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簡論人民政協的三大理論基石

簡明學

三、馬克思列寧主義“三大理論”與人民政協的淵源關系 馬克思列寧主義三大理論成為人民政協的理論基石,需要有一個轉化的過程,即馬克思列寧主義“三大理論”中國化的過程。如果沒有中國化過程,馬克思列寧主義“三大理論”就不可能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也就不可能產生人民政協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組織形式。 (一)統一戰線理論奠定人民政協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形式的基本性質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實踐中,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毛澤東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之一,“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要勝利,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8]。在民主革命時期,盡管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過兩次合作,但始終沒有形成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即舊政協),“沒有也不可能形成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7]。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毛澤東開始考慮統一戰線如何在組織上形成起來。1948年4月,毛澤東在親自起草的“五一”口號第五條中,提議“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民主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的響應。新政治協商會議雖然沿用了舊政治協商會議的名稱,但以它的組織和性質來說,根本不同于舊政協。對此,周恩來多次作過說明。他指出:“‘政治協商會議’是我在重慶和王世杰談判時他提出來的。此人反動失敗而去,‘政協會議’的名字卻被我們留下,再加上一個‘新’ 字。以區別于舊的政治協商會議,實際上就是我們人民民主的統一戰線,包括海外華僑和少數民族,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四個階級的聯盟。” [10]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標志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組織上的正式形成。從人民政協成立至今,隨著各個歷史時期國內階級、階層關系的變化,人民政協發展成為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聯盟,成為包括這四個方面代表人士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但是,人民政協仍然屬于統一戰線組織,這一基本特性始終未變。 (二)政黨理論奠定人民政協作為多黨合作重要機構的體制地位 在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提出由中共和各民主進步的政黨共同組成聯合政府,建立新型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治制度,“開始考慮把無產階級政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由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治策略層次,上升到國家基本政治制度性質的層次上來”[11]。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毛澤東指出:“我黨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8]1437 人民政協成立伊始,便作為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而存在。周恩來在新政協籌備會第四次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合作就要有各黨派統一合作的組織。這個組織在今天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2]新政權的人事安排體現著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中,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擔任職務并占有很大比重。在中央人民政府的6名副主席中包括三位非中共的愛國人士和民主黨派領導人。政務院副總理4人中,有2人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民盟主要領導人沈鈞儒擔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54年12月,毛澤東進一步指出:“政協不僅是人民團體,而且是各黨派的協商機關,是黨派性的機關”[13]。1956年,毛澤東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此后,這項方針也成為人民政協工作的一項基本方針。1989年12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人民政協正式被確定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 在我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合作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但人民政協這種組織形式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任何形式都不可代替的。人民政協是中國惟一由所有合法政黨參加的,并以本黨派名義在其中進行活動的多黨合作組織。人民政協這種與生俱來的黨派合作性,為人民政協體現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三)民主政治理論奠定人民政協作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重要形式的存在價值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抗戰時期,毛澤東認真分析了中國的國情,指出:“中國是有缺點,而且有很大的缺點,這種缺點,一言以蔽之,就是缺乏民主。”在同黃炎培的著名談話中,毛澤東指出:“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14] 在還不具備普選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承擔了協商建國的歷史使命。“‘協商建國’,一個新政權的誕生是在槍桿子的基礎上通過協商產生的。各政黨之間能達成如此廣泛的共識,全國人民能形成如此堅定的團結,在世界發展史都是少有的。”[15]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后,人民政協便與人民代表大會同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兩種重要形式。毛澤東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礙我們成立政協進行政治協商。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的領導人物一起來協商新中國的大事非常重要……人大的代表性當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政協仍有存在的必要。”[13]5411956年,中共中央在批轉《中央統戰部關于加強政協地方委員會工作的意見》中首次指出:“政協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具有統一戰線組織的作用,而且在實際上起著類似‘上議院’的作用。”[16]1980年9月,鄧小平在政協章程修改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指出:“人民政協是鞏固和擴大我國革命的愛國的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也是我國政治體制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實行互相監督的重要形式”[17]。 在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雖然有多種渠道和形式,但人民政協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實現形式之一。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體現了協商民主的基本特性。人民政協由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各人民團體等諸十個界別組成,是統一戰線最廣泛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本身就體現了制度化的、有序的政治參與要求。同時,各民主黨派通過各種形式對國家的重大問題、重大決策進行參政議政。這有利于形成體制內的利益表達,擴大中國政黨制度社會整合的邊界和張力。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是以不同黨派、民族、階層和人民團體的形式,更密切、更廣泛地代表所有不同人民團體的、最大多數人民的民主監督。這種民主監督,具有嚴密的組織性、較高的自覺性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對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保證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的說來,人民政協作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的獨創性和有效性,已經得到歷史的證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善于運用人民政協這一政治組織和民主形式。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