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玉樹特大地震災害事故探討我國跨區域救援工作
楊雙喜
論文摘要 本文通過實地跨區域參加“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搶險救援,并借鑒國外地震搜尋救援訓練經驗,現就公安消防部隊和省級地震救援隊伍,跨區域參加特大地震災害事故搶險救援工作進行分析和探討。
論文關鍵詞 玉樹地震 救援工作 災害
一、救援特點
1.攜帶裝備少??鐓^域參加地震災害救援,一般采用空運等方法進行人員裝備的跨區域運輸,通常每架載客飛機的貨艙運力不超過1.5噸,因而裝備攜帶能力有限。到達災區后,由于道路被毀,往往需要徒步開進。 2.救援到場晚。特大地震發生后,一般調集力量都根據道路遠近,分成幾批從各省調進,同時由于機場和車站、道路因地震破壞,由于各種救援和社會力量紛紛短時間涌入,跨區域救援力量一般到場較晚,很多救援力量趕到現場時間都錯過了震后前3天的黃金救援時間。 3.人員埋壓深。特大地震發生后,災區被困群眾處在容易獲救的位置,一般都由災區群眾和解放軍、武警官兵救出,需要跨區域消防力量營救的,一般都是深度埋壓在倒塌建筑內部人員。在沒有吊機等重型裝備情況下,完全靠官兵用小型消防裝備破拆救人,每個人的營救都需要大量時間。 4.現場危險多??鐓^域消防力量進入災區救援,一般都是到震區中心救援,每天余震仍達數百次,行軍途中負重官兵隨時要面臨塌方危險,在營救過程中官兵進入建筑內部,都要面臨余震造成建筑二次倒塌的危險。 5.后勤保障差。特大地震發生后,跨區域消防救援力量所承擔的救災地點一般處于地震中心,由于無水、無電、無通信和道路不通,后勤保障無法實施,災區救援條件極為惡劣,無飯吃、無水喝、無房住、無通信的惡劣生存條件,使官兵在救災過程中,只能挑戰生理極限來進行災害救援,困難較大。
二、建筑倒塌特點
綜合汶川地震中心建筑倒塌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四種,或為幾種情況的綜合: 1.整體崩塌。主要是80、90年代建設的磚墻承重、預制板屋面的建筑結構,經過地震短時間劇烈顛簸、搖晃后,磚墻迅速裂解失重,預制板屋面互相散開,造成建筑整體崩塌,建筑倒塌后如同炸彈炸塌,墻體、預制板塊密集交錯坍塌,此類建筑被困人員生還可能性較小,被困人員主要集中在屋內的衣柜、桌椅、床體附近。 2.V字型倒塌。一般是大空間房體,主要是會議室和工廠生產車間、大型超市等,建筑屋面承重較大,地震后屋面中部先期塌陷,形成V字型倒塌結構。生存的被困人員一般集中在倒塌屋面與承重墻之間的三角型地帶。 3.局部塌陷。一是底層塌陷。地震發生后,由于劇烈的建筑晃動,造成了一、二樓的承重墻完全失去載重能力,造成了一、二層的徹底崩塌,整體建筑少了一至兩個樓層,在玉樹縣結古鎮就有十多幢建筑一、二樓徹底崩塌。此類建筑崩塌樓層的以上樓層保存較好,被困人員主要集中在上部,但發生崩塌的樓層人員生還可能性較小。二是半邊塌陷。由于建筑施工質量問題或是局部地殼運動情況不同,建筑半邊發生塌陷,較為典型的是結古鎮民族中學教學樓的一邊建筑塌陷。 4.房體皺裂。對于框架結構承重墻體、現澆建筑屋面的房體,此次地震中往往出現了嚴重建筑搖晃造成的皺裂情況,建筑的外墻和屋面多處都會出現“X”型嚴重的皺裂情況,并可能出現局部倒塌情況發生,此類建筑中人員一般因為搖晃碰撞而受傷,但一般不會死亡。
三、救援技戰術
特大地震災害跨區域救援時,公安消防部隊和省市級地震救援隊作為專業救援力量,必須發揮與解放軍、武警部隊不同的救災專業性,綜合汶川地震實際救援的特點,主要的技戰術可以分為: 1.搜尋盲點。在倒損建筑達80%以上的一片廢墟之中,在前期當地群眾和先期到達的部隊已經實施初期救援以后,必須深入建筑內部,分析建筑倒塌的規律,利用生命探測儀、搜救犬、蛇眼探測儀等偵檢手段,重點在房間、樓梯間、承重墻、衣柜、桌子附近,找尋被困人員。在搜尋過程中,救援人員要科學劃分責任片區,不能重復搜尋,浪費人力。 2.喊話配合。由于攜帶裝備不足,各救人小組要盡可能發揮半導體話筒的作用,通過在現場的喊話,一方面讓被埋壓的人員能夠聽到,增強活下去的信念,并積極配合救援人員搜尋和現場救人。另一方面,通過積極的喊話,使周邊的群眾聞聲前來提供線索,幫助找尋人員和配合救人。 3.組合裝備。在現場搜尋和救人過程中,要注重發揮裝備的組合作用,形成整體合力,從而充分有效發揮現代裝備作用。在發現被困者線索后,一是視情利用搜救犬、生命探測儀、蛇眼探測儀等,確定人員的死活和大體埋壓位置。二是視情利用鑿巖機、剪擴器、鐵錘等破拆承重墻、承重梁、預制板;三是視情利用鋼筋速斷儀、切割機、便攜式萬向切割器、氧氣或乙炔或丙烷切割器、液壓組合破拆器材切割建筑中的鋼筋、樓梯鐵扶手;四是視情利用起重氣墊、液壓撐桿撐頂重物,撬開建筑縫隙,開辟救生通道;五是利用發電機和照明燈在夜間照明,利用頭燈和強光照明燈在建筑內部照明。 4.平行打洞。在倒塌的多層或高層建筑內,如發現有被困生存者,一般都是從倒塌建筑人員被埋壓處的周圍平行位置,尋找最接近、最便捷的孔、洞作為救生通道的突破口,再利用各種破拆器材打洞進入。一般不采取從建筑頂部自上而下的方法,全面破拆進入。因為在無起重裝備的情況下,自上而下破拆救人往往耗時過大,雖然安全,但工作效率低下。
5.支撐加固。在各種劇烈余震不斷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渠道打洞深入倒塌建筑內部救人,為防止二次倒塌,造成官兵和被困群眾的傷亡,要采取科學措施對破拆出的救人通道進入支撐加固。加固的方法主要是硬物支撐和建筑材料堆砌,具體材料可以通過就地取材的方法進行,如利用磚塊堆砌,利用倒塌的斷墻、水泥預制塊堆砌;可利用切割鋸就地破拆鋼管、鋼柱支撐,利用機動鏈鋸破拆木梁、木板進行撐頂,利用木質材料進行支撐加固。國外地震救援隊平時經常開展此科目訓練,因而組合撐頂的方法和途徑較多。 6.隧道挖掘。在對多層建筑或高層建筑倒塌后的一、二層被困群眾救援時,可以結合地形地貌從地下挖掘隧道,直接挺進到被困人員的大致位置,然后向上打通出口進入人員被困位置,再通過隧道將人員救出。此種的方法的前提條件:一是事先探測位置表明,被困人員大致在地下一至二層,自下而上救人方便;二是被困人員位置與路邊距離不遠,選擇破拆洞口距離人員被困位置較近,隧道挖掘工程量不大;三是倒塌建筑地下土壤和地質條件適合挖掘,挖掘挺進速度較快,同時便于向上突破救人。 7.醫療輔助。由于到場救人較晚,營救被困人員時,一定要配合采取醫療輔助手段,延長被困者的生命,爭取更長的營救時間。在開辟救生通道接近被困者之后,要立即安排隨隊軍醫對被困者進行輸液和輸氧、止血;在將被困者的長時間埋壓的四肢從重物下救出之前,一定要對未被埋壓的肢體部分進行捆扎,防止人員長時間的擠壓傷害的負作用,即:人員救出后,肢體長時間擠壓傷害位置所蓄積的有毒物質向身體其余部分擴散,造成二次傷害。
四、安全防護
跨區域地震救援工作中,積極有效實施安全防護工作,是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的前提和基礎。結合此次玉樹地震救援,救援隊伍主要應注意落實以下措施。 1.組建無線消防通信系統,保持無線通信聯絡。地震發生后,通信、電力中斷,在抗震救援中,建立無線通信系統極其重要??梢岳脽o線電臺建立三級網絡,利用單頻點進行聯絡,還可以利用當地的無線通信的中轉臺,或者自帶發電機、通信轉信臺,組建消防通信基站,利用全國共用的消防無線通信頻點,實現遠程通信聯絡,實現后勤供給不間斷,保障水、食品供應的不間斷。 2.配齊配強救援小組,不間斷清點救援人員。一般以某一建制單位抽調人員為單位進行分組,由本單位干部帶隊,方便組織領導和相互聯絡,一般不應打亂原單位建制組建救援小組。在徒步行進和救援過程中,要以救援班或小組為單位,在余震發生后等時間段,不間斷清點人員,防止人員遺失或傷亡。 3.配齊個人防護裝備,落實防護措施。一是攜帶救援服裝、頭盔、靴子,救援時佩戴整齊;二是攜帶呼救器,實行靜止報警提示,防止余震埋壓遺失;三是攜帶頭燈、強光照明燈,在夜間行進、夜間救人,廢墟內人員搜尋和救援時使用;四是攜帶口罩、手套。震區多腐爛尸體,口罩、手套必備;五是攜帶安全繩、腰斧。 4.設立安全員,攜帶報警器。每個救援小組都必須設置一名安全員,攜帶半導體話筒、氣喇叭等警報器,主要職責是檢查救援人員的個人防護裝備攜帶情況,在搜尋救援時,在建筑外部認真觀察,凡發現余震、因破拆或打洞不能造成建筑二次坍塌時,迅速利用半導體話筒、氣喇叭等警報器示警,現場救援人員迅速撤離。
五、訓練工作啟示
實戰牽引訓練,實戰導向訓練。此次公安消防部隊組建歷史上的最大規模、最長時間、最遠距離的地震跨區域救援工作,對今后的消防部隊訓練工作帶來了重要啟示。 1.開展全員專業救援(rescue)訓練。長期以來,消防部隊的訓練工作雖不斷革新,但目前基層部隊的主體訓練科目,仍以滅火訓練為主,救援訓練雖然開展,但仍局限于特勤隊伍和普通單位的特勤班進行,救援的訓練設施和器材較為缺乏。此次救援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對大范圍的地震救災,面對大面積的建筑倒塌,面對大量被困人員,所有參加救援人員都必須會使用救生、偵檢、破拆、起重器材,要使人人平時都開展相關的特勤器材的操作使用訓練,在特大災害發生后,才能輪流上陣、全員參與、全面營救。在組織救援訓練時,部隊要建立配套的救援訓練場地和器材,要研究和規范救援訓練科目,全面納入到戰斗員的訓練達標考核科目中去,使之成為專業性的訓練科目,同時在各基層單位也要配套建立相應訓練設施,使救援訓練走上規范化的軌道。 2.重點開展搜尋(search)訓練。在此次特大地震災害救援過程中,救援人員發現每幢倒塌的建筑下面都有埋壓人員,但消防部隊的主要使命卻是搶救活人,因此利用各種手段,及時發現被埋壓的建筑下面是否存在活人,大體在什么位置,是消防部隊現場救援的首要使命。在此次救援過程中,消防搜救犬在現場搜尋上就屢立奇功,成功發現了多名被困生存者。其它還有音頻和視頻、雷達生命探測儀、蛇眼探測儀等偵檢設備的現場使用訓練,利用“土洋結合”原則,使用半導體話筒喊話等方法,積極發動被困群眾親屬提供線索等搜尋手段。此次消防部隊汶川救災中的搜尋訓練水平和方法仍有一定差距。 3.開展支撐加固(shoring)訓練。在余震不斷的救援現場,通過在倒塌建筑中打洞進入內部救人,進入一些已經嚴重損毀但沒有倒塌的建筑內部救人,為保護自己和別人,都要進行支撐和加固。國外相應訓練中一般采取利用木料鋸切組合的方法,利用力學原理巧妙進行支撐加固,同時在深入內部救援時,往往要有建筑結構師進行現場指揮,提高支撐加固的水平。 4.開展隧道挖掘訓練。從地面下進行挖掘訓練,國內一直沒有開展過,國外救援訓練中已經設立類似科目,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確實發現十分必要。如在玉樹縣結古鎮幼兒園教師集資樓一樓的“水街坊”水吧的店主林長茂等5人的營救中,已經判斷出他們位于一樓吧臺位置,店面吧臺距路邊縱深只有8米,在平行打洞救援、自上而下開辟救生通道受到重重阻礙后,可以嘗試從地下進行隧道挖掘,接近到吧臺的位置再把人從隧道處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