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過程中的村莊規劃建設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豫東M市為例
佚名
論文導讀::在我國現代農業進一步發展、城鎮化過程仍在繼續的背景下,新農村建設規劃如何實施,是政府部門和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文章基于對豫東平原周口市部分縣(市)村莊規劃建設的現狀及新農村建設試點情況的調查,概括總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的工作應做好村莊布點規劃研究、依法加強土地管理、抓好示范工程建設等幾點建議。 論文關鍵詞:城鎮化,新農村建設,村莊規劃,豫東平原,周口市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況 周口市地處豫東黃淮平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適中,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較好。因本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較少。據周口市統計局2009年資料,全市總人口1090.57萬人,耕地面積1251.2萬畝,城鎮化率29.4%。當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683.44萬畝,總產量716.71萬噸,兩項數據分別占河南省總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個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農村村莊規劃建設的現狀 通過對周口市轄區內部分縣(市、區)的農村調查,我們認為目前該地區在村莊規劃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部分村莊居民房屋建設布局零散,農民在村頭或路邊的責任田及自留地里亂搭亂建小飯店、小超市、小加工廠、田間宅院等現象普遍存在;第二、單戶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幾乎所有農村住戶宅基地面積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規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標準[2],不少住戶宅基地面積超過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過400平方米;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低,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質量較差;第四,耕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違法現象普遍存在。 三、農村新建居民點的情況調查 (一)新建居民點的基本情況 通過走訪有關部門,我們了解到該市所轄區域近5年來搬遷新建的村莊數量不多,總體來看,因工程建設或城市開發搬遷的村莊數量多于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數量。根據調研分析需要,我們選取了H縣和S縣有代表性的5個新村建設案例,這5個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設、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區開發而搬遷新建的村莊各一個,新農村建設試點兩個。5個遷建點的建設資金來源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因工程建設、城區開發搬遷的三個村莊,村民的房屋建設資金主要來自相關部門和開發商給予的拆遷補償,差額部分由村民自己籌集,搬遷責任方對新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相對較少;另一種情況是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村民房屋建設資金全由自己籌集,村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幫助解決,新村規劃基礎設施齊全項目管理論文,需投入的建設資金較多。 (二)群眾反映 訪談中我們發現,由于各個村莊、各個家庭的情況不同,群眾對村莊遷建的反映態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設和城區開發搬遷的村莊,由于搬遷戶得到了一定數額的經濟補償,且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總體來看,他們對村莊搬遷的反映意見不大,但對政府低價征收土地表現出的是更多的無奈。兩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眾的反映意見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設的L村由于不存在強制搬遷和限期搬遷問題,目前尚未發現群眾有不滿情緒。已經建成的Z村,由于經歷了村莊的整體拆遷和重建過程,完成了地塊的調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見則有明顯的不同,那些搬遷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農戶因房屋拆遷損失較大,對村莊搬遷抵觸情緒明顯,尤其對村委會拆了樓房蓋瓦房的決策更為不滿;部分計劃建房的農戶,因新村宅基地面積沒有減?。ㄓ械倪€略有增加),舊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經濟損失,居住環境和出行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感覺相對比較滿意。從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們對新村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的改變比較認可,但又認為新村各項建設占地面積較大,搬遷并沒有節省出土地。 (三)新村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地方財力難以包攬更多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入 調查中我們發現,地方黨政部門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工作,鼓勵農民遷村并居,一般都會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為支持Z村的建設,H縣委、縣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動員”縣里條件較好的職能部門對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對口援建。據Z村村委干部介紹,H縣教育局、財政局、民政局、衛生局、公用事業局、交通局、電業局等單位為該村小學、村文化大園、村委會辦公樓、敬老院、衛生所、自來水廠、村內外道路、供電及照明等項目建設共計投資3000多萬元。新農村試點可以在政府的主導下大手腳投資建一兩個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莊趁機跟風,地方財政根本無力應對核心期刊目錄。 2.關聯部門對試點區的農村現狀缺乏深入調查研究 根據對本文調查的兩個試點村有關負責人的走訪,我們了解到,在新村規劃建設方案實施前關聯單位(主要是建設規劃部門)沒有對當地農村及農民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舊村該不該拆遷,新村如何建設,完全是基層政府部門的領導說了算,規劃部門只負責村莊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設方案設計,至于試點村建設涉及的農戶有多個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經濟能力,村莊整合后能騰出多少土地,沒有單位和個人為此提供相關的調研報告。由于對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結果在實踐操作中出現了諸多尷尬局面。如Z村在遷建規劃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個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兩個自然村因新建樓房住戶較多村民拒絕搬遷,結果只有四個自然村的村民遷進了新村。表面上看,村莊整合騰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實際上由于新村建設宅基地數量增加,村內主干道、環村路及單戶宅基地占地面積較大,加上臨街門面房、自來水廠、文化大院、敬老院、衛生室等新增基礎設施用地,騰出的土地與新增加的建設用地基本持平。而對于該村的搬遷農戶來說,由于沒有分到老村騰出的土地,又要公攤新村的基礎設施用地,結果凡得到一處宅基地的住戶責任田差不多減少了1畝左右。如此新農村建設,的確讓人覺得尷尬。 3.村莊規劃脫離地方實際 理論上講,新農村規劃建設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識,但也應注意與本地實際結合,不可盲目照搬縣城或鄉鎮經濟點的規劃模式。這里仍以Z為例,一個總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鄉政府所在地不到兩公里、對外聯系并不通暢的村莊,村中卻規劃了一縱一橫寬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兩側規劃建設了近450間門面房(占地面積至少相當于110處住宅),由于本地勞動力素質較低,加之發展項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門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經營活動的不及總數的3%,這樣不切實際的規劃建設,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也造成了建設資金的極大浪費。 4.農村經濟發展缺乏產業支撐 通過對5個新建村莊的調查了解,我們感覺地方政府官員對中央新農村建設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體表現是,在落實《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文件精神的過程中把新農村規劃建設的實踐任務幾乎全部交給了市、縣級規劃建設局,同級農技推廣部門、能源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則很少參與。從目前的實際看,所謂的新農村建設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區附屬設施的建設,規劃設計者并沒有把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經濟和農村富裕勞動轉移就業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設在太陽能、沼氣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5個建設點在規劃建設方案中根本沒有體現出這一發展理念。 四、對策建議 1.做好農村居民點規劃建設的編制指導工作 目前,從全國范圍看,新農村建設尚處在試驗探索階段,個別地方雖然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由于各地情況不同,難以在全國普遍推廣,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試驗,浙江嘉興的“兩分兩換”試驗項目管理論文,天津的“宅基地換房”改革以及重慶的“地票交易”改革試驗等[3]都是靠城市周邊高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補償給農民實施搬遷的。周口經濟發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較低,近期城市發展用地少,農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農村住房建設管理問題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話,新的一輪建房高潮很快會掀起,以后再進行村莊布局規劃需要考慮的問題會更多,拆遷的難度會更大。眼下對于政府部門來講,關鍵是做好縣(市)域、鄉(鎮)域村莊布點規劃工作,無論建設新村還是整治舊村,都應盡快給群眾有個明確的表態。 2.堅持依法管理土地,剎住農村亂搭亂建亂占耕地的歪風 前已述及,目前該市農村住房建設混亂狀況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關部門在前期對土地使用中的違規違法行為監管和處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繼續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難度或將更大。針對目前的現狀,我們認為最有效、最可行的辦法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及河南省政府有關土地管理和村鎮規劃的法律、法規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約亂占、濫建現象的發生。 3.抓好試點示范工程建設 綜合對周口市5個農村建設點的情況調查,我們認為,該市新農村建設工作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試點示范工程建設不夠成功,群眾參與的意愿不強,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試點建設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如不切實際的規劃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強行遷建使農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等。因此,我們建議,基層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對農村試點工程建設一定要給予高度重視,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規劃建設方案的實施、建設資金的籌集等方面多做調查研究,根據各自發展狀況和各類村莊的不同特點,積極探索不同的村莊建設和治理途徑。根據我們的調查體驗,我們認為試點示范工程的建設應該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對那些規模較大、基礎條件較好、布局較為合理的村莊,或雖然規模不大但區位優越、生產生活便利的村莊,要注意基本保持村莊整體布局結構和農民住房現狀,重點做好公共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著力發展教育、文化、醫療等社會事業;第二、對那些因城市擴展、重大工程建設等需要整體搬遷的村莊,可采取土地置換等方式另選新址遷建新村或直接遷建到小城鎮、中心村;第三、對那些村莊規模偏小、位置偏遠、基礎設施配置困難的村莊,可就近集中向基礎設施條件好的中心村遷建;第四、調整充實舊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礎設施或住宅建設。第五、拓展農村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資金支持本區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