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藥過期藥品的回收樣本
陳一昀
一件事情,持續做一兩年,或許是興趣、是策略;一個團隊,將一件事情連續做8年,并將繼續做下去,已經不單單是一份情懷所能維持。
2004年10月,面對2003年“非典”時期之后,一些消費者瘋狂搶購的板藍根面臨過期、一些匆忙上馬的眾多品牌的板藍根質量參差不齊等狀況,時任廣州白云山中藥廠(以下簡稱白云山中藥,白云山和黃的前身)廠長的李楚源陷入了沉思。
作為連續多年占全國板藍根市場60%以上份額的企業領導人,李楚源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做出了決定——企業決定拿出產品、資金,在全國范圍內用最新批號的白云山板藍根,免費更換消費者手中的各品牌板藍根過期產品。
這也就是后來逐步被人們熟知的白云山和黃“家庭過期藥品回收(免費更換)機制”。
首次推出時,該活動持續了近6個月,范圍涉及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共更換各品牌過期板藍根120萬包。
回收來的過期板藍根如何處理,是擺在眼前的難題。事實上,早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李楚源已經下定了決心,人力、物力,尤其資金的投入是必須的,他很清楚接下來的步驟。
2005年3月13日,白云山中藥在廣州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廣東省、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等相關政府部門領導、新聞媒體的見證下,將前一時期回收的過期藥品進行統一銷毀,并正式提出“家庭過期藥品回收機制”。
與此同時,白云山中藥做出承諾:今后凡消費者家中有該廠生產的過期藥品,均可得到免費更換;更換回的過期藥品將在各地藥監部門的監督下統一封存并銷毀。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的白云山中藥產品將“永不過期”。
此舉“一發不可收拾”。
緊接著的4月19日,白云山中藥趁熱打鐵,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廣州、北京等國內20個城市,以及香港、倫敦等城市共計50家藥店,作為首批授權更換點,回收消費者家中過期的白云山中藥產品。
并且,廣藥集團旗下其他14家醫藥生產企業也同步響應,在廣州授權5家更換藥店,更換廣藥集團旗下120余種各品牌藥品。
兄弟企業的加入是對白云山中藥這一舉措的莫大肯定與支持。即便是一個月后,合資企業白云山和黃的成立,也不曾改變李楚源想要把這件事堅持做下去的信念。
白云山中藥的“家庭過期藥品回收機制”得以在白云山和黃沿襲,并在不斷深入探索中開花、結果。
行業復制
故事的開始總會被人們遺忘,繼而記住的往往是過程中最細微的環節。
2006年7月,王春玉加入白云山和黃。他先后擔任西南、華北與東北地區的區域市場經理,后接手全國范圍的市場推廣工作,現已提升為市場部副部長兼市場管理中心經理。
在“永不過期”活動中,他負責并參與活動的策劃、組織和執行。雖然錯過了“家庭過期藥品回收機制”的醞釀期,但一路走來,王春玉也算是陪伴這項機制不斷完善的一位見證者。每每談到這些,他臉上的表情就滿是自豪。
在王春玉入職后不久,2006年9月,作為醫藥同行而非廣藥集團旗下企業,陜西康健醫藥公司第一個加入到“家庭過期藥品回收”隊伍中;次年8月,山東天力源醫藥有限公司也加入進來。
更多的廠商聯手,不僅讓社會看到了從根本上解決過期藥品問題的希望,“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王春玉坦言,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共同解決這個大問題,使之成為行業的一個綠色標準,“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隨著青藏鐵路的正式開通,2006年10月,白云山和黃以最快的速度將“家庭過期藥品回收機制”在西藏拉薩啟動。這是白云山和黃對高海拔的獻禮,這也標志著這項機制在中國大陸全面展開。
同一時間,面對消費者關注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應對安全用藥環境的迫切需要,白云山和黃對外宣布將投資8000萬元,在兩年內新增6600家“永不過期”藥店,常年為消費者更換各類家庭過期藥品。
此消息一出,各省藥店紛紛報名要求加盟,新加盟藥店超過1000家,加上此前的1500家定點藥店自動升級,2006年年底,全國“永不過期”藥店總數達到2500家。
不久后的更換日,2007年3月13日,從早上8點開始,各地已有許多消費者在更換藥店外排隊,等候更換。一番統計下來,當天每省的接待人數都在3000人左右,其中以5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
而絕大多數前來換藥的消費者,大都拿著10包以上的過期藥,并表示之前基本沒有對家庭藥品進行定期清理的習慣,過期的藥品也不知該怎么處理。
同年的一份調查數據表明,我國約有78.6%的家庭存有備用藥品,其中30%-40%的藥品超過有效期3年以上,82.8%的家庭沒有定期清理的習慣。還有統計表明,我國藥品不良反應案例中,有近1/3是由過期藥品或藥品保存不當引起。
白云山和黃回收的過期藥品中,最老的藥品是1967年生產的復方丹參片,距今已有45年,其次是1971年生產的云南白藥(65.30,0.00,0.00%)。
至于更換品種方面,最多的是以板藍根系列為代表的清熱解毒類產品,占總更換數的40%以上;第二位的是心腦血管類產品,占總數的35%左右,其余是腸胃類、婦科類等產品。
可想而知,這些藥品如繼續被使用,后果不堪設想。
這些場景與數據提醒著王春玉堅持做這件事情的重要性,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還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2008年,重慶。
一位老太太拿著過期藥品來更換,換藥的時候人特別多,幾十米的長隊排著,老太太更換好藥品后便離開了,絲毫沒有察覺到她所帶來的藥盒里裝著幾件金首飾。
幸好工作人員在后期整理的時候發現了。由于白云山和黃在更換藥品時,有完整的消費者資料登記表,很快,工作人員便與那位老太太取得聯系,物歸原主。
巨額投入
在商業的游戲規則中,不可避免地會談及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即便他們嘴上不提,即便它有國企背景。
在連續8年的“家庭過期藥品回收”行動中,白云山和黃的年均投入超過3000萬元,總投入超過2.4億元。
而且,隨著換藥人數的增多、用于更換藥品的產品價值的增加,以及銷毀費用的增長等,年投入也呈現出逐年攀升的趨勢。
尤其銷毀費用。由于過期藥品的特殊性,需要應用醫療用品的專業銷毀方式進行銷毀。白云山和黃方面對新金融記者表示,很多地方的銷毀費用過于昂貴,有些地方每公斤過期藥品的銷毀費用高達60多元。
而白云山和黃僅在更換日“3·13”前后3天回收的過期藥品就有100噸,按照這個基數計算,白云山和黃自2005年3月正式啟動“家庭過期藥品回收機制”以來,累計回收的過期藥品的銷毀費用是高還是低,不言而喻。
不菲的銷毀費用,或許也是制約企業開展或繼續這項“公益事業”的瓶頸。難免會有一些企業因此望而卻步。
安邦咨詢醫藥行業研究員夏慶表示,從當前國內制藥企業開展該項活動的進展看,回收過期藥品的企業還很少,畢竟這是帶有公益性質的活動,從財力、物力和人員方面都需要企業付出諸多代價,少則二三百萬,多則五六千萬,對企業來說是不小的財政壓力。
同樣的壓力,白云山和黃也需要面對。曾有外界猜想,其內部是否會因此出現反對聲音,畢竟這不是消耗體力就能完成的事情。
王春玉的回答是這樣的,“投入這么大,會有一定的壓力,但好在,我們在思想和行動上還是保持了一致,這是多方共贏的事情,從政府部門到連鎖藥店、再到消費者,包括我們企業也從中受益。”
這話不假。
夏慶表示,回收并銷毀過期藥品,促使消費者因使用過期藥品而導致的健康隱患降低,提高他們合理的用藥理念,增強他們抵制非法收售過期藥品的不良行徑,從而起到良好的社會效應。政府部門和消費者從中受益不必多說。
連鎖藥店方面,就2007年白云山和黃更換日“3·13”來說,據各地“永不過期”藥店統計,當日銷量同比上升30%-100%不等。消費者在更換藥品的同時,也傳遞出此后選擇到“永不過期”藥店購藥的意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藥店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一筆賬算下來,當天的活動中,白云山和黃及相關藥店共有3000名工作人員參與,接待約30萬人次的消費者,前后有300多家媒體關注,至少讓3億多人了解了這項活動。
“不但提高了企業的品牌知名度,還為將來培養潛在消費者打下基礎。”夏慶說,企業也在變相地做廣告,還節省了廣告費,尤其適合以OTC為主的企業。而白云山和黃的OTC比重達到90%以上。
隨后的下半年,白云山和黃增設了每年的第二個更換日“8·13”。在一次又一次的更換日后,這種事件營銷所帶來的品牌效應正在逐步發光發熱。
借鑒效果
有時候,在播下種子之時,很難預料日后它會開出怎樣的花朵。
2008年,曾在白云山和黃任職多年的王濤(化名),轉而來到廣州花城制藥廠(以下簡稱花城制藥)就職。
彼時,花城制藥是廣州一家老牌國企風行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它比白云山中藥早10余年成立。在王濤他們接手時,年銷售額只有1.2億元,并有一定數量的庫存。
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蔣華陽表示,花城制藥由于與風行集團主營業務不符,在其旗下發展過程中營銷不力,發展速度緩慢。
面對此番處境,王濤巧妙地將白云山和黃的“家庭過期藥品回收”變為“空瓶空盒換藥”。與白云山和黃不同的是,花城制藥打出的是環保的口號,比如一年醫藥行業消耗的包裝盒可以折合成多少森林,可以給學生做多少課本……
消費者可以使用空瓶空盒到指定藥店換購花城制藥生產的同類藥品,更換來的空瓶空盒會統一歸還給廠家,進行妥善處理。
而王春玉認為,“這與過期藥品回收是有本質區別的,算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讓利,也是值得肯定的。”
一時間,不少報紙都刊登了相關報道。而“空瓶空盒換藥”只是當年“花城三大工程”中的一部分。圍繞著“花城三大工程”,僅2009年一年,“我們做了上千篇報道,這個數量超過花城制藥成立30余年來的見報量。”王濤說。
比較明顯的改善是,2009年年底時,花城制藥的年銷售額提升為1.8億元,漲幅達到50%。
王濤坦言,花城制藥的這項活動不成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但令他遺憾的是,一年多后,他離開花城制藥后,由于企業性質與經營思路等原因,“空瓶空盒換藥”活動也終止了。
有意思的是,當時看似毫無關聯的白云山和黃與花城制藥,在兩年之后,成為了兄弟企業。今年的9月13日,早已提升為廣藥集團總經理并兼任白云山和黃總經理的李楚源通過微博傳達對花城制藥的好感。“廣藥集團認為花城制藥廠有41年歷史沉積、154個產品批文,完全可以做大、做強、做優!”
很快,他在19日公布決定,稱廣藥集團黨委委員齊兆基出任花城藥廠管委會主任,陳李濟藥廠副總石洪超出任花城藥廠廠長、法人代表。
近日,新金融記者也通過向白云山和黃方面核實,證實花城制藥已經歸到廣藥集團旗下。
蔣華陽認為,廣藥集團收購花城制藥是在廣州市國資委的“牽線”下形成的意向,意在借助廣藥集團強大的發展勢頭,完善花城制藥的經營模式,增長盈利價值。
王濤比較認同這種觀點,而至于當年他們在花城制藥所做的事情,“只是讓它煥發了第二春,更有影響力,使花城制藥的品牌價值得以延續。”
興許哪天,加入廣藥集團這個大家庭的花城制藥,也會同其他兄弟企業一樣,一并加入到回收家庭過期藥品的隊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