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化學課堂教學機智的培養
龍本潘
化學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為化學課堂教學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學模型和優化教學的“藍圖”,但是由于化學世界中物質變化的多樣性、復雜性,物質性質學習的階段性和理論理解的有限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能力的差異性以及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發展和學生思維的空前活躍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學課堂教學的隨機性和偶然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具備各種能力和技能的同時,還必須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的能力,能夠隨機應變地處理突發事件;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學生的思維,快速調整教學方案,靈活地采取新的措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教學機智作為教師的一種能力,特別是對于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來說,深感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樣才具有較好的教學機智以及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隨機應變呢?
一、應用信息反饋原理調整教學
化學教學系統與其他任何系統一樣,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能實現調控。化學課堂教學是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是否能達到這個教學目的,需要課堂上隨時了解教學現狀,找出現狀與達到目的之間的差距,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就必須應用信息反饋原理作為主要手段,以便取得反饋的信息,對課堂教學系統做到有效控制,保證教學過程處于最佳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反饋的信息(如課堂提問、實驗操作、課堂練習以及學生的面部表情變化等)改變和調節教學,對教學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盡快提供反饋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調整教學,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信息交流處于最佳傳輸狀態,獲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二、設計好化學教學系統
化學教學系統的設計是化學教學工作中最基本的環節,根據化學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化學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情況,以及教學條件和環境,對不同層次的化學教學系統,規劃出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并預測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效果。
要制定出教學行為的“藍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教材掌握要熟練。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只有對教材的內容高度熟悉,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并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才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 2. 學生情況要熟悉。
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做到稔知其人,把握學生思維的特點和動向,明確學生學習的狀態,這樣才能靈活機智的處理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對同一個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關鍵是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關注學生認識發展的動向,要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3. 備課要充分。
備課實際上是在腦海里活現上課情景,既要把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在頭腦中形成上課的過程,對可能會出現的狀態做出預測并作好準備。
4. 演示實驗的準備要特別仔細。
演示實驗是化學課堂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所演示實驗的目的要求、儀器裝置、所用試劑、溶液濃度、實驗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數,準確無誤,并從實驗效果的直觀性強、實驗簡易快捷以及確保實驗安全等等方面考慮做好預備實驗。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對教學機智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師高尚的修養、深厚的功力、廣博的學識、熟練的教學技藝和豐富的經驗為基礎的,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對教材高度熟悉,對學生充分了解和尊重,對知識有科學態度和對學生有真摯感情,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