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反思社交媒體的表現:真幫忙還是博眼球營銷
佚名
:月20日早8點,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這是繼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又一次降臨在四川大地上的災難。與五年前不同的是,隨著社交媒體的高速發展,有關災難的討論瞬間成了最熱點話題,人們抱著不同的心態參與其中。
不可否認,各大新聞機構及商業網站利用微信、微博在地震消息的傳播中起了極大的作用,對于無法在電視機前看直播的受眾,這無疑是最快掌握資訊的方式。
在地震現場,當部分通信設備受損,電話與短信無法即時接通,微信等移動應用成了重要的通訊工具,不少人利用上述工具聯系到了震區的親朋好友,一段報平安的語音或是幾行簡短問候,讓不少人放下了懸在半空的心。
4月20日下午,微信就推出“雅安地震救助”公眾賬號,此帳號系地震救助信息集散平臺,主要用于發布四川雅安震區最新情況、實用救援信息,收集網友尋人和報平安資訊。
微博的官方新聞帳號,也成為今天報道地震消息重點渠道,與傳統電視報紙不同,微博集合新聞專題的形式,兼顧了快速全面的特點,把消息第一時間推送給用戶。
而中國地震臺網的官方微博,也從更為權威的視角發布災情。
社交網絡時代,幾乎讓信息沒有障礙的實時傳播。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流,身在屏幕后面的我們應保持冷靜,保持清醒,甚至有些時候,沉默成了對悲劇事件最好的回應。
不過,社交網絡的雙面性也在此時凸顯,傳播有價值信息與正能量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我們不希望看的的東西,先來來看看微博上的幾個例子:
1、神人降臨
從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1年日本海嘯,再到今日雅安地震,幾乎每次災難發生后,都會出現了所謂的“神人”,他們無能不能:事前在微博、貼吧等社交媒體上發出天災預警,而當災難發生后,一些“有心”的網友總能迅速發現“神人”的預測,隨后便引發大量好奇網民的熱烈追捧。
此次地震,“神人”再度降臨。一微博網友”在4月18日晚發出了這了一條微博:“剛才出門,抬頭看見西方天空出現了強震云,立刻返回拿取照相機,拍了一組照片。從云的心態、結構、顏色等特征看,似是6強的強震云與快震云,能量的最大值可達7。如果快,是24小時內動作,一般是36小時之內,最長不過72小時。在衛星云圖上搜索,他們應該是來自西方絲綢之路國內部分,陜、甘、青、疆。”
今早地震消息傳出后,該用戶的這幾條微博被大量轉發,不少網友紛紛表示“神人降臨”,截至20日午間,該微博轉發量已經接近3.5萬。似乎,我們又回到了一個被討論無數次的話題,地震真的能被預測嗎?
BBC為此曾拍攝過專題記錄片《我們為何不能預測地震》,片中明確表示,以當前的科技力量,人類尚無法準確的提前預測地震,甚至有可能“一直關注某些錯誤的東西”。
“每逢地震,總有眾多民科出來跳大神。現在再次單獨把這個科普視頻發出來。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地震相關知識。也希望造謠傳謠預言家跳大神者自重。”——類似此類質疑微博,也獲得了不少網友的贊同。
總結:災難發生后,我們是否應該過多的關注“大神”們?是該先補習些相關知識還是永遠抱著獵奇的心理跟風轉發,值得思考。
2、真假尋親
地震發生后,微博上迅速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雅安尋人”活動,在帶來便捷的救災尋人方式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借此炒作甚至欺騙信息。
一網友今日中午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幫忙轉發一下,一位叫徐敬的女孩,21歲,請速回水城縣人民醫院,媽媽傷的很嚴重,想見她最后一面,爸爸號碼:1519338XXXX(注:騰訊科技已隱去后四位號碼),愛心接力,好人有好報。父母的愛,只有自己子女懂。女孩,快回去!”
隨后,網友紛紛用自己的綿薄之力“獻愛心”幫忙尋人,直到在2個小時后——該消息轉發數超過了1萬條,曝光度更是不可估量之時,官方帳號“微博辟謠”證實,此為虛假消息,其號碼歸屬也地為甘肅平涼,且2012年12月時既已證實為不實信息,與雅安地震無關。
微博辟謠稱,“雅安地震災害發生后,網友為雅安祈福的同時卻仍出現了一些不實信息,如:用較早時期的災害圖片冒充此次地震的現場圖片;發布虛假愛心接力活動,并提供虛假的聯系方式,呼吁網友尋找家屬等。”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虛假尋親甚至惡意報復、炒作消息仍在微博流傳。
總結:災害當前,時間寶貴資源有限,應該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無法判斷時,請不要傳播,碰到救助、尋人等公益話題,更應該多一個心眼,拿不準注意,不妨先等官方確認后再說。
3、高樓跳傘
四川人一向以樂觀向上著稱,從地震到洪災,不少災民苦中作樂,帳篷中吃火鍋,大水里搓麻將,無不向民眾傳播著一種正能量。
然后,每到災難發生,總會出現寫不合時宜的段子甚至事件營銷被當作新聞來大肆傳播。
上午10點,一微博帳號發布了這樣一張高樓跳傘的照片,并稱其“逃跑帝誕生了”,該照片同樣引起了大量網民圍觀轉發。不少人稱“這種逃生的辦法碉堡了!
除了大量追捧調侃的聲音,也有了解跳傘的網友回復稱,“低空跳傘的最低高度世界紀錄是50米,再低根本打不開傘。這位家里是裝了彈射裝置嗎?”
隨后不久,知名足球評論人董路發布了這張照片的原圖——跳傘者的下方還有一同伴,這顯然并不是緊急避難。他質疑三點,1)下落最多30米,傘包能充分打開嗎?2)左下角有同伴,組隊從樓上跳的?3)不扯蛋能死嗎?
“我可以負責任地辟謠,看樓盤明顯就在我家附近,這是一個展銷會的宣傳手段,最近每天都在飛,根本不是躲避地震。”一位網友在董路的微博下如此回復。
總結:無論這是不是一場有預謀話題營銷,一個事實是,越來越多的商業組織已經開始動用各種事件來提高曝光,我們不知不覺的就成了“被消費者”。一些看似幽默的段子、圖片,請不要在災難時變種再生,我們需要的真實的正能量,而不是博人眼球的營銷信息。
社交媒體的噪聲中應保持冷靜
再在看看美國,在幾日前剛剛發生的美國波士頓馬拉松爆炸中,Twitter也發生了深刻反映社交網絡兩面性的的案例。
Twitter幾乎第一時間發布了爆炸消息,并迅速成為波士頓警方和馬拉松比賽組織者的通信工具,不過在更快地得到信息的同時,Twitter也被指大量煽動的負面情緒與謠言。
爆炸發生后不久,Twitter曾迅速傳播了一份報道,稱警方關閉了波士頓的移動服務,以防止犯罪份子遠程遙控爆炸,但網絡運營商最終證明這個消息是不準確的。
隨后,Twitter上出現受害者的圖片,包括血跡斑斑的人行道和街上嚴重受傷人的圖片。有人強烈要求用戶關注如何提供幫助而不是發布受害者照片。
其他一些信息則帶邪惡目的,一冒充大賽官方帳號的ID稱,其推文每被轉發一次,就向爆炸受害者捐1美元。用戶很快就發現這是虛假信息。這種自行修正的能力,也被認為是是社交媒體最強大的資產。
波士頓爆炸案發生后,有人在Twitter發表過這樣的評論:“一場災難發生后5分鐘內,Twitter做出的貢獻最大,12小時后就開始幫倒忙。”這句話雖然有些夸張,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事實,社交媒體確實具有它的雙面性:可以在災難面前傳遞正能量,也可以傳遞并不和諧的聲音。
每當災難來臨,恐慌心理、紛雜信息,都會給謠言帶來生長空間。各種借機炒作和干擾災民生活的“援助”措施亦成為“雜音”。社交媒體如何更好發揮正向價值,顯然還有值得探討的空間。(來源: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