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畢克利 張立春
摘要論述了農業機械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主要包括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是增加農民收入及改善農民生活的基礎、是鄉風文明的保障、是改善農村面貌的重要手段、可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等內容。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其主要標準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5個方面充分體現了新農村建設的豐富內涵。從近幾年集安市新農村建設的實踐看,無論是發展農業生產、改善村容村貌,還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都與農機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梢姡r業機械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1-4],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農業的標志,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1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 從20世紀60年代起,集安市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發展到今天,全市已經擁有各類拖拉機 4 600臺,包涵了大型履帶拖拉機、大中型輪式拖拉機、小四輪拖拉機和手持式拖拉機多個品種,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萬kW。截至目前,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有農機化的影子,農民已經從農機化發展中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的農戶中購置了農業機械??梢哉f,隨著農藝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產品也按著農藝的要求不斷提升服務能力。伴隨著農業科技水平 的飛速發展,農機化已成為農業生產力不斷增強的永恒發展動力。農民投身農機化,使用農業機械的熱情不斷高漲,形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熱潮,也必將帶動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把“生產發展”列為第一要素,就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而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關鍵在于不斷創造和運用先進的生產工具,農業機械就是最重要的先進生產工具,是農村生產力發展最具活力的要素,是農村、農業、農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當前,農業機械在集安市得到廣泛的應用,機械作業量迅速增長,作業領域深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的各個方面,農業機械作業效率的不斷提高推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全面提高,從而大大加快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因此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農業機械化不但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土地產出率、農業資源利用率,而且為促進農業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起到主力軍作用。 2農業機械化是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的基礎 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應用,把農民逐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救出來,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條件,要使農民生活富起來最主要就是增加農民收入,“三農”問題的核心也是農民增收問題。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要讓農民盡快致富,目前的辦法:一是推動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變人口優勢為人力資本。當前,農村存在著農忙時嫌人少、農閑時嫌人多的實際用工情況。農民外出務工必須簽訂半年或者1年以上的合同,農民因為還戀著自己的土地所以就產生了農忙和外出務工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發展生產力。要想使農民富裕起來,就必須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把大量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為社會家庭開創第二職業,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生活水平。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僅可以代替人力,而且可以直接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使農民有能力、有條件向第二、三產業輸出更多的勞動力。20世紀80年代以前,農村1年中的農時季節一般在4個多月,而現在農民充其量用2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全年的農業生產,尤其是在耕整地的環節、后勤加工和場上作業環節、運輸環節,農民都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解放了勞動力,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二是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大量農民轉移出去后,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大量農活都要靠少數農民來完成,農民迫切需要使用農業機械來完成人力無法完成的作業項目,因而要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標,真正讓農民富裕起來,農業機械化是強大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