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經營農村水電 體現“三農”權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李其道
【摘要】農村水能是中國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除土地、山林之外,農村集體和農民最易于開發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和生態優勢,促進和保障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最珍貴的稀有資源。開發農村水能沒有大量水體集中和移民,規模適中、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特別適合農村集體與農民個人開發。開發技術十分成熟,與開發小型煤炭等資源相比,具有十分突出的技術、安全、節約、清潔、可持續發展的優勢。
1.農村水能是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最珍貴的稀有資源
我國廣大貧困山區和老少邊窮地區位分布與我國農村水能分布基本一致。全國貧困地區、貧困縣、貧困人口大頭在西部大開發地區。西部大開發地區水能資源經濟可開發量達3.2億千瓦,占全國總量的80%,開發率僅為11%;其中農村水能經濟可開發量1.1億千瓦,占全國總量的71%,開發率僅為13%。592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中,有占65%的385個縣農村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量達5477萬千瓦,開發率為15.5%。.
廣大貧困山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地域遼闊,負荷分散,大電網難以覆蓋,也不適宜大電網長距離輸送供電。開發農村水能、發展農村水電,是這些地區解決無電缺電問題,實現電力普遍服務,直接惠及“三農”的最現實最有效最好的途徑;也是這些地區以開發農村水能、發展農村水電為載體,實行農村集體與農民入股辦電,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最現實最有效最好的途徑。
2.在國家扶持下通過農村集體和農民實行股份制辦電,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成功事例不少
(1)從一個村看:
江西銅鼓縣紅蘇村全村468人,建成股份合作制農村水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3085千瓦,年收入220多萬元,年人均達4700多元,全村1/3的農民成為水電工人,紅蘇村由原來靠山吃山的“林業村”,變成了借水發財的“水電村”。
湖南桂東縣漚菜村將國家扶持資金量化為貧困農戶的股權,實行股份制辦電,使農民長期穩定地從農村水電站直接獲得分紅收入,每年人均分得紅利200-300元,目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3108元,比1999年的506元翻了兩番多。桂東縣水莊村通過建設水莊農村水電站,除保證農戶年分紅200余元外,年滿60歲的老人可領到一份“養老補助”,還為全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其他公益事業提供資金。
四川峨眉縣龍洞村建成9座股份制農村水電站,年收入850萬元,上交國家稅金和村集體利潤近70萬元,200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3400元,其中農村水電提供1900元,占56%,進入市級小康村行列。
福建南靖縣金山鎮河乾村實行股份制辦電,共建成農村水電裝機1.1萬多千瓦,年提供村財政收入120多萬元,占村財政的2/3。全村用自家的廉價電發展了農副產品加工小型企業100多家,以及投資上億元的企業2家、上5000萬元的企業6家、上100萬元的企業30多家。年創工農業增加值6億元,工業增加值占90%以上。近80%的勞動力到企業務工,形成了農民“上班族”。2004年全村人均用電量1000千瓦時,戶均生活用電量2120千瓦時,家家實現了小水電代燃料;農民人均純收入5300元,小水電及相關產業貢獻率達80%。河乾村由貧困村變成了“工業村”、“億元村”,變成了全省的“文明村”、全國的“造林綠化千佳村”。
四川彭州市寶山村是一個位于大寶山區的600多戶、2000多人的貧困山村。上世紀70年代在國家的扶持下,由農民集資3萬余元建起了一座100千瓦的農村水電,嘗到了有電的甜頭。80年代在國家的支持下,投資500萬元,其中貸款300萬元,其余資金由農村集體和農民籌集,建起了當時全省最大的村辦電站,裝機1600千瓦。從此依托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村水電,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經濟基礎越打越牢,致富路子越走越寬。1994年以寶山村集體經濟為基礎建立了寶山企業集團公司。目前全村約900個成年農民都是集團公司職工,外聘職工300多人,職工總數1200多人,其中高級職稱的有68人。集團公司下轄5家分公司,24個子企業,總計固定資產5.4億元,流動資金3600萬元。現己形成以農村水電為龍頭,旅游為重點,建工建材與山珍食品、化工與建筑為兩翼的集團化公司。其中水電開發分公司己在外地開發農村水電15座,總計裝機12萬千瓦。目前全村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500多元,人均年產糧1200斤,年實現工農業增加值5億元以上,其中工業增加值占98%。幾年前寶山村就已無貧困戶,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
福建永春縣美嶺村1979年人均純收入只有70元。1988年成立泉州市首家村級黨委會。黨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領導核心作用。從建成1座320千瓦的農村水電起家,以電養電,以電興業,滾動發展,1993年,建成泉州市最大的水泥廠,年產量30萬噸,并在泉州市區購地50畝創辦了美嶺商貿大廈。現全村發電裝機達到2.2萬多千瓦,2004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本村用電量7000萬千瓦時,包括外來員工人均用電量2.8萬千瓦時,戶均生活用電量5357千瓦時。經過20多年的艱苦創業,從山溝里崛起,發展成為富甲一方的美嶺集團,農民全部成了工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豐碩成果。2004村民人均收入2.4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530萬元,村財政收入4580萬元。2001年以來,投入1.2億元發展教育,創辦全縣首家村辦高級中學;投入1300多萬元美化環境和增強文體、保健設施;投入1500多萬元鋪設水泥公路38公里。村里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領取400元福利費,全村累計用于扶貧濟困資金達2000多萬元。美嶺村的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成為我國山區脫貧致富建小康的一面旗幟,全國已有30多萬人次到美嶺村參觀學習。美嶺村黨委書記蘇新添先后當選為黨的十五大、十六大中央候補委員。
(2)從一個鄉看:
湖南郴州北湖區南溪鄉有987人投資入股開發農村水電,每人年均分紅1000元;有102人當上農村水電企業員工,年增收98萬元,人均9600元。之外有440人參加農村水電工程建設,增加收入170余萬元,人均4000元;全鄉4685人,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66元。
福建德化縣大銘鄉由鄉政府用集體資產提供無償擔保幫助農戶貸款興辦農村水電,做到家家都有農村水電股份,戶戶都有農村水電分紅收入,200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486元,其中農村水電提供1394元,占2/5。
福建建陽市黃坑鎮依靠充足廉價可靠的農村水電供電,使當地的竹、木制品加工業成為支柱產業,農民賣一根毛竹通過電力深加工售價由10-15元增至40-60元,增長好幾倍;帶動鄉鎮企業發展,除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外,為鄉鎮集體年創利潤700多萬元,為鎮財政年創稅收60多萬元。
安徽太湖縣北中鎮農民在農村水電站工程建設中,投入勞動工日2.5萬余個,增加收入75萬余元,每個勞動日增收30元;利用電站庫區水面養殖,年均增收10余萬元;轉移剩余勞動力1萬余個外出務工, 2005年創收6000余萬元。
甘肅臨夏縣刁祁鄉通過農村集體和農民集資開發農村水電,實現了全鄉戶戶通電,除免費向學校、五保戶供電外,對農村用電實行0.25元/千瓦時的優惠電價,每年減輕農民負擔30多萬元,平均每戶70余元。
(3)從一個縣看:
四川三臺縣農村水電成為縣域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依托可靠、廉價的農村水電能源,“三高”農業和鄉鎮企業躍上新臺階,主要農副產品產業分別進入全省10強和全國100強,被列為全省、全國農副產品生產基地;以當地資源建廠,形成了黃磷、氮肥、蠶絲、棉紗、蔗糖、制鹽、榨油、膨潤土、飼料、竹草編制、食品加工、農機等工業體系,涌現出省級以上先進企業16家;發展了各類外資企業26家,利用外資5000多萬美元。農村勞動力逐步由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縣域產業結構逐步由單一的二元經濟向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跨越。2004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68.68億元,人均3244元;財政收入2.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5元,比進行初級電氣化建設前的1995年488元,增長2347元,剔除物價指數影響,同比年均增長速度11.59%。
浙江景寧縣通過股份制開發農村水電,使景寧山區畬鄉人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全縣共建成農村水電站118座、裝機20余萬千瓦,人均擁有裝機1.4千瓦,景寧縣18萬人中有5萬人是農村水電企業的股東,直接或間接參與農村水電開發建設與運行生產的人數占到全縣總人口的50%以上,景寧縣人均擁有裝機容量和外出投資辦電的裝機規模均居全國第一。水利部授予景寧縣“中國農村水電之鄉”的稱號。
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全面推行股份制集資辦電,有14個鄉鎮,鎮鎮都有農村水電,40個行政村,村村都有農村水電股份,240個自然村,年年都分享農村水電紅利。2004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773元,其中農村水電貢獻1555元,占41%。田螺坑村630人,建成一座890千瓦的股份制農村水電,除村民低價用電平均每戶每年可減少電費支出800多元外,每戶每年可分得紅利1000元,還用農村水電收入興建小學教學樓和教師宿舍,對考入縣級高中的學生每人每年獎勵500元。洛陽村890人,建成的900千瓦農村水電站,年均收入90余萬元,成為村集體的穩定收入來源,除增加農民收入外,用電站收入進行農村小康住房改造,每戶補助1萬元,還建立健全了農村合作醫療體制,農民的醫療費用全由村集體支付。乳源縣在國家的扶持和政策引導下,通過股份制開發農村水電,壯大了農村集體的經濟實力,大部分農村的飲水工程、農田水利工程、鄉村道路、有線電視等,都主要由村集體支付;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廣東乳源縣以農村集體和農民為主建設的20余萬千瓦農村水電,總投資12億元,其中國家扶持資金投入8630萬元(含中央、省、縣)占7.2%;農村集體和農民投入9100萬元(含集體積累出資、農民投工投料投資和“相關補償”、土地使用權入股),占7.6%;引資投入1.44億元,占12%;貸款8.78億元(含銀行貸款、扶貧貸款、信用社貸款、民間借貸),占73.2%。農民從農村水電分紅額中,農村集體股權(包括“國家扶持”量化給農村集體的股權)分配給農民的占60%,農民股權(包括“國家扶持”量化給農民的股權)占40%。
類似的例子全國還有不少。
3,影響“成功事例”廣泛推廣的原因是配置農村水能資源有失誤
雖然全國涌現出一批在國家的扶持和政策引導下,通過農村集體和農民實行股份制辦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的成功事例,但是就全國總體而言,特別是就貧困山區和老少邊窮地區而言,尚屬個例。這之間的差距極大。
廣大貧困山區和老少邊窮地區農民熱切期盼開發農村水能、發展農村水電,但一般農戶除勞動力和土地外,人均收入僅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和基本生計,無力自己辦電和參與辦電。“十五”期間農村“六小”工程中央投資1080億元,農村水電只有16.29億元,僅占1.5%;40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中央補助資金15億元,僅占電氣化建設總投資的1.3%。大多數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所在地區多為欠發達地區,地方扶持開發農村水電的能力有限。金融體制改革后,農村水電專項貸款被取消,建設貸款在利率、期限上未體現對“三農”的扶持,靠大量建設貸款開發農村水電還款負擔太重,一般農村集體和農民難以承受。靠引資開發農村水電,只能集中在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上,直接扶持“三農”的項目則難以籌集資金。
重要的原因是配置農村水能資源有失誤。由于水能資源管理長期缺位越位實際不到位,在缺乏有效調控措施、缺乏財政必要投入和不充分考慮農村水電具有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與“六小”工程特性的情況下,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按“泛市場化”運作,只要市場上有人投資農村水電,就讓它進入市場,放棄市場監管和導向、協調,導致不少地方強勢資本、私人資本開發農民身邊的農村水能資源,直接剝奪農村集體和農民的權益,不僅無償占用農村水能資源,而且對占用農村土地也大多采取一次性廉價補償的做法,農民不僅無錢無資源自己辦電和參與辦電,并且受到失地失業嚴重威脅,同時建成的電站大多只發不供,單純進行商品電輸出,當地用電不多,直接惠及“三農”不多,不僅未能“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反而繼續“以農哺工,以鄉養城”,加大城鄉差距,擴大社會不公,影響穩定、和諧。此外,還造成不少地方出現“四無”電站,無序開發,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危及河流健康生命,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使得不少地方,對于中央把農村水電作為“農民增收效果更顯著”的重要途徑,難以形成;要求“增加投資規模,充實建設內容,擴大建設范圍”的扶持政策,難以落實;促進和保障農民增收的目標,難以實現。
必須認識到有較多民營資本投入農村水電,不意味發展農村水電不缺少國有資本,不需要國家投資。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大量缺少的是直接扶持“三農”的國有資本,大量需要的是實現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國家投資。沒有國家對“三農”的扶持,將扶持轉化為農村水電生產力,量化為農民的股權,不很好解決農村水能資源使用權入股、農民土地使用權入股和合營、加盟等問題,農民很難參與農村水能的開發利用。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急需國家在社會辦電中,提供農村集體和農民參與開發經營農村水電的公平機會和公正待遇。
4.引導 幫助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農村推行股份制開發經營農村水電,促進和保障農民增收解困致富
如何讓農村集體和農民開發利用并管理經營自己身邊的農村水能資源,自己辦電和參與辦電,體現“三農”權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應把農村水能資源作為一種特殊資源,象土地、山林一樣,實行嚴格、科學管理。可以考慮將單站裝機容量在一定規模以下的小型農村水能資源的使用權,由所在鄉村農民平均有限占有(譬如平均每戶不超過一兩個或兩三個千瓦),無償使用。
要積極引導、幫助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農村推行股份制開發經營農村水電,把國家扶持資金、信貸資金和農村水能資源使用權轉化為農村水電先進生產力,并將國有資本、金融資本、資源資本轉換為農村集體和農民的股權,結合農村集體積累出資、農民投工投料投資和“相關補償”、土地使用權入股,促進和保障農民增收解困致富,并形成長效機制。
根據典型調查和綜合測算,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開發農村水電,單位千瓦造價大體在6000元左右,上網電價0.30元/千瓦時,1千瓦一年發電3500千瓦時,總收入1050元。實行“以稅惠農”(增值稅、所得稅零稅率)和“一次性投入、貸款貼息、25年使用”(國家扶持資金無償投入,貸款還本不計息,運行成本只提還貸本金折舊)政策,國家投入、農村投入、信貸資金比例,分別占30%、30%和40%。這樣,發電運行成本不超過0.05元/千瓦時,1千瓦一年可獲純利875元。按每戶農民擁有農村水電2千瓦計,國家一次性投入扶持資金3600元和每年平均負擔貼息120元,25年內可持續增加農戶每年紅利收入1750元。按年折算,國家投入264元,農戶可增加收入1750元。1元國家投入可帶來農戶增收6.6元;1元中央補助(按中央、地方各占一半計),可帶來農戶增收13.2元,帶來農民增收(平均每戶3.75人)3.5元。效益十分顯著,這還沒算作為清潔可再生綠色能源和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六小”工程的農村水電,所發揮的特殊作用和產生的多方面效益與綜合效益。
可考慮規劃到2015年,全國重點解決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2.5萬個自然村、500萬戶、1900萬貧困農牧民持續增收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綠色能源支撐和保障。10年共需國家投入扶持資金和貸款貼息132億元(中央、地方各66億元),“十一五”到“十二五”平均每年需國家投入扶持資金13.2億元(中央、地方各6.6億元)。到2015將增加農村水電裝機1000萬千瓦,新增年發電量350億千瓦時以上。
5.納入新農村建設內容, 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嚴格監管, 精心實施, 民主管理
發揮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農村水電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推進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農村水電增收解困致富建設,對于促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促進農村全面深化改革,促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有著特殊作用。
“十五”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新增農村水電裝機1060萬千瓦,占全國農村水電新增裝機的2/3,41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平均每縣新增裝機2.6萬千瓦。2005年全國農村水電裝機達到4380萬千瓦,占全國水電裝機的37.6%,年發電量1380億千瓦時,占全國水電發電量的34.9%。農村水電發電量占我國可再生綠色能源發電量的99%。410個電氣化縣的平均村、戶通電率分別達到99.37%和98.79%;人均年用電量達到644千瓦時,增長了86%。帶動全國新建和改造鄉村公路6萬公里、110千伏及以下高壓配電線路18萬公里;新增機電保灌面積450萬畝;解決了600萬人口及8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5年中治理了上萬條中小河流,減少水土流失面積12萬平方公里;有1100萬農業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累計解決了1000萬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電氣化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3.1%,是全國年均增速的1.5倍;工業增加值占工農業總增加值的比重增長了9個百分點;縣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1%。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4%,比全國比重高10.1個百分點。電氣化縣電視機普及率超過90%,學齡兒童入學率普遍在95%以上,X光機、B超機、CT機等醫療設備進入農村衛生院所,電化教學手段進入山鄉中小學校,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發展。410個電氣化縣1.3億農民5年人均年純收入增加592元,年均118.4元,農村水電建設貢獻率達23.1%。
2004-2005年26個縣(市)實施小水電代燃料試點建設,取得園滿成功,形成了“政府扶持,企業運作,農民參與,低價供電,保護生態,改善生活”的體制與機制。20多萬山區農民實現了以電代燃料,鞏固退耕還林面積30萬畝,保護森林面積156萬畝。小水電代燃料電價0.17-0.28元/千瓦時。小水電代燃料解除了農民砍柴燒柴的辛勞,減輕了農民負擔,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改廚、改廁、改廄、改水、改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用小水電做飯、取暖,不再砍樹燒柴,群山疊翠、四野漫綠,山更美了,水更凈了,天更藍了,草更青了。
要高度重視農村水電可以全面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在貧困山區、老少邊窮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能夠發揮出來的這種特殊作用,也可叫做引擎作用。要把農村水電及電氣化建設、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農村水電增收解困致富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政府的主導下,以農民為主體,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綜合創建,整村推進,建設新農村。
要明確出資人代表,落實股權量化。加強領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嚴格建設程序,精心組織實施,依法監督管理。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農村水電建設。推進農村水電增收解困致富建設規范順利啟動。保障建設質量和建后安全節約清潔經濟運行,保障資源的長效性、市場的長效性、資產的長效性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性,形成可靠的長效機制。
要總結完善推廣小水電代燃料試點建設模式,實行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三權分離”,采用政府+企業+協會(或其他農村合作組織)+農戶的方式,開發經營農村水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讓更多的農民在家門口打工,拉動非農就業,增加本地消費需求,帶動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小城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