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術支持下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研究
佚名
作者:林愛文曲雪光代偵勇
摘要: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是在新形式下開展的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3s技術在全國土地二次調查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農場試點調查為例,介紹了3s技術為全國土地二次調查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基礎和科學的技術服務,重點論述了內業判讀、外業調查和內業建庫的方法,并總結了內外業綜合調查中所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3S技術;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 1序言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這對于全面查清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查和國土資源的管理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相對于第一次土地調查,本次調查采用RS、GPS、GIS等高新技術手段,為提高這次土地調查的質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礎。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遙感(Rs)為GIS系統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源,衛星定位系統(GPs)在外業調查中獲取更新數據,而地理信息系統(GIS)則對GPS獲取的數據和Rs提供的數據源進行了詳細的信息分析與應用。 2項目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采用先進技術方法,在現有的土地調查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統一的技術標準,查清武漢市東西湖區柏泉農場土地利用狀況掌握準確的土地基礎數據,總結經驗,為全面鋪開武漢市農村及城鎮土地二次調查奠定基礎。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土地登記等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3技術路線和方法 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調查成果,利用無爭議的土地權屬資料,運用航天航空遙感、地理信息系統、衛星定位和數據庫及網絡通訊等技術,采用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形成集信息獲取、處理、存儲、傳輸、分析和應用服務為一體的土地調查技術流程,獲取調查地區每一塊土地的類型、面積、權屬和分布信息,建立與國家、省互聯互通的武漢市農村土地調查數據庫。 3.1土地調查正射影像圖(DOM)制作 武漢市農村土地二次調查正射影像圖制作主要以1:12000比例尺DMC數碼航空攝影影像為基礎,其攝影時間為2005年、2006年、2007年,其中,東西湖區柏泉農場試點調查采用的是2006年上半年攝影的航空影像,制作一套1:10000比例尺DOM。為保證成圖精度,提高作業效率,DOM的制作采用武漢市連續運行的衛星定位服務系統(WHCORS)和大地水準面精化等高新技術手段,采用GPS網絡RTK技術施測像控點,內業進行空三加密制作正射影像圖,并按要求進行整飾和元數據填寫。 正射影像圖(DOM)既是制作外業工作底圖的基礎,又是內業建庫的基礎,所以,DOM的精度對外業調查和內業建庫有很大程度的影響,DOM的精度直接影響整個數據庫的精度。 3.2內業判讀 以MAPGIS6.7為工作平臺,利用檢查合格的1:10000比例尺DOM數據,按標準1:10000比例尺圖幅進行分幅,與原有土地利用數據庫套合配準,按照《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國家標準的要求,對原有土地利用數據庫中的地類進行轉換,并運用遙感圖像解譯標志,結合專業知識對影像進行矢量化,勾繪地類界線,初步判定地類、線狀地物的走向及零星地物的位置,并對疑問圖斑、線狀地物、零星地物進行編號,以便進行野外調查、量測線狀地物的寬度和零星地物的面積。工作流程如下頁圖1所示。 3.3外業調查 3.3.1土地利用狀況調查 采用制作的影像工作底圖為基礎進行外業實地調查,對內業預先判讀的地類界逐一進行核實、校正,并量測線狀地物的寬度及零星地物的面積,對影像上沒有的新增地物進行補測,附近容易找到明顯地物點的,可采用距離交會法、直角坐標法、截距法等進行補測;對新修建的道路和橋梁等大型建筑物,可直接用RTK補測,最后將核實、補測的內容及屬性標繪在調查底圖上或記錄在《農村土地調查記錄手簿》中,以此作為內業數據庫建設的依據。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