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研究
黃春莎
摘要:氣象災害預警響應信息對實時性要求較高,將及時且準確的災害信息傳報給公眾和各部門是提高減災防災能力的基礎。目前中國氣象預警信號報送工作已步入正軌,對預警信息的響應可表明社會各界對氣象預警工作的認可度和參與度。信息發布渠道有新媒體平臺、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等。本文主要探析社會公眾防災需求和預警發布服務的匹配度。從普及率、發布時效、響應機制、社會參與等方面觀察能否滿足社會氣象預警服務需求,提出推動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擴大覆蓋面,避免氣象災害損失擴大,以期為社會防災減災工作提供經驗參考。
關鍵詞: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社會參與
百色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右江上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降水充足,干濕分明,冬季短促夏季長。氣象災害較為頻發,種類多,分布廣,影響大。有干旱,洪澇,低溫冷害,霜凍,大風,雷暴和熱帶氣旋,其中以旱澇災害最為突出。百色市發生春旱頻率高達70%~90%,每值汛期,強降水天氣常誘發地質災害,造成河水上漲,沖毀堤壩房屋,淹沒農田倉庫等。據相關數據顯實,90 年代以來氣象災害給廣西壯族自治區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近100 億元。極端災害天氣頻發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從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值得深思,如城市基礎建設不完善,排水能力弱,防災減災指揮運行機制不科學,氣象災害知識公眾普及率不高,社會動員能力不足等,這些都需要善用氣象災害應急預警響應機制予以協調配合,提高社會參與度,動員新媒體力量和群眾力量同步響應信息傳播,積極保衛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
1 預警信息傳播媒介的發展
伴隨著4G的成熟應用和5G的快速開發,依托于移動互聯網技術興起的微博、qq、微信、手機客戶端、CMMB(無線多媒體)顯示屏等新媒體傳播平臺受眾廣,且社會接受度高。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9 年全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超過16 億,普及率達到平均每百人擁有115 部。4G基站已經建成544 萬個,2019 年新增172 萬個,實現了網絡大規模擴容,農村地區覆蓋盲點得到彌補。另一方面,核心網能力也在不斷提升,為即將到來的5G時代奠定良好基礎。截至2019 年底,4G用戶總數達到12.7 億,占移動電話用戶總數80%,遠超世界平均水平。這些數據說明中國智能化信息時代已加速到來,新傳播媒介不斷在公共事業,智慧社區,氣象服務等領域大放異彩[2]。
2 氣象災害應急信息傳播現狀
2.1 時效性和覆蓋面低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除卻為氣象決策提供依據外,還兼有通過其自身服務渠道向社會大眾傳播的功能。但分析這些傳播渠道能發現一些不足之處,如手機短信推送氣象報相關技術不成熟,信息推送類型為從點到面,使需要大量且頻繁傳播的預警信息面臨流量困局,進入時效滯后和覆蓋率低的,如何保障民眾可以及時收到預警信息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氣象信息即使準確到百分之百,但無法打通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也是枉然。氣象部門自身業務渠道發布模式屬于合作業務性質,多方面都無法達到氣象災害應急響應信息傳播標準要求。在百色市汛期,有不少市民表示手機無法收到強降水預警短信,短信內容篇幅有限,僅以文字表示也較為簡單,具體降雨范圍和時長以及防災應對措施無法一一展現。
2.2 公眾參與度低
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的社會價值需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才能得到最大發揮。現今發布渠道延展性差,社會參與度不高,不能滿足“提速擴面”和“分秒必爭”的發布要求。社區組織、企事業單位、鄉鎮農村、工礦企業和旅游景點等中間媒介沒有主動參與到預警信息的社會傳播中,大眾就會處于被動接受地位,氣象信息傳播成為單向主導,公眾需求無法反映在發布內容中,供需不匹,更加削弱了社會參與度。應當明確,預警信息重在時效性,應以動員群眾和組織、及時傳達為要。僅靠氣象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和自身發布渠道難以實現公眾廣泛參與。
3 構建高參與度的及時傳播機制
在長時間內打造的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終端和互聯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邊界。進入3G時代后,更是融合了兩者的特點,互動式人際傳播和獨白式大眾傳播真正開始匯流發展。傳統媒體傳播方式是普遍化撒網式,匹配不特定、無差別的公眾群體所需信息服務。3G通信設備端攜帶方便,普及率高,通信渠道快速,既支持點對點,也支持點對多,多對點,多對多的傳播模式,一種全新的傳播關系―“及時深度交互傳播”在此種語境下應運而生,相信在5G時代,這種新形態將不斷深化演進。
3.1 規范社會參與制度
社區鄉鎮具有服務和管理轄區民眾,承擔部分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是社會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在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機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區物業處可通過樓宇大廳的布告或顯示屏、內部交流系統等將預警信息傳播至個人。但此種方式強制性差,因此,可由政府出面,在立法層面強化社會組織參與信息播出義務。比如香港頒布的《天災應變計劃》,其中規定了各政府部門在氣象災害應對方面的明確職責和采取行動的步驟。香港天文臺在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后,每隔1h要向媒體、港府新聞處和有關政府機構通報進展情況,另外,香港主要電臺和電視臺、社會組織、私營企業都有義務協助天文臺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
3.2 與第三方平臺進行合作
QQ和微信在改變人們交際方式的同時也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廣西各級氣象部門積極尋求和第三方交互平臺合作。自治區氣象部門和騰訊政務旅游廣西公司達成合作協議,通過氣象專用企鵝號發布臺風、強冷空氣、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信息,并第一時間通過天天快報、騰訊新聞、QQ新聞、QQ看點、微信信息、QQ瀏覽器、騰訊網等騰訊新聞媒體平臺推廣,對全區用戶進行靶向全方位覆蓋。此種傳播方式收獲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使騰訊方和氣象部門取得了雙贏局面,既提升了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響應信息傳播速度和服務品質,又為騰訊企業贏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譽度。新浪微博“百色氣象”官方號粉絲數近20 萬,微博傳播速度極快,集“轉”合“傳”特點于一身,其裂變式傳播模型既帶來了傳播量指數級遞增,也充分給予公眾話語空間,用戶可以在微博下方和官方進行互動咨詢,共同探討防御措施。民眾在災害發生之時,只需一部聯網手機便可將照片或文字編輯后分享給大眾,為政府和民眾處理突發性事件贏得寶貴時間。通過和這些第三方平臺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能夠彌補手機短信、電視廣播傳遞面過窄的問題,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社會效果最大化。
3.3 移動設備客戶端
手機App可以帶來手機瀏覽器不能獲取的個性化服務。廣西氣象App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官方手機決策氣象服務客戶端,面向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準確、及時、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廣西氣象”涵蓋服務材料、氣象預警、天氣預報、臺風路徑、雨情雨量、風向風速、氣溫實況、氣象雷達和衛星云圖等頻道,直觀地展現天氣實況、預報預警細節信息及廣西氣象局權威發布的決策氣象服務信息,為政府部門、各級應急指揮人員以及行業部門決策提供了科學參考,為與天氣相關的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4 結語
氣象部門不可能大包大攬整個預警信息傳播工程,社會的主動參與、氣象部門和政府調查立法對于傳播機制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積極探索應急預案和條例的法律化實現途徑,賦予社會組織、媒介平臺、公眾等獲取預警信息的義務和傳播信息的責任,根據應對指引做好防范措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
[1]山笑.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應急工作分析[J].智能城市,2020,6(1):52-53.
[2]蘇麗娟.5G時代氣象信息傳播與服務的轉型思考[J].傳媒論壇,2020,3(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