上層建筑的組建,對國家生活的領導。因為社會主義是一個沒有剝削的,平等、民主的,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生產方式,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是社會主義的標志,是實現商品經濟階段以社會主義方式推進社會發展的根本。
第三,社會主義追求社會的內部和諧、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社會主義就是在批判資本主義造成的諸如社會不平等、兩極分化、經濟危機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等社會不和諧的基礎上形成的。
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同是商品經濟階段實現社會發展方式的原因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同是商品經濟階段實現社會發展的方式,而非傳統社會主義認知中的前者對后者的揚棄,原因在于:
第一,人類社會的生產實踐催生了社會生產方式。梳理社會主義(包括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的背景可知,社會主義方式的理念與資本主義方式的理念幾乎同時出現于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時期。16-17世紀,當簡單協作作坊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迅猛發展,引導人類社會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時,莫爾即發表了《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盡管莫爾對未來以社會主義推動商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張較為粗疏,缺乏嚴密的理論論證,卻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理念。17世紀末到18世紀末,隨著手工工場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西歐社會發展的推進,以溫斯坦來、摩萊里等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學者拋去早期社會主義學者純粹幻想的文學手法,開始把社會主義理念建立在自然法學說與理性論基礎之上。19世紀,資本主義進入機器生產時期,資本主義初步成為一種完備的社會生產方式。這時不僅有以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實踐家創辦“新和諧村”的社會主義公社的實踐,更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念和組建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與第二國際的實踐。20世紀70年代末以前,資本主義資本積累仍舊主要依靠血腥和暴力,這時,社會主義在蘇聯、東歐和亞洲十幾個國家相繼建立。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金融手段的革新,資本流動的日益國際化,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上。這時,社會主義在中國和越南通過改革開放和逐步實行市場經濟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成功實踐確證社會主義屬于商品經濟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備要件之一。
第二,人類社會發展道路是一個一元多線的進程。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資本主義率先展開向商品經濟過渡作為社會主義運行的必須的前提。社會主義誕生于資本主義之后不能抹殺其與資本主義同是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的模式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主義作為推動商品經濟發展模式之一的認知可以由以下兩個基本理論支撐:首先,社會歷史的發展究竟是一元單線,還是一元多線?長期以來,在歷史教科書中一直把馬克思的歷史發展觀解釋為單線式:認為每種社會經濟形態只有一種生產方式,每種生產力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只同一種生產關系相結合,而生產關系適應于生產力水平又是一次完成的。其實,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歷史發展明顯是一元多線的,即每種社會經濟形態不一定只有一種生產方式,每種生產力在其發展中也不只與一種生產關系相結合,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適應也非一次完成。在解釋社會發展特點上,羅榮渠先生著重指出:“從宏觀歷史來看,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社會發展既不是劃一的,也不是同步的,連續性上升和突破性(梯級式)上升是歷史發展普遍的兩種方式。”[4]59-60其次,怎樣正確看待社會主義的本質?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不論是教條主義還是其他形式的思想和實際,只要對社會主義的認知偏離了商品經濟和拋棄了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的發展即出現波折;只要對社會主義的認知切合了商品經濟發展特征,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實踐即取得成功。列寧新經濟政策時期和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明確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相對于資本主義純粹以資本為軸心組建動力系統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是組建包括資本因素在內——并非唯一的核心因素——的動力系統以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的社會。
第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是商品經濟發展方式,在當代得到了實踐的驗證。當代世界尤其是中國、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經濟仍然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同是商品經濟發展階段的生產方式。
四、認識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同是商品經濟階段實現社會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
第一,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并行于商品經濟階段的不同生產方式,有助于深刻認識資本動力系統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在近現代世界中,有些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未意識到自身正處于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型的階段,或者意識到卻未能充分認識到資本動力系統對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而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愈益拉大。這說明深刻認識資本動力系統對推動社會發展的重大作用,是廣大后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轉型的關鍵。
第二,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并行于商品經濟階段的不同生產方式,有助于社會主義國家更新對資本主義是推動商品經濟發展主要方式的認識。傳統社會主義理論長期著重于論證資本主義與時代發展的不相適應,強調資本主義已經到達晚期階段。顯然,資本主義短命論忽視其在商品經濟階段發展的長期性,忽視其肯定性發展仍將長期推動現當代世界的發展。相反,資本主義在商品經濟階段的長期存在論則極大地深化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拉近了社會主義對其學習、借鑒的距離。
第三,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是并行于商品經濟階段的不同生產方式,有助于深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商品經濟階段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并行論認同并堅信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必然、兩個絕不會原理,它注重的是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分屬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和共產主義在商品經濟階段出現的不可能性。強調資本主義對商品經濟階段社會發展的長期的推動作用,強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同屬商品經濟階段并與資本主義并行,共同推動這一階段社會發展,從理論上說明了發展商品經濟應當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頭等大事。
[1]朱可辛,郭強.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界的一次盛會——“社會主義理論前沿問題高層論壇?2010”述評[J].科學社會主義.2010(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巨永明.資本全球化與二十世紀世界歷史運動[M].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08.
[4]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