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改革開放以來的黨代會政治報告的詞語變化來看中共十六大的特點

佚名

一、前言

每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都有一篇政治報告,也就是說,每5年有一個政治報告,其主旨是概括總結黨在前一階段的工作,向全體黨員闡明今后黨的工作方針,并對未來進行展望。從寫作角度來說,它們具有一定的模式化的特點,所以通過分析歷屆黨代會政治報告使用詞語的變化,可以了解當時的時代特征與變化趨勢。若以十六大政治報告與改革開放以來即1982年十二大以來的歷屆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作比較分析,就會清楚報告中的詞語有哪些繼承了,有哪些變化了,有哪些是新提倡的。這種分析比較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筆者將圍繞這次黨代會的政治報告,進行分析、統計,并闡述結論。一見之下,似乎只是簡單枯燥的數字羅列,但筆者是想通過分析詞語與數值的相互關系來解析時代的變化特征,如果能對讀者有所啟示,將感到萬分榮幸。

二、關鍵詞——"發展"

從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歷屆黨代會的政治報告所使用的字數,平均為26921字,各個政治報告都只是在平均數值的10%左右的范圍內增減變化。具體到這次的十六大報告,總數為25771字,達到平均字數的96%左右。因此可以將從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歷屆黨代會政治報告當做具有同等分量的材料來進行分析。以下各表中列舉的數目是所分析的詞語在各個政治報告中出現的實際次數。

首先列舉的是在十六大出現次數最多的10個詞語,依次為"發展"、"建設"、"經濟"、"人民"、"社會主義"、"堅持"、"改革"、"文化"、"中國"、"制度"、"加強",其中比平均值多出最多的7個詞語如表一所示。

最引人注目的比較結果是出現次數最多的"發展"一詞(239次),比在十六大報告中出現次數居第二位的"建設"一詞(157次)多出82次,而且比歷屆黨代會中任何詞語的出現次數都要多。在從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歷屆黨代會中出現次數排在"發展"之后的是十三大的"經濟"(206次),其次是十四大的"經濟"(197次),再接下來是十六大的"經濟"(142次)。"經濟"這個詞在十六大是第三位的。從這個比較結果來看,如果列舉十六大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的話,首先應該列舉的應該是"發展"一詞吧!

如果對十六大的"發展"一詞的具體使用方式進行說明的話,"經濟發展"(12次)一詞使用次數最多,其他黨代會沒有使用特別多的帶有"發展"的復合詞語。也就是說,"經濟發展"作為牽引力,在所有領域都言及"發展",因此從總體上來看,"發展"一詞出現的次數非常多。

此外,"完善"(8次、20次、18次、40次、65次——從左至右為在十二大至十六大政治報告中出現的次數,以下都如此——筆者注)、"全面"(16次、9次、18次、23次、52次)、"依法"(2次、8次、1次、22次、27次)、"健全"(5次、8次、7次、12次、27次)等這些詞在十六大特別多,也值得注意。

三、在十六大報告中突出的詞語

有些詞語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屆黨代會的政治報告中都出現了,但是在十六大報告中的出現次數最為突出,下面將這些詞語列出,如表二所示:

特別具有代表性的是"創新"(33次)、"小康"(24次)、"執政"(24次)等詞。一般來說,政策方針是具有繼承性、改善性、發展性的,因此在十六大出現次數比較多的詞語在十五大應該也是比較多的。例如,"創新"在十五大出現5次,"小康"在十五大出現6次;"中華民族"在十六大為17次,十五大為12次,都顯示了這種規律。但是"執政"一詞(在十五大為2次)在十三大出現了7次,居第二位,這個比較特殊,值得注意。

關于統計數據,筆者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里筆者使用的統計方法只是看漢字組合的單純對照辦法。例如"開創新局面"這一短語中,包括了"創新"二字,但此處并非一個詞語。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如果不將這類詞語統計在內,"創新"一詞在十二大并沒有出現。同樣的現象在十五大報告、十六大報告中各有1次,也就是說,"創新"在十五大、十六大出現的正確次數應該分別為4次和32次。但本文各表中使用的是將這類詞語統計在內的數值,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因詞語歧義所造成的個別詞不夠準確的現象。

雖然有若干處統計不夠準確,應該進行小的修改,但"創新"、"小康"、"執政"、"中華民族"、"就業"、"根本利益"、"城鎮"、"臺灣同胞"、"生態"這些詞語在十六大確實占有比較突出的地位,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十二大的主題是"撥亂反正",并明顯體現了恢復八大路線的精神,因此在政治報告中從真正意義上對改革開放政策進行討論的應該說是在十三大以后。通過對十三大以后出現過的、在十六大的出現次數有大幅度增長的詞語進行分析,應該有助于了解十六大的特征。統計結果如表三所示:

3

"腐敗"一詞在十三大出現了7次,在十六大報告中大幅度增加到15次。從十三大到十五大出現的"治黨"全都是"從嚴治黨".在十六大還有諸如"治國必先治黨"、"治黨治國治軍"、"治黨治國之道"等新的表述形式。

有些詞語在十四大以后出現,在十六大出現次數非常多。這些詞語的統計結果如表四所示: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大以后出現的"兩岸"、"兩岸關系"以及"分裂"等詞語,有時它們之間并不存在聯系。例如十四大"分裂"一詞的出現并不是針對臺灣問題,而是面向黨內工作提出的,是當時特殊政治環境的反映,這一點需要與在十四大出現次數比較多的"社會穩定"一詞結合起來進行考慮。

另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詞語在十四大報告中首次出現,但在十四大以后的三次黨代會報告中出現的頻率都很高。因此,從十六大的突出詞語這個角度來看,不是很明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詞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的出現次數分別是26次、37次、26次。另外,在十四大、十五大都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十六大"有"字消失了,這是眾所周知的。

有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詞語只在十五大和十六大報告中出現,而在十六大出現次數比較多,這些詞語見下面表五所示:

"基本綱領"的提出與"鄧小平理論"這一新概念的提倡是密不可分的。"鄧小平理論"在十五大達到42次之多,但在十六大卻下降到13次。這是因為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非公有制經濟"這個詞在十五大開始出現,在十六大出現的次數增加了,這是經濟實情的反映。

四、十六大報告中新出現的詞語

討論十六大報告中新出現的詞語,首先要舉出的就是"三個代表"(出現27次)或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5次),其次是"全面建設"(18次),接下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16次)等與十六大的主題相關的詞語。其他相關聯詞語,例如"先進文化"(12次)、"與時俱進"(9次)等表述形式也很多。

應該注意的是與這些詞語相關聯的一些新的口號的提出。"文化"一詞在十六大出現84次之多,在開頭部分已經介紹過。這與"三個代表"中提倡的"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個提法密切相關。"先進文化"出現12次,除了十六大以前就出現的"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文化事業"等詞語之外,新出現的"文化產業"也達6次。另外,還提出了繼承、發揚"民族文化"(2次),支持、發展"文化公益事業"(2次)等。

與"文化"一詞相比,"文明"在十六大的出現次數卻減少了。"文明"一詞出現最多的是在十二大(56次),這與十二大的主題密切相關。十六大"精神文明"出現了9次,"物質文明"出現了2次,在這種情況下,十六大新出現的"政治文明"也只出現了3次。這與十六大突出"執政"一詞(24次)有很大關系。在十六大報告中,不僅新出現了"執政方式"(3次)、"執政興國"(2次)、"執政為民"(1次)、"執政能力"(1次)等復合詞語,而且"執政水平"(3次)"執政地位"(2次)等以前出現過的詞語的出現頻率也是歷來最多的。

另外,還應當注意的是與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題相關的新詞語,例如"城鎮化"(5次)、"擴大內需"(3次)、"城市居民"(2次)、"村民自治"(2次)、"城鄉差別"(1次)、"地區差別"(1次)、"地區差距"(1次)、"工農差別"(1次)等。此外,"西部大開發"(3次)、"西部開發"(2次)、"環保"(2次)、"生態保護"(1次)、"保護資源"(1次)、"殘疾人"(1次)等詞語的出現也很值得注意。

"透明度"一詞在論及經濟政策中的"提高法規和政策透明度"問題時出現了1次,這大概意味著在所有領域都提高"透明度"是中國今后的努力目標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一詞語的出現是值得注意的。同樣,在關于今后中國的發展方向問題上,也出現了諸如"電子政務"、"學習型社會"等預示未來社會發展方向的表述形式。筆者曾經撰文指出: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發展,在中共的黨代會政治報告、黨章以及《人民日報》社論中出現的"國際主義"一詞漸漸消失,變成只是單純強調"愛國主義"了;而"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關系就如同車的左右兩個輪子,如果只是依靠一方來行走的話,肯定會駛入歧途,所以有必要提倡與21世紀相符的新的國際主義精神。筆者非常關注十六大報告中對這個問題的反映。在十六大報告中,增加了"我們將繼續廣泛開展民間外交,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增進人民之間的友誼,推動國家關系的發展"這句話,有"民間外交"、"人民之間的友誼"等這樣的新出現的詞語。筆者認為這種表述形式比十五大的"中國人民曾經長期遭受列強侵略、壓迫和欺凌,永遠不會把這種痛苦加之于人"有很大的改善,這一點很值得肯定和稱贊。

五、在十六大報告中沒有出現的詞語

有些詞語從十二大到十五大都出現過,而在十六大沒有出現。這些詞語如表六所示:

這些在十六大沒有出現的詞語中,在十二大出現次數非常多的有"左"、"階級斗爭","革命的"、"侵略"、"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革命和建設"、"世界人民",這些基本上可以說都是與階級斗爭有關的詞語。

與此相對,在十三大出現最多的是"資本主義"、"自由化"、"資產階級"、"資產階級自由化",可以說都是與資本主義相關的詞語。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資產階級"一詞在十二大除了以"資產階級民主"的形式出現過一次外,其余均是以"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表述形式出現的。在中國,不僅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的正常的歷史發展過程,而且即使在社會主義時代,資本主義也沒有得到適當的評價,一直被當做反面事物來看待。之所以不能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沒有正確地認識資本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沒有出現那種教條地、形而上學地理解的與階級斗爭和資本主義有關的詞語,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另外,在十六大報告中"斗爭"一詞出現了7次,除了"反對臺獨等各種分裂圖謀的斗爭"這一形式外,其余都是在"反腐斗爭"這一表述形式中出現的。

六、有減少傾向的詞語

有些詞語雖然在十六大出現了,但是出現次數有減少的傾向,而且以后可能會繼續減少。這樣的詞語如表七所示:

在這些詞語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在十六大報告中出現次數少,是因為十六大具有總結、概括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經驗的特殊性,今后是否會繼續減少還不能確定。"革命"一詞減少的傾向非常明顯,十六大涉及"革命"一詞的表述形式有:"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推進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支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方針"、"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也就是說,作為建軍方針出現的是3次、歷史性現象的是3次、培養指導干部的一般方針的是2次。因此筆者認為,"革命"一詞會與"階級斗爭"一樣,不會徹底消失,但是以往意義上的"革命"的含義會越來越淡化。"戰爭"一詞,希望不僅在詞語中,而且在現實中也徹底消失,但這是與現實情況緊密相連的,所以不能憑主觀愿望來評論。

"共產主義"一詞在十六大報告中僅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形式出現了一次。如果連"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也不提的話,就意味著共產黨放下自己的旗幟。

實際上,十六大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十二大以來的歷屆黨代會中,"社會主義"一詞在十六大出現次數最少。如果將該詞在十二大以來的出現次數排列一下的話,依次是146次、174次、169次、182次、118次,十五大最多,其次是十三大、十四大、十二大、十六大。比其他黨代會出現頻率高的與"社會主義"相關的復合詞是"社會主義事業"(13次)、"社會主義文化"(8次)、以及"社會主義政治"(3次)。

不僅"社會主義"一詞的出現次數減少,凡是有關"主義"的詞語都很少,這也是十六大的一個特點。"主義"一詞在十二大出現了253次,十三大為250次,十四大為216次,十五大為253次,與此相對,十六大只出現了155次,減少了很多。有關"主義"的主要詞語的出現次數,如表八所示:

"馬克思主義"或者"馬列主義"等詞語雖然在十六大也出現了,但是與以往相比,減少了很多。在各種"主義"都有減少傾向的情況下,"恐怖主義"這種不受歡迎的詞語在十六大報告中出現了3次,另一個有增加傾向的是"形式主義",十五大、十六大都出現了2次。的確,筆者認為今天的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問題中最嚴重的就是形式主義。可以說如何克服腐敗與形式主義這兩個問題,是中國共產黨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務。

七、"生活"一詞的變化

從十二大到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中,"生活"一詞的出現次數依次為50次、30次、15次、34次、30次,十二大最多,但是從具體使用方法來看,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生活"的含義也有所不同。參見表九:

如十二大"政治生活"出現最多是其特色那樣,到十五大為止,所使用的"生活"一詞一般多為表現人類進行的各種社會活動的、普遍意義上的生活,而十六大報告中的"生活"多是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關的,具有了更貼切的意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種詞語完全是新出現的詞語,而且"人民當家做主"這種表述形式達到了5次,而這一詞語在十二大到十五大的歷次黨代會上一共只出現了4次,可見這也是十六大的一個突出的特點。這些現象都是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十六大主題密切相關的。

八、"政治"與"制度"

前文介紹了"政治文明"一詞是十六大新出現的,但這里想說明的是與"政治"、"制度"相關的詞語,在十六大的出現次數僅次于十三大,這也是十六大的一個特點。詳見表十:

此外,"司法制度"、"失業保險制度"、"稅收制度"、"政治參與"、"黨內民主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等詞語在十六大作為新詞各出現一次。從"政治體制改革"一詞頻率的變化來看,"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對十三大課題的繼承和發展。

九、臺灣問題

在十五大召開的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所以對中國來說,就剩下臺灣問題還沒有解決。因此理所當然十六大對臺灣問題的論及會有所增加。請看下面表十一:

臺灣問題的實質在于承認"一個中國".十六大提出既要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一原則,又具有一定柔軟性,惟希望能得到兩岸所有中國人的理解與支持。

十、小結

如所周知,中國共產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第一任務的改革開放政策,提倡和獎勵有有利條件的地區和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努力先富起來。有了這個"先富論",長期以來擺脫不了停滯不前局面的中國社會出現了活力。之后,以經濟建設為首,中國社會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矚目的變化和飛躍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國際地位也大大提高了。經過20多年的努力,人民生活確實比以前好多了。隨著現代化生活環境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越來越認識到過去所沒有意識到的社會體制上的缺點和不完善,而要求將其改善。尤其是改革開放政策的直接受益地區和受益階層,跟沒有明顯受益的地區和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隨著產業結構和社會體制的改變而發生的各種負面后果的受害層,越來越感覺到不平等,其不滿的意識在增強。雖然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非常大的成果,但對隨之而產生的這些負面結果及其所影響的階層應當給以足夠的重視和關心。只有以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拙文通過對十二大以來政治報告中詞語出現頻率之變化進行分析,明確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黨將會以一種什么樣的形象存在、怎樣建設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等問題。經濟改革的成功必然會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為了實現人民當家做主、共同富裕的社會,不能只是在口頭上講政治;為了使人民生活在各個方面獲得量和質的全面提高,每個黨員都應當誠心誠意奉獻。至少詞語的統計結果表明中國共產黨是向著這個方向號召的。今后,就看在具體的行動上是如何實踐了。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