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公民政治觀教育
未知
摘 要:發(fā)展民主政治,建設政治文明,是現(xiàn)代國家政治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除了必須加強政治體制改革外,還必須努力加強公民的政治觀教育,以提高公民參與政治文明建設的政治素質和政治能力。
關鍵詞:政治觀;教育;途徑
政治觀是人們關于政治現(xiàn)象、政治事物的總的觀點和看法。政治觀教育是指特定的政治系統(tǒng)通過各種途徑直接或間接地向社會成員傳輸主導的政治觀,并引導或影響其政治行為和政治生活的活動和過程。
一、加強公民政治觀教育的意義
政治觀教育與政治社會化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概念。一方面,政治社會化強調的是“社會化”,即個體從“自然人”到“政治人”的過程;而政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是從教育的主體——特定的政治系統(tǒng)出發(fā),向社會成員施加的具有政治傾向性的影響,因而更有主動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政治社會化以政治文化為內容,而政治教育則以政治觀為內容。政治觀是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政治觀教育是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政治觀教育的目的是引導或影響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和政治生活。
由此可見,無論是對于公民個人的政治社會化,還是對于推動社會的政治改革和政治文明的進步,政治觀教育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政治觀教育是公民個人參加政治生活的基本前提
1.有助于公民個人了解、認知并自覺扮演特定的政治角色
政治角色是與人們某種政治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guī)范與政治行為模式,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政治身份的人的政治行為的期望,也是構成社會政治組織的基礎。政治觀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向人們傳輸有關政治角色的各種知識,加深對政治角色的了解和認識,從而使政治行為人能夠自覺扮演自己的政治角色。尤其在社會變革時期,政治角色的職責和行為方式變化很快,個人更需要政抬教育來了解、認知和適應已經(jīng)變化的政治角色。
2.有助于公民個人形成完善的政治人格
獨立、完善的政治人格是人們參與政治生活或順利進行政治生活的前提。而政治觀作為人的心理和意識形態(tài)部分,是完善政治人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通過政治觀教育,可以培養(yǎng)和引導公民個人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的形成,從而使其政治人格不斷趨于完善。
3.有助于提高公民個人參政議政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政治意識是政治行為能力水平高低的標志。政治意識越成熟、完善、發(fā)達,進行政治活動的能力就越高。所以,換個角度講,政治觀教育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個人參與政治生活能力的過程。
(二)政治觀教育是推動政治改革、維護政治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
1.有利于促進社會政治生活的發(fā)展
政治觀的對立狀態(tài)是階級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其對立斗爭的結果取決于兩種政治觀的性質。政治觀教育的意義就在于通過宣傳、灌輸先進的、符合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政治觀,來推動政治系統(tǒng)的運行,促進社會政治生活的發(fā)展。
2.有利于維持社會政治的有序運行
政治是經(jīng)濟的集中體現(xiàn)。社會政治運行有序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精神文明發(fā)展的前提。政治運行有序必須建立在社會民眾對政治秩序的認同和政治角色模式規(guī)范化這兩個重要的前提上,而這兩個前提的實現(xiàn)都有賴于政治觀教育。
3.有利于推動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是人類不懈地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這一過程同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密不可分。政治觀教育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不僅影響社會政治的上層建筑,而且影響并制約著物質生產(chǎn)和精神生產(chǎn)的方向、規(guī)模和速度。
二、加強公民政治觀教育的途徑
(一)家庭
家庭是政治觀教育的起點。家庭在政治知識的傳授、政治人格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規(guī)范的獲得方面起著某種關鍵的作用。盡管父母不一定有意把政治問題作為教育子女的內容,但是,父母的言行會給子女許多影響。家庭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都使兒童意識到他所處的社會階級和階層的地位,從而建立起最初的某種政治態(tài)度與情感的基礎。
(二)學校
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從兒童到青年時期,人們總是要接受系統(tǒng)的、正規(guī)的和較為長期的學校教育,這種教育實際上是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正規(guī)的包括政治觀在內的政治文化的培養(yǎng)過程。學校對學生的政治教育有明確的要求、豐富的內容、靈活多樣的方式,能夠收到顯著的效果,因而倍受統(tǒng)治階級的高度重視。學校中的政治觀教育是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xiàn)的:一是學校通過正式的有關政治方面的課程和活動直接實施教育,把政治知識、觀念、意識灌輸給學生,使他們了解基本的社會政治制度體系,訓練正確有效的參政態(tài)度和愛國主義情感等等。二是通過學校的管理措施、校園文化、教師的政治態(tài)度和行為,學生之間的模仿和交往等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政治影響。
(三)政府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政府通過頒布法律、法令等為公民提供基本的政治行為規(guī)范和政治生活模式,把個體的政治意識納入到一定的軌道之中。政府運用多種手段對公民進行直接的或間接的政治觀教育。現(xiàn)代政府不僅通過其所控制的學校、大眾媒介等傳播政治知識、理論,而且還通過政府自身的形象來感染或熏陶公民的政治心理,取得公民對政府的好感和認同。
(四)政黨
政黨在現(xiàn)代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各階級、階層或集團進行階級斗爭和政治、經(jīng)濟、文化活動的重要工具。因此,政黨活動作為一種政治組織的活動是對公民進行政治觀教育的重要途徑。任何政黨,尤其是執(zhí)政黨都竭力利用自己控制的政治組織以及宣傳工具向社會成員宣傳、灌輸自己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和政治信仰。其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本黨的成員,而且更重要的包括本黨成員所聯(lián)系的廣大群眾。
(五)大眾傳媒
大眾傳播媒介是指報紙、雜志、書籍、廣播、電視及電影等印刷媒介和電子媒介,還包括對人們的社會政治生活產(chǎn)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的計算機網(wǎng)絡,它們是現(xiàn)代化社會向大眾傳播信息、思想和觀念的重要工具。一般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對公民的政治影響表現(xiàn)在培養(yǎng)政治興趣,擴大政治知識,形成或改變政治態(tài)度,強化對政治觀念的認識和理解,鼓勵政治參與等方面。大眾傳播媒介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特點,與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相比,更容易被人們接受或認可。因此,現(xiàn)代化國家都非常重視對政治傳播的研究,都在有效利用政府所控制的傳播媒介,達到政治觀教育的目的。
三、著力加強青年政治觀的教育引導
針對青年政治生活的特殊性和政治觀的特點,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對青年政治價值理念的引導,重視對青年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tǒng)政治教育
青年期是政治觀形成的關鍵期。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年人的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起來,他們對于政治概念和政治符號的認識理解也就加深了。通常認為青年時期是形成政治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他們獲得的經(jīng)驗及形成的思想對其今后的影響是相當大的,甚至將決定其整個人生。所以,在這個時期,就非常有必要對青年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系統(tǒng)的政治觀教育。同時,由于青年人絕大多數(shù)都在中學或大學,因而,使得進行這種系統(tǒng)的教育成為可能。
(二)加強對青年社會政治生活的引導,使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獲得政治觀上的教育
1.要適當增加青年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機會
如前所述,青年的政治生活具有過渡性的特點:一方面法律已經(jīng)賦予他們應有的政治權利,另一方面現(xiàn)實政治系統(tǒng)還不可能完全提供實現(xiàn)這些政治權利的機會,他們在政治生活中處于“政治邊際人”的地位。這種矛盾在社會巨大的變革和轉型時期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就需要根據(jù)青年的特點,適當?shù)卦黾铀麄儏⑴c政治生活的機會,使他們在政治生活中發(fā)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2.加強對青年參與政治生活的引導
通過政治活動,青年們可以加深對現(xiàn)實國情、社會政治運行的實際過程、政府的現(xiàn)行政策等的了解和認識,從而有利于擯棄他們政治觀中過于理想化、不切實際的部分,還能使他們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更好地理解他們所堅持的政治信念、政治理想,更加明確他們所肩負的歷史重任,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政治熱情。這種教育形式因為是用“事實”說話,有時比正規(guī)的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教育更有說服力。
(三)加強對青年政治熱情的引導,充分發(fā)揮青年的政治先鋒作用
青年人具有十分可貴的政治熱情和政治積極性,在歷次重大歷史轉折時期,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政治先鋒作用,這是青年人在政治上的特殊優(yōu)勢和長處。我們要特別珍惜和愛護青年的這種政治優(yōu)勢,不僅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使其作用得以發(fā)揮,而且在青年政治熱情的激發(fā)、保持上加以積極的引導。通過引導,使青年把可貴的政治熱情與堅韌的實際努力結合起來,把自己的政治追求建立在現(xiàn)實的、理智的、科學的基礎上;通過引導,使他們的政治熱情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學習中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改造社會、改造自我,擔負起時代賦予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通過引導,把他們旺盛的政治熱情和政治能量導向或升華到正確的目標上來。
(四)加強對青年政治行為的引導,預防和克服青年人的政治盲動和政治偏激
青年的政治盲動和政治偏激是指青年人在社會意識、社會需要及社會角色等方面與社會不相協(xié)調或不盡一致,往往導致政治能量的破壞性釋放,從而產(chǎn)生社會沖突的行為。對此種行為,如果處理得不好,則有可能使矛盾激化,使問題復雜化,甚至不斷升級,難于處理。這就需要認真加強教育和引導,通過加強政治對話,同青年人取得政治共識,增進相互了解和理解;或者通過借助于權威人士出面接見,講明道理,仲裁是非,從而解決有可能一觸即發(fā)的政治局面,防止事態(tài)的進一步擴大;更為重要的是,要努力增加青年參與政治的機會,為青年的政治情緒提供宣泄途徑,引導他們通過正常的渠道反映問題,解決問題,真正從源頭上防止政治偏激和政治盲動,把青年人的政治熱情和政治積極性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1]張明澍.中國政治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施九青,倪家泰.當代中國政治運行機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3]曹杰.社會主義現(xiàn)代人才素質[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4]王玄武,鄭永廷,劉行焱.政治觀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5]楊愛華.改進政治社會化方法,塑造合格主人翁[J].公安大學學報,1997(4):16~20.
[6]洪偉.論政治社會化[J].浙江大學學報,1995(1):16~21.
[7]李元書,劉昌雄.政治參與:涵義、特征和功能[J].學術交流,1995(6):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