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中學物理實驗課的思考
袁波
我曾聽到這樣一句話“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由此引發對實驗課的思考。
物理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實驗真正做起來是有風險的,也可能耗費較多的課堂教學時間,也不一定能測出理想的數據,或者教師演示學生看不清楚,學生分組實驗又可能發生的狀況比較多,不易控制。而Flash動畫則不然,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數據要多理想有多“理想”,畫出的實驗圖像要多好看有多“好看”。這樣進行物理實驗與新課標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中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好動,可以說正處于從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向理論型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過程中,經驗型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需要由直觀的形象來支持。教師親自的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已的親自實驗,都能幫助學生通過眼觀手動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經驗。
鑒于此,我們可以在基礎自然課中開展的一些基于現象的探究活動基礎上,開展一些教師指導程度不同的具有一定認知能力要求的實驗探究活動,這有利于學生認知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當然,對于實驗課,中學階段的學生確實也存在問題。
比如說盡管大多數的中學生對實驗有濃厚的興趣,也愿意動手實踐,在實驗中表現得積極主動,但總體上來說,由于受到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再加上中學生實驗設計、分析的能力較低,因此中學物理實驗教學的質量往往并不理想,往往一節實驗課下來,學生什么也沒有掌握。這也是很多教師不愿做實驗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教師,要盡可能多地為孩子們創造實驗的條件,因為即使一個小小的演示實驗,有時也能為枯燥的理論學習增加一些亮點。一堂完整的實驗課,教師應該能夠控制整個課堂的節奏,能夠很好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選取器材、記錄現象和數據、分析總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正確引導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做好實驗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實驗目的不明確,不能根據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實驗的整個主導思想,那么在接受教師演示實驗或自主實驗的時候,必然會面對儀器束手無策,這樣的實驗活動當然會“收獲無幾”。所以只有先明確了實驗目的,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實驗的主人,才能為將來實現真正的科學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覺得實驗原理與實驗方法也是指導學生完成實驗的根本依據,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實驗的原理和方法,做實驗時就沒有了可遵循的原則,當然也多半會在實驗中“事倍功半”。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時,既要傳授學生知識的要點,也要引導學生尋求自我發現的樂趣;既要有組織的預習指導,也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與本實驗有關的知識和方法。
總之,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恰當的設置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自主實驗,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好奇心,更容易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物理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