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農業
佚 名
技術進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農業
許多學者都認為宋代是經濟重心南移過程完成時期,正因為如此,宋代江南經濟狀況,特別是它的農業生產水平如何,自然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問題。本節承接唐代江南水利、農業的論述,繼續就兩宋的灌溉技術的進步、治水和治田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步等幾個方面,在現有研究基礎上作一些補充。
(一)灌溉工具和灌溉技術的進步
劉仙洲先生的《中國古代農業機械發明史》,是學術界公認的有價值著作。該書第四章《灌溉機械》有八處文字敘及宋元灌溉工具,這些工具分別為桔槔、戽斗、轆轤翻車、筒車等[1]。
劉仙洲先生的敘述是本節討論的起點。先說王禎《農書》問題。王禎《農書》按其自序記載,成書于皇慶二年三月望日,即公元1313年4月11日[2],時距南宋滅亡僅三十四年,所以王禎有可能參閱宋人記載和總結宋人農業技術成就,如《農器圖譜》部分即似參考了南宋曾之謹的《農器譜》,因此視王禎《農書》為宋元之際農業生產的總結性著作是合理的[3]。
從宋代有關記載看,灌溉工具方面最重要的發明或發展要數翻車和筒車了。翻車分人力手搖和腳踏翻車、畜力翻車、水力翻車三種。翻車的歷史悠久,又叫水車、龍骨車,一般認為后漢的張讓、三國魏的馬鈞制造了翻車,在唐代翻車已普遍在河、渠沿岸始用。宋代翻車普遍使用的情況從黃世瑞、王永厚兩位先生輯錄的王安石、梅堯臣、蘇軾等人詩作中可以得到證明。詩中所述多是人力翻車,如:
王安石《元豐行示德逢》:“四山悠悠映赤日,田背坼如龜兆出。湖陰先生坐草室,看踏溝車望秋實……倒持龍骨掛屋敖,買酒澆客追前勞。”《后元豐行》:“水秧綿綿復多徐,龍骨長干掛梁稆(Lu)。”此外還有《寄楊德逢》一詩也說是龍骨車。那么,龍骨車是人力腳踏還是用其他動力?看來是靠人力腳踏,王安石另一首詩《山田久欲坼》:“山田久欲坼,秋至尚求雨。婦女喜秋涼,踏車多笑語。”說的就是腳踏水車[4]。
梅堯臣《水車》:“既如車輪轉,又若川虹飲。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上傾成下流,損少以益甚。漢陰抱甕人,此理未可念。”[5]他的詩重意境描寫,所以不明水車形狀、結構。蘇軾的詩中有“天公不見老農泣,喚取阿香推雷車”句說的也是水車[6];而范成大的“丁男常在踏車頭”詩句[7],更證實腳踏水車的普遍。
江南地區水車的使用最為廣泛。上述詩人中范成大是南宋蘇州人,所見的踏車當是江南水車。還有一個證據是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三《權智》所記蘇州民筑堤的故事,也說堤(路)成“則以水車狀去”,汱即水位下落,用水車把水車去的意思。可見水車普遍用來抽水。
關于牛轉翻車,劉先生舉出南宋馬逵所畫的《柳陰云碓圖》為例說明至少出現在南宋。畜力車水功效自然幾倍于人力。比人力翻車、牛轉翻車更先進的是水力翻車。關于水力翻車,王禎《農書》卷十八《灌溉門》的圖說不僅對水力翻車的構造作了說明,還引了北宋蘇東坡的《踏車》詩和范成大的詩,以證明踏車雖好,仍屬費功之事,指出:“今以水力代之,工役既省,所利又溥,其殆仁智事歟!”可見水力翻車是王禎時代才出現的新式水車。
宋代江南的灌溉技術在唐代成就基礎上有了新的進步。首先是海塘修筑技術的改進。錢塘江“捍海塘”修筑于五代錢氏時期,采用“木樁竹籠”的護岸結構,外埋植“晃柱”增加護堤的抗潮力度。但至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木樁、竹籠腐朽,護堤破壞,潮逼州境,引起統治者的警覺。七年(1014)發運使李溥等,請用錢氏舊法,“實石于竹籠,倚壘為岸,固以樁木”,暫時度過險關。但二十余年后,又出現了險情。景祐中,工部郎中張夏赴浙處置,以五百名“捍江兵”采石修塘,也就是改變“木樁竹籠”的護岸結構為石護岸結構,防止因木、竹腐朽引起的護岸崩塌事故發生,這是海塘修筑技術上的一項進步。王安石治鄞縣時,也以石料代替木料砌成護岸,并設計成斜坡形,削弱了海潮對護岸的沖擊力,人稱“坡陀塘”(附圖一、二)。
雖然石護岸也會被海潮沖塌,但在當時已是最堅固的工程了。浙東沿海、福建沿海、廣東沿海的一些海塘護岸也汲取錢塘江石塘的經驗,采用石護岸,大大提高了海塘拒咸蓄淡能力。如鹽官縣有古捍海塘,東西兩段皆被沖毀,惟遺中段。為保護民居、農田,嘉定中以現管“樁石”加固[8]。
圖一 五代錢謬竹籠木樁塘
圖一 五代錢謬竹籠木樁塘
以上二圖采自《農業考古》1984年第2期第165頁,鄭肇經、查一民文。
其次是增筑備塘、備河,減少海水滲透,保證農田有充足的淡水。一般捍海塘不能解決海水滲透問題,堤內所蓄淡水日久變咸,所以到宋代,出現了“備塘”、“備河”。《宋史·河渠志》關于“東南諸水下”所記華亭新涇塘閘兩旁之咸塘也屬于“備塘”性質:“今依新涇塘置閘一所,又于旁貼筑咸塘以防海潮滲人民
田。”又鹽官的捍海塘被毀,其舊址即分為咸塘和淡塘:“咸潮泛溢者乃因捍海古塘沖損,遇大潮必盤越流注北向,宜筑土塘以捍咸潮。所筑塘基址,南北各有兩處,在縣東近南則為六十里咸塘,近北則為袁花塘,在縣西近南京曰咸塘,近北則為淡塘。”[9]以上說明南宋嘉定以前,兩浙沿海的灌溉工程已有咸塘、淡塘并筑、相互配套的情況,咸塘起防止海水滲透作用,淡塘之水用于灌溉和人畜飲用。
復次是廣泛筑閘,使塘、浦、河、湖水調節系統起作用。上引《宋史·河渠志》關于“東南諸水下”的記載中反復提到閘。如臨安的運河,因吸納潮水,常常淤塞。北宋政府曾動用捍江兵及廂軍千余人開茅山、鹽橋二河,保持運河暢通。但“潮水日至,淤塞猶昔”,只好擇要害處置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候潮水清復河”,以免泥沙夾潮而人,淤塞運河(城中段)。秀州枯湖十八港古來筑堰御潮,元祐中于新涇塘置閘,后因沙淤廢毀。南宋乾道二年(1166)守臣孫大雅請于諸浦置閘或斗門,所以新涇塘又重新置閘。其他蘇、常、潤、越無不有閘[10]。閘有閘官一人,配備兵卒若干人,管理開啟驗放事宜。從其功能看有防潮(兼防淤)、泄洪、航運管制、灌溉等多種作用,可以看成是水量和河渠的一個調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