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新中國外交政策變化淺析

陳榮晶

論文關鍵詞:獨立自主;和平與發展;和諧世界

論文摘要: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在國際國內形勢的不斷變化中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毛澤東時期主要解決中國的國家主權、爭取合理的國際地位問題;鄧小平時期主要解決良好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服務問題;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和諧世界”主張,則是表明已經崛起的中國對世界未來發展方向的主張。

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對中國的基本外交政策作了這樣的闡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關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我們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可以說,“和諧世界”是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中國外交基本政策,也是通過30年改革開放獲得巨大發展之后的中國對世界發展方向的主張。

從毛澤東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革命與戰爭的外交思想,到鄧小平的“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的判斷,再到胡錦濤“和諧世界”的主張。中國的外交政策經過了三個階段的發展。重新審視這個發展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比較客觀地了解中國和世界。

1堅持獨立自主的基本原則,維護國家主權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立足點

新中國建立之初,毛澤東在新政協籌備會上明確宣布:“中國必須獨立,中國必須解放,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自己來處理,不容許任何帝國主義國家再有一絲一毫的干涉。”他提出了“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

“另起爐灶”,就是割斷同舊中國屈辱外交的聯系,不承認舊中國同任何外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而在互相尊重主權、領土完整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鑒于當時蔣介石集團盤踞著臺灣,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尚未恢復,還確定了我國同外國建交的三條原則:第一,凡愿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必須同臺灣斷絕外交關系,不能搞“兩個中國”;第二,對我國采取友好態度,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第三,通過談判證實其尊重我國主權的誠意。按照上述原則,新中國同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先清除帝國主義留在中國的特權和影響,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有步驟地徹底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和“取締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新中國成立后逐步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有力地鞏固了我國的獨立和主權,為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平等互利的合作關系開辟了道路。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重大決策,把美軍打回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坐下來同中朝方面進行談判,并于1953年7月27日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與此同時,應越南胡志明主席的要求,黨中央和毛澤東做出了援越抗法、抗美的決策。1954年,新中國首次實際上以五大國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同其他與會國一起為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失敗后,為加緊控制臺灣,于1954年12月同臺灣當局簽訂了所謂“共同防御條約”,中國大陸沿海受到騷擾。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舉解放了一江山島。毛澤東堅定指出,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聯合國或任何國家都無權干涉。

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當時的領導人推行“蘇美合作,主宰世界”戰略,向我國提出有損主權的無理要求。當黨中央和毛澤東堅決拒絕后,蘇聯領導人仍一意孤行,把意識形態的分歧擴大到兩國關系,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不斷制造邊境糾紛,推行霸權主義,并威脅我國的穩定與安全,使中蘇關系迅速惡化。毛澤東先采取“堅持原則,后發制人;堅持斗爭,留有余地;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的方針,同蘇聯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面對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甚至挑起邊境沖突,把中蘇關系推向戰爭邊緣的舉動,毛澤東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針鋒相對的方針,堅定不移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利益。

對于毛澤東的國家主權思想,鄧小平給予完全的繼承和發展。1982年,在會見撒切爾夫人時就曾義正詞嚴地宣示我們的基本立場:“關于主權問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講,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同年鄧小平在會見尼克松時也指出:“人們支持人權,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權。談到人格,但不要忘記還有一個國格。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獨立,國家是站不起來的。”正是基于這種思想,小平同志在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的問題上的態度是十分明確而堅定的。同時,小平同志在處理具體問題的方法上又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超人的智慧,“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和實踐,為和平解決國家統一、維護國家主權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1997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目前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都是小平同志維護國家主權思想的精彩體現。

而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和諧世界”主張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國際關系中,必須尊重和完善現有的各種機制和制度,遵守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維護聯合國的權威,有效發揮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重要協調作用,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包容多樣,謀求共贏。世界各國風俗各異、制度不同,發展程度千差萬別,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其平等的尊嚴和權利。在國內,各國人民都有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在國際上,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的權利。各國國內的事情應該由本國人民自己決定,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人民共同決定。國與國之間應該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事務上倡導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攜手把世界上的各種問題處理好。在這里,我們可以十分明確地看到,我們所維護的國家主權,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的主權,而是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主權,維護的不僅僅是每一個具體國家的主權,而是全世界主權國家的主權。維護的基本渠道就是在現有的聯合國憲章、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框架內,尊重國家主權獨立,平等相待,和睦相處,包容多樣,謀求共贏。

2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

新中國成立后,中美關系曾經歷了長期的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承認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孤立、封鎖新中國,并先后從朝鮮、臺灣和印度支那三個戰略方向對新中國施行軍事威脅。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尊嚴、主權和領土完整,毛澤東在朝鮮、越南和臺灣三個問題上采取強硬態度。在外交上實行“一邊倒”的政策,與以蘇聯為首的十幾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并獲得蘇聯的經濟援助,使新中國頂住了撲面而來的驚濤駭浪。

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推行霸權主義,并威脅我國的穩定與安全,使中蘇關系迅速惡化。1969年甚至挑起了珍寶島事件,對中國直接施加軍事威脅。毛澤東及時調整外交戰略,1972年2月實現了尼克松正式訪華。2月28日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終于結束了中美長達二十二年嚴重對峙的僵局,打開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大門,為實現中美建交鋪平了道路。通過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毛澤東推動中美蘇大三角關系的建立,平衡并制約著國際戰略力量,使國際緊張局勢趨向緩和,進一步開拓了我國外交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戰爭與和平的問題成為國際社會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毛澤東于1946年4月寫下了《關于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指出:“世界反動力量正在準備第三次世界大戰,戰爭危險是存在著的。但是,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超過世界反動力量,并且正在向前發展,必須和必能克服戰爭危險。因此,美、英、法和蘇聯的關系,不是或者妥協或者破裂的問題,而是或者較早妥協或者較遲妥協的問題。”他進一步指出:“美、英、法和蘇聯之間的這種妥協,只能是全世界一切民主力量向美、英、法反動力量作了堅決的和有效的斗爭的結果。”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提出了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廣泛發展與各國的正常友好關系,重點是發展與廣大亞非拉三大洲的新興國家的關系。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建立之時,只有屈指可數的十幾個國家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經過二十幾年的艱苦奮斗,當1976年毛澤東逝世時,世界上已有110個國家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并且開展了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往來。1971年l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大以壓倒多數通過了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決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開展,鄧小平用實事求是的思想對20世紀以來世界的變化作了通盤審視,得出了“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u的科學論斷,從而形成了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的嶄新的時代觀。1985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友人時進一步闡述了和平與發展的思想:“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他明確指出:“我們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這兩條要反復講。” 2005年9月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主席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他指出:“建設和諧世界,各國應該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及延續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告訴我們,戰爭和對抗無法根本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難題;通過加大軍事投入、強化軍事同盟謀求單方面絕對安全和軍事優勢無法帶來世界的和平穩定。”2007年9月28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在第62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中作了題為《共謀合作共建和諧》的發言,他表示,本屆聯大應致力于推動世界各國和諧相處,妥善處理熱點問題,通過對話合作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六方會談已成為有關各方就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有關國家關系正常化、構筑和諧東北亞新格局進行對話和磋商的重要平臺,中方將一如既往,為推進六方會談和半島無核化進程發揮建設性作用。

3鄧小平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主要著眼點在于為國內經濟建設服務

鄧小平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特征,當作是歷史提供給中國社會發展經濟的“機遇”。他反復講“要抓住機會呀,現在就是好機會。我就是擔心喪失機會。”¨根據這個判斷,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一切工作的中心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鄧小平敏銳地把握住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發展脈絡,他認為,由于現代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的發展已經成為無法逆轉的大趨勢,只要世界生產力繼續迅速發展,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就不會改變,經濟和科學技術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只有緊緊抓住歷史提供的和平時機,把對內的改革發展與對外的開放密切聯系起來,努力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他說:“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是離不開世界的。”因此,中國的“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國家的開放。”目的是大膽借鑒世界其他文明的成果,促進中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正是在小平同志的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0年,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GDP從1980年的4000多億增加到了2007年的24萬多億,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4“和諧世界”思想的提出是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對世界未來走向的主張

2005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提出構建“和諧世界”理念,2006年8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把“堅持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定為中國新時期對外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2006年l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中明確提出要“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胡錦濤主席提出的“構建和諧世界”重要思想既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理論創新,也是中國外交的一個基本原則和核心目標。

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格局一夜之間宣告結束。全世界似乎一下子失去了方向。美國作為冷戰的勝利者,并沒有認真對待新的世界。而是以勝利者自居,在全世界推行“單邊主義”政策。然而,“9·11”事件,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歐洲的“去美國化”,中、俄、印、巴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崛起、美國經濟的困難境地……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大潮撲面而來。

既然這個世界不可能是美國可以隨便支配的。那么,今后世界將按照什么軌跡運行呢?作為目前世界上領土最遼闊、人口最多、經濟社會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國力比較強大,在世界上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家,中國的主張,當然會受到世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構建和諧世界”就是要遵循五個方面的原則:

1)切實維護和尊重聯合國作為當代國際體系最高組織機構的地位與權威,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制造借口架空、置棄、取代聯合國的地位與作用。處理和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特別是國際安全問題必須由聯合國主導,不能由任何一個國家未經聯合國授權而自行主導。這是區分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區分國際關系治與亂的分水嶺。

2)切實維護和遵守聯合國憲章原則和一切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違反和破壞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這是區別國際公理與強權、正義與邪惡的試金石。

3)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擯棄冷戰思維,不以意識形態劃線,承認并尊重世界文明多元性和發展模式多樣性的現實。各國根據本國國情選擇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價值觀和內外政策取向是其固有的神圣權利,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不能以任何借口予以干涉和侵害。提倡各種文明進行對話,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和諧共存;反對任何單一文明自我“神圣化”和搞唯我獨尊,歧視、排斥其他文明,反對任何國家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強加給別國。

4)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國家有大小、強弱、貧富之分,其承擔的國際責任與義務有輕重、大小之別,但所有國家在國格上是平等的。各國內部的事情由各國自己決定,國際事務由各國共同參與和協商決定。反對大欺小、強凌弱、富壓貧,反對任何國家壟斷和操縱國際事務。提倡國與國之間建立真正的平等伙伴關系,而不搞主從關系和控制與被控制關系。

5)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當前國際關系中一個突出的嚴重問題是南北差距越拉越大,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浪潮中被邊緣化,貧困化愈益加劇。從其外因看,主要由于西方發達國家依仗先發優勢和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堅持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全球化規則的制訂和主導權,使其利益配置大幅向發達國家傾斜。世界貧富鴻溝擴大、南北矛盾加深、多數發展中國家貧困加劇,不但是一個嚴重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世界政治問題,是造成一些國家社會動亂、國際局勢緊張與動蕩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對發達國家的安全與穩定和經濟的再發展也極其不利。解決世界發展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破除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在于南北通力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當務之急是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對發展中國家放權讓利,做到雙方權益均沾,互惠雙贏。具體來說,發達國家要調整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政策,將其對發展中國家由高筑貿易壁壘轉為向其開放市場,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技術轉讓力度,增加對其發展援助和投資,減免其所欠的債務,切實為發展中國家克服經濟困難和瓶頸,促進其經濟發展做實事。“構建和諧世界”理論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成果和國際關系發展演進的產物。它對正確解決重大國際問題、促進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的健康、理性發展與實現世界和平、發展兩大歷史任務,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和作用。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