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覽 文 化——對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資產開發的構想
佚名
世紀之交的2000年,推出了以我國23個世界與文化遺產為景點的神州世紀游,其目的是宣傳我國文化與旅游的總體實力,讓國內外游客在新千年之際感悟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游覽與欣賞中國的優秀文化。這是旅游產業的與進步,表明21世紀的中國旅游將更注重文化的滲入,并將發展成為在國際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
我國旅游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特別是近20年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就我國旅游創匯而言,1978年我國居世紀第41位,到1998年就躍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關的產業。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飛躍發展,并將逐步成為世界旅游強國和我國國民的支柱產業、世界旅游組織在新世紀展望報告中曾預測,在未來的幾年間,全球的旅游業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并對中國旅游業寄予很大的希望。據業內人士預測,到202O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國和第四大客源國。這種預測來自于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旅游事業的投入,因為中國的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自然及文化遺產豐厚,具有典型東方文化的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項目層出不窮。另外,旅游資產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紀念品等相關的產業仍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有較大的發掘潛力,但同時也應看到,的旅游產業與豐富資源的開發未形成同步發展的局面,亟待開發。如果政府部門、旅游部門、工藝產業部門都能把它作為一種旅游資產的產業來對待,有針對性地、有預測性地、有地域性地和有創造性地給予開發,可以想象它不僅改變我們目前的旅游環境,充實游覽,增強文化氛圍,同時又能增加創匯收入,更能吸引旅游者對旅游景點的總體認識。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多為自然風光,缺乏人文的內容,在開發旅游又化資產的同時,可以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增加民俗民藝的旅游項目,讓旅游者在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又能體驗到少數民族的文化氣氛。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開發方面,應保護民族文化特有的因素,讓旅游者能親身感受到他們對自然和文化的認知,并能參與一些人文的民俗活動,參與有代表性的手工藝的制作和審美的活動,從而增強少數民族旅游資源的人文含量和文化品位。如果旅游資源與旅游資產能同步開發,在未來20年間,我們國家再爭取獲得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話,有可能取決于少數民族地區自然風景和富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資產。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開發文化資產,促使自然生態保護與文化生態保護同步發展,旅游產業開發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發展,旅游資源的優勢與旅游文化資產的同步發展,這是賦予我們的責任。這一基本觀點或許是我們著重的課題,也是對人類文明的一種保護與弘揚,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揚。
據有關資料顯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布我國23個自然與又化遺產中,文化遺產占居14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占5個,而自然遺產只占3個。除西藏的布達拉宮和云南的麗江古城兩處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部分文化和自然遺產都集中在漢族地區和內地。我國有56個民族,目前保持少數民族特色較為典型的分布在云、貴、川、桂、藏等地區,像貴州的苗寨、廣西的漓江等自然景觀風光秀麗,與漢族的民俗文化區別較大,也較為典型,可挖掘的資源潛力較大,是自然與文化生態良好的利用地和保護區。所謂文化的資源和遺產,不僅是那些歷代文人留下的碑石銘文和工匠留下的建筑群落及經典文化,還應包括少數民族獨立生存的文化遺存。像在自然狀態下仍比較原始的少數民族的村寨、建筑、服飾以及相關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文化方式,都應是當代人珍惜的文化遺產。若有計劃地合理開發,將保留民族本土文化的延續性,以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在已獲成功的旅游名勝和準備開發的旅游區內開發與此有關的手工文化,補充我國一直相對落后的旅游禮品和旅游紀念品之不足,使旅游產業更富有文化的內涵,并營造21世紀有特色的文化產業。
中國的少數民族不僅是關系到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到世界民族問題發展的整體格局,而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對研究少數民族問題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手工文化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由于歷史的原因以及民族風俗、語言、文化等的差異,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傳統手工文化的研究仍顯薄弱并存在著一定的研究障礙。一個世紀以來 ,中國幾代民族學專家和學者以及國外的某些專家學者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風俗、語言、文字、變遷等曾作過不少的探討,但是對現存于少數民族民間的傳統手工文化的研究卻未引起足夠重視。特別在利用民族文化優勢開發旅游資源等方面更明顯不足。一方面,傳統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環境,隨著社會的發展正在遭受著同自然環境一樣被破壞的危險,手工文化資料的遺存逐漸減少,資料征集不僅顯得落后而且越來越難,許多優秀的傳統手工藝品類正在逐漸消失。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生存于少數民族民間的手工藝品諸如編結、紡織、制陶、雕刻等,以及生活用器、生產工具、運輸工具等遭受著自然的破壞和人為的丟棄,如果能把這些文化資產由實用轉化為旅游紀念品,或許有較大的市場和開發領域。我們有理由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那樣保護祖先為我們留下的手工文化及其生態環境,讓它們轉化生存的方式和用途,這不僅有利于文化的發展,同時少數民族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環境作為旅游資產開發利用也有利于民族建設。如貴州一些少數民族集居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民族村鎮的格局保持得相對完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環境和原生態文化資源環境。在聯合國世界鄉土文化組織確定的全球“回歸自然、返璞歸真十大圣地”中,西藏和貴州的黔東南地區被列入其中。近幾年,貴州依靠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先后建成了“雷山上郎德民族村寨博物館”、“貴陽花溪鎮民俗博物館”、“六枝梭*生態博物館”等的文化生態的保護措施,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村落等進行了有效的利用與保護,并在推動當地旅游經濟建設方面開了先河。貴州省政府在世紀之交召開了民族村鎮保護建設工作會議,并準備與挪威合作開發文化項目,建設廣泛意義上的中國生態博物館,即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又發展利用了文化遺產的資源。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與中國民藝博物館聯合研究的項目“文化生態保護與旅游資產調研”己列入國家部的研究課題。這些舉措都表明,把生態規劃與文化產業和旅游的發展同步進行研究,形成 一個集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與經濟生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將促進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水平的整體提高。另一方面 ,作為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學的少數民族研究已取得了建設性的成果,這是一個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基礎,而旅游資產的傳統文化是綜合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和藝術學的重要方面。少數民族手工文化不僅蘊含了民俗內涵、內涵,又富有深沉的文化藝術價值以及獨特的藝術思維觀念,它是傳統文明的活化石,同時又體現出現代文化的特征,特別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對它的發掘、記錄、整理、研究和開發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充實與豐富,同時對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以及加快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建設步伐都具有促進作用。綜而言之,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將是開發旅游資產等一些經濟發展的基礎,尤其對旅游文化的發展將相得益彰, 對新時期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對旅游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在世界經濟與文化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中,對中華民族以其獨特的個性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