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鄉村社會文化變遷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王國勝
[論文關鍵詞]鄉村社會文化變遷契機新農村建設 [論文提要]在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具有自然的情態和篤定的特質。在現代化的浪潮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文化的健康變革提供了契機。
一 在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具有自然的情態和篤定的特質,以至于許多人類社會學的研究者把中國稱為“鄉土中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鄉村文化在內容和特色上比中國更豐富多彩,更具生命力。這種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生命力可以歸結于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和自然經濟制度。但是鄉村社會文化的變遷從來沒有停止過,觀念形態文化的變遷和社會變遷應該是同一個發展過程。 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的變遷當然不是從今日開始的。只是在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危機。現代化浪潮使得農村的經濟駛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幾千年農業文化的血緣日漸斷裂。農業耕地面積在急劇減少,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由于就業不足而不得不流入城市,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低使得農民的收入增長艱難,農業教育嚴重失衡,傳統的風俗和價值觀由于物質和精神的背離而正在遭到質疑……,這使得“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成為中國社會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 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城鄉發展差距拉大、鄉村社會文化危機的背景下,為了解決三農問題,為了城鄉發展平衡,為了整個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而提出來的。 二 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的變遷,是個“自然的”也是個“強制的”過程。這種表面看起來是矛盾和“悖論”的情形,是由于人類文化特定的自然的社會遺傳方式和外在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造成的。“自然的”是說人類和動物界相比,不但有著共同的生理的遺傳方式,而且人類還有著特定的區別于動物界的“社會文化遺傳”方式。正是這種社會遺傳方式,才使得人類能夠承接前人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一代一代的“自然”超越;這種“強制的”是說,鄉村社會文化的變遷,是受著“物質”的強制的影響,社會生產力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觀念形態文化的變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傳統鄉村社會文化的變遷,也來源于其變遷的內在動力。這種內在動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文化的變遷是整個社會變遷的一部分,社會變遷過程也包含了文化的變遷過程,盡管變遷的速度和規模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文化變遷圖景”。另一方面,這種變遷的動力來源于物質和精神的“互動式平衡”,或者說二者發展的“和諧”,也就是說物質文化要求精神文化必須與之相適應。這就必然會造成當外面的“強勢文化”能夠取得更多的“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的時候,“弱勢文化”就開始審視、懷疑自身的力量,從而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擠壓下變革。 值得注意的是,當今傳統鄉村社會文化的變遷,也許更多的是受“物質力”驅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過程使得城鄉之間在“物質”的發展上出現了“嚴重失衡”,使得“城市場域”的文化日益表現出強勢,而“村莊場域”的文化則日漸衰落。 由于強弱文化地位的形成和影響是多方面的,這就使得當今傳統鄉村社會文化的變遷,表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在內容上,有個“整合”問題,它既要突破傳統,又要融合外來的新東西;在目標上,可能會表現出“浮躁”和價值追求上的急功近利;在過程上,可能是“有序”和“無序”的統一。 文化與新農村建設息息相關。如果說經濟、環境等要素是新農村建設的“硬實力”,那么文化則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也是鄉村文化變遷的過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鄉村文化的健康變革提供了契機,把握好這個契機,全面推動新農村建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艱巨任務。 三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的魂。就新農村建設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也就是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涉及到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項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民主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綜合工程。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決“三農”問題,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是文化進步的問題。 文化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乃至整個社會現代化實現的前提和動力。從以往農村改革的實踐經驗看,要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要求和目標,必須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從而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協調推進農村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必須針對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現實,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進一步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形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同時要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引導各種市場主體進行開發,一方面生產出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農民的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發展當地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要努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發展農村衛生、醫療保健等各項社會事業,努力通過農業科技發展提高農村勞動生產效率和水平,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充分展現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