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實踐“三個代表”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
佚名
【英文標題】Historical Process and Basic Experience for CPC to Realize"Three Represents"
【內容提要】中國共產黨的80年是始終不渝地堅持“三個代表”的80年。我們黨實踐“三個代表”的過程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創新、歷經艱辛坎坷而走向勝利的過程。在新世紀我們黨把“三個代表”的始終性與重心性、長遠性與近期性、先進性與廣泛性統一起來,就一定能完成祖國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偉業。
【英文摘要】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been sticking to "Three Represents"for 80 years.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Three Represents"is the one to connect Marxism to Chinese reality by continuous research and creation,experiencing hardship and frustrations and fanally to advance to success.We are sure to successfully realize the grand cause of enriching our country and the people by uniting,consistence and importance,the long-range and short- range objectives and progressiveness and extensiveness of our Party’s "Three Represents"in the new century.
【關 鍵 詞】中國共產黨/“三個代表”/基本經驗CPC/Three Represents/basic experience
【 正 文 】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總結80年的奮斗歷程和基本經驗,展望新世紀艱巨任務和光明前途,我們黨要帶領人民勝利前進,歸結起來,就是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江澤民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三個代表”與中國共產黨80年歷史發展的關系。本質上始終堅持“三個代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這正是中國共產黨80年奮斗歷程的內在邏輯。黨的80年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告訴我們,始終堅持“三個代表”,中國共產黨就能領導人民在新世紀創造更偉大的業績。 1.“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任務和宗旨的新概括,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從本質上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80年,就是始終不渝地堅持“三個代表”的80年。 首先,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黨在1921年的建立不是偶然的,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客觀必然性。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體現了“三個代表”是立黨之本。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于政治腐敗、閉關自守和西方列強的侵略,災難深重的舊中國農業破敗,工業凋敝,內亂不止,人民饑寒交迫。近代以來的仁人志士都在尋找救中國之路,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失敗了。歷史一再證明,農民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近代中國社會矛盾發展和人民斗爭的深入呼喚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中國革命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基礎上產生的無產階級在20世紀初發展并登上政治舞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特別是馬列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傳播,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具備了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中國共產黨是適應中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先進的無產階級的發展要求而產生的,理所當然地在創建后要把“三個代表”作為自己的立黨之宗旨。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的綱領和決議明確規定,本黨的綱領是:“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黨在工會里要灌輸階級斗爭的精神,“教育工人,使其在實踐中能夠實現共產黨的思想”。黨的“一大”文件還公開申明:在反對軍閥主義和官僚制度的斗爭中,我們應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2](P7)中國共產黨80年來忠實地實踐了建黨之初“三個代表”的宣示,領導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三個代表”的最好的證明。 其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以“三個代表”為宗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昭示著“三個代表”是執政之基。 中國共產黨一建立,就投身于大革命洪流之中,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革命軍隊和革命根據地,率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高舉全民抗戰的旗幟,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力量在抗日斗爭中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抗戰勝利后,毛澤東把握全國人民的和平意愿,親赴重慶商談民主建國問題;在蔣介石悍然反動內戰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以扭轉乾坤的氣魄,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嶄新的人民共和國,完成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歷史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作為“三個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也隨著新中國的建立而成為在全國范圍執政的黨。新中國的創建史昭示,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利益,領導人民為推翻三座大山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是中國共產黨贏得執政地位的深刻基礎。 再次,中國共產黨領導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使得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取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表明,“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經濟發展速度令世人矚目。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提前實現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基礎;從“二五”計劃到“四五”計劃時期,我國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初步建成了具有相當規模和一定技術水平的工業體系,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國防尖端技術成果顯著,為改革開放的起步準備了物質條件。1980年鄧小平說: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我們“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3](P167)。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民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世界上任何國家,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和人民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到小康的兩步跨越。“十五”計劃又把發展確定為主題,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確定為出發點和歸宿,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新的世紀一定能創造新的輝煌。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廣大人民群眾從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中,深切認識到“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從親身得到的生活實惠中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真正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是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因而真心誠意地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而人民群眾對黨的支持正是作為“三個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和事業勝利之本。 2.中國共產黨的80年,既堅持了“三個代表”,又存在背離“三個代表”的現象,因而是歷經坎坷和磨難的80年。從本質與現象的結合上看,中國共產黨80年歷程的不同時期實踐“三個代表”的過程,至少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主體方面成功地實現了“三個代表”,但在個別方面或個別環節存在背離現象。 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綱領已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規定為自己的奮斗目標。1922年黨的“二大”進一步明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共產黨人不僅要代表無產階級,而且要聯合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2](P9)分兩步走革命綱領的制定,標志著“三個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創建任務的完成。 但嚴格地說,黨的“二大”對中國革命兩步走以及兩步走之間的關系的認識還存在不完善和不清晰之處。“二大”認為民主革命勝利后有兩種可能性前途:如果無產階級組織力和戰斗力強固,民主革命勝利后能立即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如果民主革命勝利后是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無產階級就要經過一個長時期壯大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二大”實際上傾向于后一種前途的估計,而對于民主革命已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必須由無產階級來領導缺乏清醒的認識。這正如毛澤東所說的,“一大”的時候,我們就知道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路子是肯定的;但革些什么,怎么革法,哪些先革,哪些要到下一階段才革,在一個相當長時間內,沒有完全搞清楚。[4](P826)因為我們黨的“一大”、“二大”明確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也就從主體上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三個代表”的問題,但由于對中國革命“兩步走”的走法沒完全搞清楚,才會在建黨初期發生陳獨秀和王明右、“左”傾錯誤,致使革命遭受損失。 第二種情況,主導方面堅持了“三個代表”,但在具體實踐中存在對“三個代表”的背離。 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經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但國家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隨著國內主要矛盾的轉變,黨的“八大”及時地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從革命轉向經濟建設。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進一步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開展以大辦鋼鐵,建設工業化國家為主要內容的“大躍進”運動和提升農村公有化程度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理論界對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失誤提出了不少批評意見。然而全面客觀地看,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還是符合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務的,以實現國家工業化為目標的大躍進運動的發展方向也是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大躍進的主導方面沒有錯,體現了黨的“三個代表”的性質和宗旨;后來的失誤在于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時過分強調了“多快”、忽視了“好省”,“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犯了急于求成和急于求純的錯誤,影響了“三個代表”的實現。
第三種情況,主觀上力求做到“三個代表”,但客觀上卻嚴重背離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這場運動實際上不是任何社會進步意義上的革命,而是大革文化的命,是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和國家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毛澤東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但是由于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在重大理論和政策問題上混淆了是非進而導致對敵我的嚴重混淆。[5](P115) 正因為我們黨在立黨宗旨上是力求“三個代表”的,所以即便發生“文化大革命”這樣嚴重的全局性錯誤,黨內的健康力量也仍然同林彪、“四人幫”展開了堅決的斗爭,粉碎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災難,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也正是因為堅持“三個代表”,我們黨才能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戰勝挫折,率領全國人民走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軌道。 綜觀中國共產黨80年發展歷史,實現“三個代表”是主流,背離“三個代表”僅是支流。如果只看到“三個代表”實現的一面,就有可能會誤以為“三個代表”是一帆風順的過程;如果夸大背離“三個代表”的一面,就難以解釋我們黨為何能領導人民發奮圖強,取得這樣卓越的成就。唯有全面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地堅持“三個代表”、在艱難曲折中實現“三個代表”的過程,才能準確把握我們黨實踐“三個代表”的歷史進程。 3.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三個代表”的80年,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而不斷探索和創新的80年。在實踐“三個代表”要求的過程中,我們黨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必須把“三個代表”的始終性與重心性統一起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任務和宗旨決定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都要始終一貫地堅持“三個代表”。為代表中國社會化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都強調,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定不移地為實現社會主義目標而奮斗,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踐“三個代表”的始終性。 “三個代表”作為黨的宗旨和黨性要求,我們黨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要予以堅持并付諸于實踐;但在不同歷史時期,由于社會主要矛盾的不同和中心任務的不同,“三個代表”應體現在不同的工作重心之中。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為實現“三個代表”,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新中國成立后,又不失時機地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其直接任務是開展階級斗爭和政治大革命。黨的“八大”作出了工作重點從革命轉向建設的科學決策,毛澤東、鄧小平都強調,今后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但后來由于國內外階級矛盾的復雜化,加上缺乏經驗,我們黨有一段時間離開了經濟建設中心,走了一段彎路。 鄧小平的貢獻是撥亂反正,1978年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把黨的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為綱轉向經濟建設,實現了我們黨重大的歷史性轉折。這一歷史性轉折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共產黨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也就把“三個代表”落到了實處。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生動地體現著“三個代表”從黨的宗旨變成了客觀現實。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科學地把握現代科技發展的趨勢,洞察到科技第一生產力對于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起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1995年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6](P51)2000年初,江澤民根據世紀之交生產力發展的新態勢,在進一步強調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把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更加突出地提了出來。代表先進文化是“三個代表”的靈魂,緊緊抓住對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也就抓住了實現“三個代表”的關鍵。在新世紀把“三個代表”的始終性與重心性統一起來,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二,必須把“三個代表”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統一起來。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其指向必定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即必須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這樣才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生機活力。 “三個代表”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國情;既要面向未來,又要立足眼前現實。陳獨秀只看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資產階級革命內容,忽視了無產階級領導權,所以犯了忽視革命長遠性的右傾錯誤;王明則只看到中國革命需要無產階級領導和社會主義前途一面,忽視了中國國情,提出所謂“為中共更加布爾什維克化而斗爭”的口號,犯了把未來任務當作當前工作的“左”傾錯誤。是毛澤東把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正確回答了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動力、對象、道路、前途等重大問題,把“三個代表”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統一起來,從而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完全符合“三個代表”的長遠性要求;但其間也有過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完全搞清楚的問題,發生了忽視近期現實建設任務、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左”的失誤。鄧小平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但生產力還不發達的國情實際出發,把我國社會發展階段科學定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三個代表”的長遠性與近期性的統一,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第三,必須把“三個代表”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統一起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以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實行先進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這些都反映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三個代表”更是黨的先進性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與前進方向,始終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登高望遠,始終代表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 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一黨私利,心中裝的只有人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誠心誠意為群眾謀利益,“三個代表”的先進性要求應在實現人民群眾廣泛性要求中得到體現。 “三個代表”的先進性與廣泛性不能脫節。毛澤東說,解決群眾的吃飯問題、穿衣問題、住房問題、生小孩子問題,群眾必定擁護我們,把革命當作他們的生命和他們無上光榮的旗幟,用生命附圖{圖}進攻紅色區域的國民黨決斗。[7](P136-139)毛澤東領導紅軍反“圍剿”的勝利驗證了毛澤東的這一思想。可王明、博古、李德排擠毛澤東的正確領導,沒有高舉抗日統一戰線的旗幟,把“武裝保衛蘇聯”作為反對日本侵略斗爭的任務,脫離群眾,很失人心,[8](P19)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有過脫離群眾現實利益,提出“狠斗私字一閃念”口號,以至影響“三個代表”實現的教訓。鄧小平1978年底說得十分坦率:“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多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3](P146)我們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和實施“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就把國家富強與人民實惠緊密地結合了起來。 江澤民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闡述了正確處理“三個代表”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的關系問題,要求全黨既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更要腳踏實地地為實現黨在現階段的基本綱領而不懈努力,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做到了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一致性”,也就實現了“三個代表”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 “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80年發展的勝利旗幟,也是黨在新世紀奪取新勝利的根本保證。堅持不懈地實踐“三個代表”,我們黨才能保持先進性,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1],才能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提高黨的戰斗力和社會影響力,在本世紀中葉勝利完成祖國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