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村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佚名
論文導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點,為解決“三農”問題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這一重大決策為“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關鍵詞:農村公路,問題,解決對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點,為解決“三農”問題而作出的重大決策。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通過綜合建設,最終目標是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論文格式。這一重大決策為“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基礎,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區唯一的運輸方式,是關系到農民的生產、生活,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運輸方式,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農村公路發展了,可以改善農村運輸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民生活寬裕;可以加快農村信息傳播和對外交流,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激發農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意志。我省自2004年開始進行大規模農村公路建設以來,全省農村公路通達率顯著提高,但是隨著農村公路建設規模和投資的不斷加大,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這些問題在不斷地影響著農村公路建設的質量和黨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根據農村公路建設的特點盡快找出解決的措施和對策,對我省“十一五”農村公路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農村公路建設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嚴重缺乏,影響農村公路可持續發展。目前我省農村公路建設實行“國家補貼,地方自籌”和“以工代籌”的政策。由于省上補貼部分由省交通部門通過銀行貸款來解決,多年來省交通部門所貸款額及所背負的利息已達幾十億,這對以后的農村公路建設是一個沉重的包袱。論文格式。并且我省地方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地方財政十分困難,農村公路建設所涉及的征地拆遷及部分地方自籌部分需由地方財政來解決,這對目前“維持吃飯”的地方財政來說,是非常嚴重的資金壓力。 1.2、農村公路建設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重項目落實,輕項目管理”的現象。 1.3、農村公路建設管理跟不上。隨著我省農村公路建設投資的不斷加大,各級交通部門忙于跑項目,而對項目管理力度不夠,部分建設單位嚴重缺乏項目管理人員,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在具體進行項目管理時沒有嚴格按青公地字[2004]第274號文《青海省農村公路建設現場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加強建設項目現場管理。 1.4、各施工、監理單位對農村公路建設質量認識不夠。由于農村公路大規模建設時間不長,且過去幾年我省農村公路建設造價低,公路等級低,建設單位項目管理力度不夠等因素,使部分施工監理單位在農村公路建設中質量意識不強,為建設項目留下了質量隱患。 1.5、我省農村公路建設市場不規范、不成熟。部分建設單位項目管理制度不健全,項目管理存在隨意性,存在責任不明確,不明細等各種項目管理缺陷;部分建設項目雖進行了公開招標,但招標程序不規范,甚至存在嚴重違規招標現象;施工單位及監理單位實際進場人員和機械、實驗設備與投標文件嚴重不符,存在人員隨意變更的現象,且人員變更率高;大部分施工單位均無申請成立工地臨時實驗室,沒有配備工程必需的常規試驗設備和試驗人員,大部分施工單位配備的實驗設備極其簡陋,無法檢測指導施工,且多數試驗數據為外委試驗,不能及時準確的指導工程現場施工;監理單位監理人員缺乏有效的現場監管經驗,部分監理人員業務水平低,無證監理,對監理程序不熟悉,未按投標文件的要求配備常規實驗儀器來檢控工程質量。 1.6、部分項目建設質量不高。我省農村公路建設實行“省上補助,地方自籌和以工代籌”的政策,對有些地方配套比例較高的項目,由于受資金影響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工程的建設結構,施工工藝等方面沒有嚴格按技術標準和施工規范進行操作,導致局部工程質量不穩定,部分項目存在質量隱患。 1.7、部分地區在項目建設中環境破壞嚴重,項目建成后對已破壞的環境沒有采取必要的恢復治理,且大部分已建公路抗災能力及安全隱患多。 1.8、農村公路建設保廉體系不健全。 1.9、公路養護機制不健全。農村公路建成后,管養機制與養護資金問題非常突出,農村公路重建設輕管養的問題相當嚴重。特別是一些地區,用了九牛二虎之力,采取多種辦法修建起來的一批農村公路,由于建設標準和公路等級比較低,建成后因缺乏有效的管養而受到損壞,嚴重影響了農村公路的正常使用。 2、改進措施及對策 2.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確保農村公路合理協調發展。堅持規劃優先的原則,研究制定農村公路建設方案。從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群眾出行的實際需求出發,綜合考慮綜合治理,小城鎮建設,扶貧和旅游資源開發的因素,重點應抓好通往經濟中心,交通中心以及連接國省干線的“出口路”建設,抓好資源利用,貧困地區聯片開發的“經濟路”建設,抓好通往交通閉塞鄉鎮,行政村的“通達路”建設。農村公路建設與村鎮整體發展規劃結合,與扶貧開發結合,與小城鎮建設結合,最大限度改善農村交通條件,使農村公路建設實現從單純的總量計劃控制到工程項目、公路網絡布局合理規劃的轉變,達到優化路網結構、合理配置資源的目的,確保農村公路建設有序協調發展。 2.2、正確處理農村公路建設與確保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關系。農村公路建設的出發點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其發展的成果造福農民百姓。所以在設計、施工等階段,應盡可能避讓民宅,保護農田耕地,不要修農民不需要、不愿意修的路。保護好,調動好人民群眾修建農村公路的積極性。 2.3、依靠政策拓寬農村公路融資渠道。加強農村公路建設,核心是政策,關鍵是資金。論文格式。落實建設資金,是農村公路建設的前提。各地政府要完善農村公路籌資政策,建立適合農村公路建設的籌資體制,從根本上保證大規模農村公路建設和管養所需要的資金。 2.4、嚴格遵守項目建設程序,狠抓工程項目招投標管理。 2.5、抓好建設項目管理,加強技術指導,確保工程建設質量。質量是工程建設永恒的主題,是工程的生命,也是廣大農民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農村公路建設技術標準不高,但質量要求絕不能降低。交通部門要針對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小、分散、涉及面廣的特點,加強對農村公路建設的監督管理和技術指導。建設、管理、施工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做到:一、建設單位要健全項目法人機構和項目管理制度,配備項目管理人員,具體負責項目實施,做到用制度管人,責任明確,使項目管理機構步入良性運轉軌道;二、監理單位應加強自身管理,使監理單位監理人員能夠轉變思想觀念,真正能夠起到對工程質量、費用、進度的監控和對工程項目合同的管理作用;三、各監理、施工單位要規范施工工序質量檢驗報告、試驗資料的填寫,真實反映工程實體質量和工程施工全過程,堅決杜絕編寫假資料現象。建立健全施工質量缺陷處理制度,完善施工工藝的檢驗制度;四、監理、施工單位必須建立工地臨時實驗室,試驗檢測人員要持證上崗;加強原材料自檢、抽檢頻率,嚴格控制進場使用的原材料質量;嚴格砼配合比、標準擊實、基層慘灰量等試驗的申報、批復工作,做到用試驗數據指導和控制工程質量。 2.6、重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兼顧綜合整治。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牢固樹立“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思想。從設計入手,綜合考慮公路建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把公路建設同周圍環境有機結合起來,與當地的山水林田綜合整治有機結合起來,施工中要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努力實現公路建設與環境保護并重,公路項目與自然環境和諧。 2.7、建立完整的農村公路建設保廉體系。各級交通部門,特別是各建設、施工、監理單位要在建立健全廉政責任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應的配套廉政措施和制度,并加強廉政的宣傳教育工作,建立規范、經常性的教育機制,防微杜漸,把宣傳教育工作貫穿于農村公路建設的每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