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干預對地震災區患兒負性情緒的影響分析
佚名
作者:史慧敏 張琳 吳文華 馬佩芬
摘 要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地震災區患兒負性情緒的影響;對災區患兒心理干預方法的建立提供指導依據。方法: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某三級甲等醫院地震災區30例患兒進行調查,將其按性別分層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15人,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心理護理,干預組實行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兒負性情緒的發生程度,且每組自身前后對照。結果:干預組與對照組之間存在組間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前后自身對照存在差異,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干預對地震災區患兒的負性情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能有效引導患兒走出精神的困境,幫助其保持較良好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 心理護理;地震;兒童;心理干預 汶川大地震給人們和國家帶來了極大重創,逝者雖逝,但醫治災民心理創傷迫在眉睫。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最痛楚的受害者恐怕就是孩子。他們本身稚弱、敏感,不曾經歷地震的可怕,甚至不曾聽說過地震。這種災難的突然發生,那一幕幕恐怖的場面、強烈的驚恐,以及失去親人的悲慟,遠超過了一個孩子心靈所能承載的負荷,災難所造成的重創或許會被他們銘記一生。,地震這類重大災害對生理和心理均處于發育階段的兒童更容易造成心理創傷[1]導致災區患兒產生急性應激障礙,癥狀表現為一系列生理心理反應的臨床綜合征,包括恐懼、警覺性增高、回避和易激惹等,也有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創傷,如反復痛苦回憶、噩夢、幻想以及相應的生理反應等[2]。災后必須對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對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0例地震災區患兒進行心理干預研究,取得較好成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收治的30例地震災區患兒為研究對象,男16例,女14例,年齡2-14歲,平均年齡6.5歲。30例患兒均有外傷,嚴重者3例,大部分患兒均出現泌尿系統障礙癥狀。骨盆骨折7例,膀胱破裂9例,尿道斷裂11例,腎挫裂傷3例,左腎損傷1例,右腎損傷15例,雙腎損傷1例,均為腎良性病變。腎損傷按美國外傷外科協會標準進行腎損傷分級為I級2例,Ⅱ級1例。合并其他臟器傷26例,其中肝、脾、腸等腹腔臟器破裂7例,顱腦外傷4例,肋骨、脊柱、四肢骨折15例。肉眼血尿18例,鏡下血尿9例,無血尿3例。將30例患兒按性別分層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各15例。干預組患兒根據護理程序對其在入院、術前、術后、出院四個不同的階段給予相應的心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具有靈敏、簡便等特點,有很好的信度,且具有很好的相容效度和區分效度,廣泛應用于心理健康方面的調查研究[3]。在分組時采用按性別分層隨機抽樣法,避免了SCL-90量表本身由于結構效度不佳導致的在性別方面存在差異[3]的不足。 1.3研究方法 1.3.1干預方法 干預組的患兒采用心理干預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具體干預方法分階段如下進行: 入院心理干預:讓患兒宣泄,應用心理宣泄法可以使感情不被壓抑,不讓悲傷和恐懼滯留在心里,避免造成精神的深層傷害[4],護士應用傾聽技巧對患兒表示關懷和理解;與患兒接觸過程中可多用肢體接觸的動作或擁抱,對其心理安撫使患兒樹立產生安全感。 術前心理干預:鼓勵和積極的引導孩子保持樂觀的情緒,護士在訪視時使用親切的稱呼,向患兒介紹手術室的環境、觀看手術室照片、簡要講解手術部位及手術過程、手術的必要性及手術部位愈合情況,消除患兒的恐懼心理,增加患兒信任感。 術后心理干預:術后適時詢問患兒的感受,解答患兒提出的問題,從術后病情平穩的第二、三天起,有意識地鼓勵患兒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加以贊美,使患兒早日堅強。 出院心理干預:在患兒康復出院前,提高患兒的認知能力。通過教育讓患兒了解地震是人類目前還無法抗拒的自然現象,幸存者要勇于面對現實,珍惜生命,不辜負國家和全社會的關愛和救助。還可以用一些古今中外堅強面對人生磨難的典范,為他們樹立學習的榜樣。當然,這樣的教育,要特別注意對象的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 1.3.2 評價方法 本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兩組患兒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恐怖、敵對、偏執、精神病癥等負性情緒進行評分,進行比較;各組負性情緒評分自身前后對照。該方法簡單、靈敏、可信。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0.0數據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兒入院時SCL90中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恐怖、敵對、偏執、精神病癥等因子得分均較高,按性別分層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出院前兩組的得分均下降,且干預組比對照組下降幅度大,其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參考文獻 [1] 施紅梅,祝捷,邱卓英等.重大災害造成的兒童心理危機的心理干預與心理康復研究[A].第三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論文集[C].2008. [2] 吳玉婷,薛海國.災難救援中的心理干預[J].中華文化論壇,2008,(S1):127-129. [3] 謝華,戴海崎.SCL-90量表評價[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6,6(2):156-159. [4] 扶長青,張大均,劉淹玲.兒童心理危機的干預策略[J].心理科學進展,2009,17(3):521-523. [5] Zeev N, Kain Linda C, Mayes Alison A, et al.Preoperative anxiety, postoperative pain, and behavioral recovery in young children undergoing surgery[J].Pediatrics,2006 Aug,118(2):651-8. [6] 任輝.儒家學說與馬斯洛“安全需要”的哲學思考[J].2007,9(3):239-241. [7] 鄭毅.汶川地震對兒童心理的影響及救助措施[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9):519-521. [8] 李磊瓊.地震后兒童心理干預與轉變過程探索[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07, 15 (6) : 526 - 528. [9] 桑標.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