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
常海燕
[論文摘要]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與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其豐富的內涵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內蘊了社會道德評價標準,為當代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提供了道德規范和標尺,起到價值導向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學生道德教育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界委員聯組討論時提出,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涵蓋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價值觀、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待科學的態度、中華傳統美德、遵紀守法的規范以及基本的道德品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 “道德是人類社會在社會生活中,為了社會生活順暢的存續和發展而對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提出的規范的體系。”“道德自我是道德實踐的主體,是個體自我之中所包含的德性結構與存在。”而“個體的道德自我,反映了一個人對自身道德品質的某種認識或某種意識狀態,是自我中的一部分。”社會主義榮辱觀屬于道德范疇,是現階段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既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繼承,又是對“五愛”基本要求的發展,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對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具有很強的規范性、導向性和指引性。 一、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底蘊的回歸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又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從正反兩個方面的對比中揚善貶惡,為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確立了社會道德評價標準和實踐準則。 (一)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含的中華傳統美德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凸顯了我國傳統道德底蘊的回歸,旗幟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如熱愛祖國、辛勤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艱苦奮斗。我國人民自古就有強烈的榮辱觀念,荀子說:“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管子提到:“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寧可毀人,不可毀譽。”孟子云:“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恭敬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又云:“恥之于人大矣!”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在汲取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并結合當今的時代特點提出來的。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內蘊的社會道德評價標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在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時,同時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評價標準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加以評判。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一種主流意識形態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全體社會成員做出正確道德評價、判斷道德行為得失、確立遠大的道德理想,提供了最基本的社會道德評價標準和行為規范準則。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當代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的價值 我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如何在多元化的價值體系中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提升道德自我發展水平顯得尤為重要。由于社會主義榮辱觀內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本身體現著社會道德評價標準,因此對當代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指向性。 (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的價值導向。也是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的主觀訴求 當今中國社會有著多元化的經濟形式、利益關系、文化體系等等,這必然導致道德觀念的多元化,加上西方不良價值觀念對大學生思想帶來的沖擊,一部分大學生對自己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存在道德弱化、道德失范、缺少社會公德等現象,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整體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迫切需要一種能引領自己方向的主流價值導向。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符合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的主觀訴求。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當代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的標尺 人類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流的意識形態在發揮作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它的提出為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必將成為推動大學生道德自我發展的精神旗幟和道德標尺。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在“飽嘗”改革成果的同時,也接受了外來道德觀念的沖擊,給處在成長期的大學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等等。這導致大學生更多地關注自我利益而忽視了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弱化了他們對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這樣就很容易出現道德滑坡、道德失范、道德失序等現象,為了遏制這種不良影響,就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引導大學生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標尺,規范道德自我發展的方向。唯有如此,大學生在做出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時才不會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