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商會模式營銷之路
朱志明
這里所說的商會模式,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它不具有官方色彩濃厚,完全屬于民間組織。一般是同行業經銷商成員之間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成立商會,旨在構建行業和諧發展,規范行業秩序,維護商會成員的利益。
商會模式不完全等同于聯盟。在我們所知的聯盟之中,很多會因利益分配不均等內部矛盾,在成立一兩年之后瓦解,或者沒有及時、可見的利益共享,聯盟體就很容易遭遇瓦解。而商會模式則比較松散。即參與的經銷商們無論從自身規模還是渠道網絡方面實力大小,沒有一個非常強勢的經銷商作為不 主導,各個會員之間只是有一個約定,更多是在價格統一、渠道終端穩定方面發揮作用,避免價格倒掛的惡性競爭、避免渠道竄貨是其主要職能,各個會員經銷商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資本聯合,都是某個品牌的分銷,地位相當;在某個經銷商受到利益侵犯時,商會會站出來維護該經銷商的合法利益。
案例分享一:
東營酒業商會成立于2012年12月份,是洋河酒業位于山東東營的辦事處負責人顏紹浩牽頭成立的,所有經銷商免費入會,當地的區域大商作為商會的副會長單位,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目前商會的經銷商會員數量已達230多人,在東營酒類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
東營酒業商會是非盈利性商會,它的作用和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規范東營酒類市場,為消費者服務;二是團結東營酒類經銷商,并為經銷商服務;三是為白酒廠家和品牌服務。
過去的東營白酒市場可以用混亂來形容,一是假酒當道,二是價格過于虛高。因為東營依托勝利油田,當地的消費水平比較高,經銷商追求白酒帶來的暴利。在那個躺著都賺錢的白酒黃金年代,也許并沒有過多人去關注這些,不過時下行業發展艱難,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越來越成熟、理性,面對一再曝光的白酒問題和價格暴利,東營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迫使經銷商不得不重視市場的規范。東營酒業商會的首要作用就是規范、約束經銷商的價格體系,同時規范市場,清理假酒。東營酒業商會要求會員必須提供真酒給消費者。
東營酒業商會并不是職能部門,所以沒有強制意義的執法權,如何實現對會員的管理呢?顏紹浩說,商會一旦發現有經銷商賣假酒,會立即將其清退出商會。以此來看,雖說商會沒有執法權,但是商會有團結的經銷商隊伍,一旦某經銷商被清退出商會,那么他在東營市場就失去了信譽,必然與之合作的客戶就會受到影響,相當于經濟制裁。
東營酒業商會有自己的展廳,展廳內陳列了所有會員的白酒產品,展廳本身的作用是展示陳列,不以銷售為主,但隨著東營商會在當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展廳逐漸產生了實際銷售,銷售收入用于商會的日常運營支出。商會也有專門的團隊為經銷商服務,幫助經銷商做動銷、做市場。商會的展廳保證向消費者提供的是貨真價實的產品,消費者放心購買,就可以上升到對商會的信任,進而對商會的會員也會產生信任。
隨著東營酒業商會的會員數量的持續增長,商會吸納大部分甚至全部酒業經銷商之后,東營酒業商會期待形成對東營市場渠道的“壟斷”效果,首先隨著在消費者當中影響力的擴大,東營酒業商會也將成為當地白酒市場的一張可信任的名片,消費者購買放心酒,就會考慮商會渠道,即使有未加入的經銷商,其市場銷售和動銷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最終要么退出,要么選擇加入。
對廠家來說,要想進入東營市場,勢必通過走商會這條路。首先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招商一向是廠家最頭痛的難題,而借助商會的力量,可以迅速獲得大量的經銷資源;其次,反過來,商會也能幫助廠家迅速打開東營市場,廠家在區域市場的投入和動銷就有了雄厚的經銷資源撐腰,動銷難題將迎刃而解,商會的這種抱團模式,在廠家面前自然就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
案例分享二:
在鄆城縣代理商商會成立之前,鄆城縣的經銷商們飽受著來自上下游的巨大壓力和其他不正當競爭帶來的痛苦。鄆城縣代理商商會會長、鄆城縣前達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德意回憶說:“在重重壓力之下,我們感覺商貿公司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甚至連生存都成了問題。我的商貿公司還算是比較有規模的了,其他一些更小的商貿公司,簡直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他說,之所以大家會聯合到一起,完全是出于生存的必要。因為如果不聯合,實在很難活。
鄆城縣盡管只是一個小小的縣級市場,酒水品牌的競爭卻異常地激烈。除了花冠、水滸、四君子等強勢的地產品牌之外,外來品牌像瀘州老窖、金六福、景芝、扳倒井、老存在、杏花村、趵突泉等在當地都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近兩年來,很多品牌越來越重視深度分銷,將縣級市場看作是重點市場來運作,因此上游對縣級經銷商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可是縣級市場的容量畢竟有限,況且在品牌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之下,縣級經銷商很難滿足廠家不斷提高的任務額。于是,廠商矛盾是不斷激化。
在鄆城縣的餐飲渠道,最強勢的是幾個地產酒。因為是地產酒,所以酒店加價率并不高。因此其他品牌的白酒在餐飲渠道也不可能實現更大的加價率。目前,30元/瓶以及70-80元/瓶的白酒是餐飲渠道的兩個主流,這個價位也決定了產品的加價率并不會很高。可是餐飲店也是要賺錢的,它們的目光,還是只有瞄向經銷商。盡管由于地產酒在餐飲渠道的暢通無阻,鄆城縣并沒有所謂的“入場費”,但是其他的費用,像陳列費、促銷費、返利、酒類贈品等卻只多不少。更讓經銷商們頭痛的是跑單。據業內人士說,在縣級市場上,餐飲渠道的跑單風險是地市級城市的2倍以上。
同樣讓經銷商頭痛的還有商超渠道。本來商超渠道就是個不怎么賺錢的渠道,偏偏縣城里面只有兩家商超最大,強勢起來常常要收取一些不合理費用,搞得經銷商們常常面臨虧本的風險。與此同時,一些缺乏行業自律的經銷商的竄貨行為,也讓很多經銷商苦不堪言。
與此同時,鄆城的縣級經銷商自身也面臨著發展的困局。最近兩年來,由于經濟的發展和廠家的重視,這個縣級市場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日新月異的競爭環境要求縣級經銷商們拿出更加具有競爭力、更先進的營銷辦法,參加學習和培訓成為了縣級經銷商們的共同渴望。可天天糾纏于這些市場瑣事,并且又缺乏門路,使得這些縣級經銷商們很難邁出學習、培訓的第一步。
形勢危急,改變刻不容緩。18家經銷商首先聚攏在了一起。于是,這18家經銷商初步討論出了商會構建、運作、意義等內容,隨后發出倡議,希望所有愿意為行業自律、愿意為了商貿公司下一步生存發展而進行維權的經銷商加入其中。短短一個月的時間,70家經銷商正式加入了商會。同年11月,鄆城縣代理商商會正式成立。
鄆城商會的二三事
鄆城縣楊姓經銷商運作某品牌白酒已經有三年了。三年來,老楊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該白酒品牌的運營上面。這個品牌也沒有辜負他:不僅在2009年實現了全渠道運作,而且實現了60%的年增長速度。老楊本該為這樣的成績感到高興,可是他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就在2010年7月,廠家突然要求老楊成倍地增加進貨量。至于理由,當然給出了很多。但是對老楊而言,自己畢竟是一個縣級經銷商,資金實力有限。老楊計算過:如果按照廠家的要求貿然壓貨,會導致自己的資金周轉不靈,整個商貿公司都要承擔很大的風險。所以,老楊自然是拒絕了廠家的要求,可是廠家卻咄咄逼人,說是老楊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便要停止合作,重新招商。一時間,老楊真不知如何是好。
鄆城縣代理商協會就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商會找到廠家負責人,將其邀請到商會辦公室進行了長時間的溝通。一方面,商會為其分析了鄆城縣的品牌競爭情況和渠道競爭情況,表明老楊是最適合運作該品牌并且值得信賴的經銷商;另一方面,商會也嚴肅地告訴該白酒廠家,該區域內幾乎所有的酒類經銷商都屬于商會的會員,如果廠家堅持不與老楊合作,那么商會也保證不會有第二個經銷商接手該白酒品牌。在商會的軟硬兼施下,白酒廠家只能妥協,重新與老楊進行談判。
經銷商與當地強勢商超
鄆城縣暫時還沒有省級以上的大型商超,當地的鄆百超市和開原商城已經算是最強勢的大商超了。由于沒有更多的競爭對手,同時在管理方面也不如國際型大商超來得規范,因此這些商超在條碼費、促銷費、店慶費等方面的費用,常常讓經銷商踹不過氣來。眼看又是中秋節了,商超又給各經銷商發出了中秋節活動策劃書以及各種費用清單。總而言之,又是一個“漲”字。照這樣給費用,經銷商們只有虧本。
于是很多經銷商都找到了鄆城縣代理商協會,而商會也正準備為這個事情找商超理論。看到經銷商們如此齊心,商會決定,直接對商超實行全面停貨。鄆城縣代理商商會共有會員七十多名,除了十多名酒類經銷商之外,還有副食品經銷商、洗化產品經銷商以及家電經銷商。面對經銷商們突然的統一停貨,商超老板這回是沒了辦法,只得趕快取消了一些不合理費用,將經銷商們“安撫”下來。
全體商會成員與政府相關部門
每到過年過節,鄆城縣城總是熱熱鬧鬧的,道路兩邊擺滿了小攤,消費者穿梭其間,選貨、買貨,不亦樂乎。但隨著城市的進步,隨意擺攤設點早已不被允許。2011年春節前,鄆城縣代理商商會通過多次奔走、協調,最后征得政府相關部門同意,組織了“年貨一條街”的活動,幾乎所有的商會會員都參與到了其中。因為參與這個活動,會員們只需要承擔300-500元的展臺費用,可是在活動中的盈利卻能全部收入各自囊中,對于商會會員來說是相當地“有利可圖”。
可以說,這三個案例算是鄆城縣代理商商會最近一年來做的較為典型的實事了。除此以外,商會還經常組織經銷商們參與培訓,或者是聯合起來打擊竄貨行為等,給當地經銷商帶來了不少及時可見的效益,得到了當地經銷商的廣泛認同。
商會這種模式發展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經銷商市場一定程度上重新煥發生命力,但商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都淪為形同虛設的組織名詞,最終又難逃瓦解的宿命!
那商會模式發展的阻力到底是什么?
這種模式最大的阻力就是經銷商的團結,表現為以下兩點:
其一:經銷商原本是市場上的散人,各自為政,各自有一個獨立的經銷“王國”,當慣了“山大王”,能否被輕易地“整編”?從另一方面說,經銷商各自有自己的經銷渠道,是否愿意把渠道拿來共享?即使不需要共享,仍然各自為政,又是否愿意切換產品結構、順從商會的戰略重點?
其二:作為社會團體自治的、非營利性組織,其本身具有彌補政府管理漏洞、調節市場失調的重要作用,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更多的成了一個擺設,其功能欠缺及其功能發育不完善,使行業協會無法將市場中分散的各個利益主體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發揮社會整合功能。
如果經銷商不能敞開心扉真誠合作,各自懷揣小算盤,商會就無法實現戰略的統一,如果不能實現戰略統一,商會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再次淪為一場鬧劇。
如何使商會更好更持久發展下去,筆者在此提供如下幾條可行性建議:
一、入會經銷商必須是為了生存而捆綁在一起,這樣的團體相對會比較穩定,同時也不會太在乎一些蠅頭小利。
二、商會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更正式的支持。
三、商會是非盈利的,但是它的運營卻需要費用。如果會員需要交納會費,一定要秉承自愿原則,盡量根據會員的經濟實力來定的,企業規模做得大些的自然要多一些承擔。切勿以會費的標準來決定利益分配。讓商會一直非盈利下去,努力去做一些不會帶來大的利益分配問題的事情,盡可能地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