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產品的關系
張佳翔
【摘要】隨著綜合國力的快速提高,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強化國家的文化力量,使我國真正成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化大國、文化強國,成為新時代的熱點問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文化創意產品之中,用優秀的文創產品來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開發
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建設文化大國、文化強國的重要目標日益凸顯。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各種因素的沖擊與影響。如何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加強文化發展建設,提高文化自信心及文化自豪感,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成為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特民族文化與深厚民族思維的重要載體,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及藝術價值。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能夠讓使用者感受到產品中獨特的民族思維、文化內涵,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與推廣,使中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青春活力。
一、文創產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述
(一)文創產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世界文化不斷交融,中西方文化在交流傳播碰撞的過程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好萊塢電影文化就是美國最大的文化經濟產值來源,每年能夠創造超百億美元的經濟收入。我國作為唯一一個文明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提出了建設文化大國、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文化經濟產值呈現指數式的快速上升。其中文創產品因其內含的豐富文化及民族特色,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既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助力這些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人類的進步包括了科技的發展與文化的提高。人們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豐富多彩。華夏兒女五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大量的表演形式,歷史傳說、詩歌繪畫、風俗習慣甚至宗教信仰等經受了漫長歷史的揚棄而傳承至今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既體現著國家的歷史厚度,也體現著國家的民族內涵,是國家重要的精神力量及重要寶藏。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產品之間的關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創產品設計的靈感來源。我國擁有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種類特別豐富,是五千年華夏文明傳承下來的文化積淀,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文化傳承性等特點。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無形的文化資源,必須借助物質化或媒介化的符號才能傳達或展現其中的文化韻味或內涵。而要求原創、有價值的文創產品則是其最好的信息載體,能夠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賦予其新時代新的生命力。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能夠提升與豐富文創產品開發的資源與素材,給予文創產品更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特色,提升文創產品的影響力與吸引力。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能夠實現文化創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具有創造性與可推廣性的產品,以活態的傳承方式來保護它們的同時,實現兩者的共同發展。(二)文創產品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文創產品有具體的形態或形象,大多以實物產品的形式呈現出來。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能夠實物化、具體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實現文化的動態傳達。在非遺文創產品開發方面,應當針對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研究、創新設計,發現其中的特色并產品化,創造出既符合當代審美需求又承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文創產品,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有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以產業化發展的文創產品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三、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
(一)開發的原則。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是將小眾的文化轉變成大眾化的產品,不但要傳承其文化內涵,還要與現代創意結合起來,將民族文化以一種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現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這就要求相關產品的開發應當遵循基本原則,具體而言就是文化性、創新性、體驗性、傳承性及地域性。(二)開發的方法。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絕不是簡單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產品相加,而是要“量身定制”“量身開發”。我國擁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不勝數,面對如此眾多的文化寶庫、創意資源,要針對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具體分析。1.保持傳統工藝與材料。為數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生活與生產的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多選用身邊的天然材料制作。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機械化逐步取代傳統工藝,但對于不少技藝或其中一些環節,傳統工藝與材料的美是無法取代的。因此,對于那些以手工藝為核心特點的文創產品,務必保持其手工制作。手工制品是有溫度的、有感情的,每一件都有著差別,在精工細作里展示無可取代的珍貴。以刺繡為例,手工刺繡的美是機器繡花遠不能及的,以“破線繡”為例,技藝高超的繡娘能夠將一根真絲線破成細如毫發的128 根,這是機器難以達到的精致。再如浙江安吉竹編、四川青神竹編等,也離不開手工技藝的使用。當然,手工制品最大的問題在于保持統一的標準及制作的速度。無論是為了控制品質還是提高速度,在開發非遺文創產品時,都可以考慮“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在中國傳統手工藝發展,早就有了分工協作的“流水線”,有些手工藝人在掌握全套制作技藝的基礎上特別精通某些環節,有些手工藝人則只掌握某一環節的技術。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北京燈彩就是最好的代表,北京紅燈廠的師傅們各自掌握一些技能,在制作時各司其職、各有所為。2.提煉傳統圖案與造型。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圖形、裝飾紋樣、器物造型等各種圖案都屬于傳統圖案。這些傳統圖案經過千百年的變遷傳承,表現著不同民族的民間藝術、民俗儀式及文化信仰等,為民間美術造型提供了眾多的創意源泉與活力。提煉傳統圖案中的亮點或特色用于文創產品的開發是最常見的方式,市場上這類文創產品的數量也是最多的。設計師們大多從那些具有極強視覺沖擊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提取最經典的圖案,印制在布料、明信片、記事本等產品上。以藍印花布為例,印在布上的圖案或中心對稱,或上下左右對稱,以質樸的平衡動態體現出中庸之道中生生不息的寓意。實際上,藍印花布中的傳統圖案大多都寄托著人們最美好的愿望或祝福,比如多子多福的石榴與魚、青梅竹馬的梅竹圖等。藍白相間的圖案中既能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手法,又能感受到中國人樂觀的心態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3.部分創新材料或造型。不少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既承擔著宣傳中國非遺文化、拓展文化旅游市場、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職責,也承擔著以產業發展傳承工藝的重任。這使得相關文創產品開發時,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部分,卻對文創產品的材料與造型進行創新或修改,既節約物料與工時,又能保證應有的文化內涵。脫胎于“北京絹人”的“唐娃娃”就是一個較為成功的文創作品,“唐娃娃”雖然不再貼絹制手,而是以樹脂或塑料制手取代,但保留了北京絹人的特征與韻味,相對傳統絹人,“唐娃娃”體積小、易攜帶,一經推出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追捧。4.引導手工體驗制作。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既可以是成品,也可以以材料包的形式出現,引導消費者親身進行手工制作,從深度的體驗中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設計開發材料包是一種傳播面廣、簡單快捷的方式,文創產品的設計師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們討論后,計算好完成一件手工制品需要的材料數量,配成具有視覺效果的材料包。對于那些制作工藝相對復雜的手工制品,不但要提供紙質的說明書,還應提供相應的電子教程或視頻演示教程,讓用戶們拿到材料包后,能夠跟著教程完成制作。5.用好互聯網的力量。2016 年以來,國家多個部委共同發力并編制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用好互聯網技術,助力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與銷售。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社會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互聯網成為大多數人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是優秀傳統文化新載體,在開發過程中應當用好互聯網的力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互聯網實現深度融合,構建“互聯網+非遺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模式。傳統模式的文創產品開發環節無法廣泛收集社會各界的反饋,而互聯網的加入能夠最廣泛地建立與潛在顧客群的溝通與交流,從而開發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個性化非遺文創產品;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推廣非遺文創產品,通過旅游景區、書店、博物館等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文創產品具體化、生活化。而線上則建立相應的APP小程序、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宣傳途徑,讓消費者能夠隨時隨地了解相關文化知識,增添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還可以建立網絡銷售渠道,通過“直播帶貨”“網店”“微店”等方式,給予消費者更多的購買渠道,使之獲得與眾不同的文化熏陶,擴大非遺文創產品的影響力。
四、結論
總的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華夏兒女在五千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創造出來的區域經濟化發展的產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燦爛成果,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民族思維、精湛的工藝技術、獨特的文化思維,是當代全球化、同質化發展大環境中最可寶貴的財富之一。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沖擊,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沖擊,損害了應有的完整性與發展活力。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創新優化傳承的載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文創產品的開發之中,就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增強非物質文化的影響力與覆蓋面,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開發。因此,要深入研究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擺脫傳統單一的產品樣式,創新開發具有時代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創產品的雙贏、雙發展。
[1]曹貞貞.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開發與設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22):53-54.
[2]張毅.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項目的傳承與創新[J].文化遺產,2020,(01):147-153.
[3]索笑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開發及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研究[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20,14(03):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