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10億歐收購盈方體育 萬達要做體育營銷?
佚名
:王健林又完成了一筆新的收購。
根據國內多家媒體報道,萬達集團將以10億歐元全資收購盈方體育傳媒集團(Infront Sports & Media,下稱盈方體育),后者是一家總部位于瑞士的體育營銷公司,也是全球五大體育營銷公司之一。目前交易已經完成,將于下周正式公布。
今年王健林的兩筆收購都與體育相關。1月21日,萬達集團宣布出資4500萬歐元購買西班牙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20%股份,成為第一家收購歐洲頂級足球俱樂部的中國企業。兩周后,這位中國富豪又向一家全球著名的體育營銷機構開出了一張大額支票。
即便是對于身價132億美元(約826億人民幣)的王健林來說,10億歐元(約71億人民幣)也不算是一個小數目,如果說收購馬競還有滿足愛好、投石問路的成分,那么對于盈方體育的收購,則是王健林在符合萬達未來發展方向的大前提下,謹慎思考和評估之后所作出的投資決策。
“下一個北京奧運會”與萬達有關
盈方體育一大優勢在于對冬季項目和賽事的話語權,在冬奧會項目所歸屬的7個國際體育協會中,盈方代理了其中6個的商業運營。
而比起已經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商業運作規則的夏季奧運會,冬奧會的商業開發顯然還不是很充分。2014年索契冬奧會直接收入13億美元,盡管只有2012年倫敦奧運會總收入24億英鎊(36億美元)的2/5,但比四年前的溫哥華冬奧會已經上漲了50%。
值得注意的是,索契為爭取奧運會舉辦權投入了高達500億美元,而其中有大量的場館建設與地產開發需求,而這正是萬達的老本行。萬達或許正是看到了冬奧會的商業機會,而盈方體育則擁有它所欠缺的影響力。
如果再聯系到了北京正在和張家口正在共同申辦2022年的冬奧會,你大概就能猜到王健林的算盤了。事實上,事情的進展要比預想的還要好,在挪威、瑞典、德國、波蘭和烏克蘭相繼因經濟、政治原因退出申辦之后,北京只剩下一個競爭對手——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
根據《洛杉磯時報》的報道,國際奧委會評估委員會今年二月中旬和三月分別對這兩座申辦城市進行考察,并在七月底的會議上作出最后決定。而王健林此時完成對盈方體育的收購也被認為是在給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的關鍵時刻一次雙贏的“幫忙”。
以后AC米蘭的事就是萬達的事了
盈方體育的總裁和CEO名叫菲利普?布拉特,而媒體中常出現的則是他的另一個身份——現任國際足聯主席約瑟夫·布拉特的侄子。
我們不知道叔叔在這里面有沒有幫助,幫了多少忙,不過從盈方體育的業務構成上來看,足球的確是它最大的客戶。“一直以來,足球項目都是盈方集團的核心事業,集結了無限激情與核心力量。”盈方體育的中文版官方介紹中如此形容足球與集團的關系。
目前盈方體育在足球領域擁有的核心資源超過30個,不僅負責亞洲26個國家和地區的足球賽事轉播獨家銷售權,同時還擁有未來2018年和2022年兩屆世界杯的銷售權。與此同時,這家公司還與10個國家的13家足球俱樂部建立了長其合作,其中就包括在中國擁有大量死忠粉的AC米蘭。
足球是王健林最熟悉的領域之一,曾幫助他從大連走向了全國。而收購盈方體育,與此前對馬德里競技的投資都顯示了他重回足球領域的意愿。
盡管最近幾年萬達投資了多個海外項目,但公司大部分資產,主要的收入仍來自內地,這也會是王健林未來數十年發展的重心,而足球,是這個國家為數不多的能夠挑動人心的東西之一。
足球在國內正在呈現回暖的跡象,耐克以10億元的巨額合同從阿迪達斯手中搶到了國足贊助商的資格,計劃長期投資中國足球;而中超聯賽球市的火爆,恒大在亞冠上的好成績也讓中國平安為中超4年冠名權砸下6億,而在平安之前與足協密切商談冠名與合作事宜的正是盈方體育中國公司。
王健林想要回到這項賽事的中心,盈方會成為一塊結實的跳板。
像世界杯這樣的大場面也少不了萬達
大型體育賽事仍然是最吸引眼球,最好的企業品牌推廣時刻。剛剛結束的超級碗就是最好的例子,根據WPP廣告集團旗下的研究公司Kantar Media的數據,一個企業在超級碗上投一個30秒的廣告平均需要花掉450萬美元,盡管如此,企業仍然愿意為這個能在超過1.1億觀眾自己的賽事埋單。
作為多項大型體育賽事的商業開發和運營商,盈方體育為賽事所做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為這些賽事吸引品牌贊助,比如它曾經幫助CBA (中國籃球職業聯賽)與李寧公司簽下了5年20億的“天價”贊助合同。
2014年,盈方運營的賽事日總數超過4000天,其中包含18個世界錦標賽,盈方所擁有權益的媒體轉播總時長高達30000小時,其中就包括巴西世界杯這樣的大舞臺。
如果萬達想要在一些高關注度的賽事上露臉,本身需要花費的贊助和推廣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華為公司為了在歐洲推廣自己的品牌,每年花費幾億元在歐洲贊助足球聯賽和球隊——而收購這些賽事的運營商,一方面能夠打通萬達與這些賽事的關系,增加企業和品牌的曝光機會,同時在價格方面,或許也能得到一些“內部折扣”。
當然,如果萬達想做得徹底一些,那么直接把盈方體育改名“萬達盈方”也并非沒有可能。
萬達要從大銷售轉型成大管家
萬達這家公司正在變得越來大。這一方面體現在公司的資產規模和收入上,同時也體現在項目的體量上。
尤其是在萬達從商業地產逐步向文化地方轉型的過程中,萬達城、東方影都等大型項目相繼出現,與原本流水線式的“18個月建一個萬達廣場”的生產不同,這樣項目不僅需要更大的資金量、更長的建設周期和回收期,更需要更強的巨型項目管理與運營經驗。
在今年一月初的2014年集團總結大會上,王健林明確提出了萬達要轉型為一家輕資產的、管理型公司,盈方體育在大型項目的組織與管理經驗或許可以幫上忙,目前它運營超過25種體育項目,與全球數百家贊助商、傳媒機構,以及160家體育權益組織保持著長期的合作關系。
一個世界杯那樣的重大體育賽事管理包括媒體版權銷售、電視信號制作、品牌推廣以及企業贊助等各項業務,這些管理經驗正是處于轉型時期的萬達所需要的。
十幾億體育觀眾以后就是萬達用戶了
無論萬達如何轉型,它都是一家地產公司,做的都是聚攏人氣的生意。
通過萬達廣場,它聚攏了品牌和人流,促進了城市周邊商業區域的開發。為了近一步提升廣場人氣,萬達引入了萬達影院、大歌星等娛樂設施,或者萬達所說的“體驗業態”,同時進行業態調整,提升餐飲比例。
隨后,這種思路被引入了文化地產和旅游地產中,只不過是從萬達廣場的“購物”功能轉向了“休閑與旅游”,無論是目前已經開業的8個萬達城,武漢漢秀電影樂園,還是即將在幾年后開業的青島東方影都,項目最終的成敗都在于能在多大程度聚集到人氣。
重大體育賽事也擁有同樣的功能。通過盈方體育,王健林可以接觸到更多與重大體育有著合作的國際品牌,同時也能像當初將近2000個品牌和人流帶入萬達廣場一樣,把這些品牌和人流入體育賽事中。
如果王健林真的能讓幾億體育觀眾和國內并未被充分開發的體館賽事和體育場館產生一些化學反應,還是一個挺有想象力的事。(來源: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