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析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路徑選擇

夏蕾

論文關鍵詞:社保基金;商業化運作;公司治理;路徑選擇

論文摘要:社保基金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導致的社保資金缺口的壓力,其本身的商業化運作乃是大勢所趨;社保基金作為我國股市中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有著現實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當然,基于我國的現實情況和現代化公司制度的理念,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程度需要合理把握。其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徑目前應限定在信息披露項下為宜。

1社保基金商業化運作的必然性

社保基金的日常業務除了收繳、發放社會保險金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社保基金的保值與增值,其執行效果直接關系到社會保障事業的完善程度。“社會保障基金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投資融資的一大財源。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比例,指導投資的方向,促使社會保障基金向國家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草案)》第六十七條規定,社會保險基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通過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這就說明,我國在立法態度上也傾向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社保基金的增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所帶來的沉重壓力與負擔。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我國已經進人老齡化社會,我國進人老齡化社會的速度是相當快的,而且我國是在社會財富增長速度落后于老齡化速度的情況下(即所謂的“未富先老”)實現這一轉變的。我國人口的加速老齡化所帶來的直接沖擊就是社會保障事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因為社保基金的增長速度要與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同步才能順利完成社會保障事業的目標,要想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社保基金的增速則要快于老齡化的速度。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社保基金充裕才能保證社會保障事業的順利開展,而我國的國情決定著僅僅靠社會保險金的繳納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極有必要實現社保基金的商業化運營,我國法律對此基本上也是持肯定態度的。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在于如何實現社保基金在安全前提下的商業化運營,換句話說,就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徑在哪里?

2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在國際上,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通常有五種。一是購買政府公債或視為政府歲人盈余,充國庫之用;二是存儲于國家銀行或民營銀行,由銀行選擇借款人;三是直接以銀行家身份出現,向需要資金的公司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四是投資于不動產,直接取得經營權,以獲得收益;五是對于享受社會保險金待遇的勞動者或其家屬提供消費性借貸服務。”客觀地講,這幾種方式都有不同的積極作用和不足,而且各國在具體的選擇搭配上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其中,購買有價證券,尤其是股票,是比較快速和大規模增值的途徑之一,但是它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這也使得對于社保基金人市的爭論在我國成為熱門話題。爭論歸爭論,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我國的社保基金近年來確實已經投人到股市之中,并且曾經取得過不俗的業績,這就說明社保基金投人資本市場、參與證券交易是現實可行的,但是股市的風險和波動也使得社保基金的商業化運作需要極其謹慎t斗〕。正因為資本市場的高風險,有人對社保基金人市持比較消極的態度,認為社保基金還是應該秉持穩健投資的策略,將具體的投資范圍限定在風險較小(當然收益也較少)的債券(以國債為主的)領域。對此需要明確以下幾點認識:第一,只要是投資就一定會存在風險,即便是風險相對較小的國債也不例外,請不要忽略,這一兩年來不斷見諸報端的國家破產事件;第二,在我國,相對于投資豐厚的股市,其他投資渠道的收益率很難趕得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如果僅僅通過避免涉入股市來避險的話,很難保證社保基金的資金充足率;第三,絕不能因噎廢食,近兩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海嘯”確實使得社保基金在股市的投資收益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受到影響的絕不僅僅是社保基金,所有的投資者或投資機構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況且社保基金的投資虧損率遠低于股指下挫幅度。

說到這里就不能不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在中國語境下防范和控制社保基金的投資風險。作者在這里主張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以達到有效遏制上市公司運營風險,進而達到最大程度避免社保基金投資風險的目的和效果。眾所周知,作為機構投資者,社保基金擁有數目驚人的資產總量,無論這些資金流動到哪一個領域,都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從法律的角度來講,一旦社保基金擁有了某上市公司的股權,就成為了該公司的股東,就應該享有股東的權利、承擔作為股東的義務,而首當其沖的義務就是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公司治理,其意義乃指透過制度之設計與執行,期能提升公司策略管理效能與監督管理者之行為,借以確保外在投資者(小股東與債權人)應得之報酬,并兼顧其他利害關系人之利益。er [7]8,現代公司治理的重心早已由“股東會中心主義”演進到“董事會中心主義”,即董事會為上市公司運作的核心,但股東享有選擇、任免董事的權利當無疑義。所以社保基金作為一種官方的、公益性質的投資機構,在投資安全的前提下,還應該盡可能的關注其行為的社會效應。理論上講,它一旦成為某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后,就應該盡一種忠實義務,即在商業目的之外還要對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負責,負責地選擇合格的董事或經理人,有效地參與公司的治理結構,以維持公司的良性運轉與可持續性發展。這就是說,從法律上講,作為股東的社保基金當然有權利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在我國,無論是從經營規模還是資產規模上來看,大型的上市公司多為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其經營目標除了盈利之外,還有對于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兼顧。因此,在商業化運營的目的上,眾多大型上市公司和社保基金都具有兼顧盈利和追求社會利益的取向,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應該不會影響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另外,從經營績效上來講,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社保基金和公司其他經營主體的友好關系和良性合作必將實現二者的雙贏—社保基金會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而公司的其他經營管理者也多了一個戰略伙伴與理性監督者,這也將確保其經營策略更具合理性。 總之,社保基金參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擁有法律上的合法性、經營理念上的同向性、經營績效上的共贏性,抑或曰,社保基金擁有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3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功能定位與實現途徑

3. 1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監督而不是控制

“從公司角度而言,公司治理之終極目標,應是在合于法律規范下,建立最適合機制以促成公司價值之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理應包括‘管理’與‘監控’兩個面向,前者系指企業透過自治方式來‘統管’或‘經營’公司,例如設置股東會作為最高意思機構,后者乃系采取適當監控機制來‘監督’或‘控制’,例如設置董事會來監督公司業務經營,并課以各種義務或責任以防止違法濫權。如前所述,社保基金的存在目的以及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原因是確保社保資金的充足率,以應付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背景下我國的社保資金缺口問題;作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事業單位,其追求目標既不在于盈利,也不在于干預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基于以上兩點也決定了社保基金不可能完全、徹底掌握不同類型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規則與發展規律,有鑒于治理信息和治理能力的不充分,社保基金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似乎也不太合適。因此社保基金應該找準自己的功能定位,即其主要的目的與功能在于發揮高效、有力的監督,而不是爭奪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與決策權。雖然社保基金很容易成為某一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者至少有一定的發言權),但是社保基金應該找準定位,對于“管理”范疇之內的事項應該盡量減少于預,否則容易引發“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發生,而且與放寬管制、搞活經濟的改革開放理念不符。很自然地,社保基金的職能就歸人到“監控”范疇之內,當然,這里還涉及到社保基金與監事會或者獨立董事監督職能的交叉重合與分工合作問題,限于篇幅,這里不作進一步討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正是因為監事會職能不彰、獨立董事不獨立(甚至不“懂事”)現象的存在,作為獨立且有一定權威的社保基金加人到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來一定會增強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監控”的職能與力度。

3. 2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現實途徑

縱觀世界各國的經驗,社保基金參與公司治理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幾種:①爭奪控制公司的代理權;②反對經理提議的代理權活動;③股東決議;④非正式影響;⑤解釋函;⑥在股東大會上提出正式建議。但是就我國目前的現實條件而言,社保基金若想完全通過上述途徑實現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愿望是不太現實的:第一,“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問題,很多導因于上市公司的‘一股獨大’。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國有企業改制的上市公司,也存在于私營企業中的家族公司。”在這些上市公司中社保基金之外的國有股或者控制股東早已取得的公司的絕對控制權,若想要實現前三條項目是不太現實的;第二,后三項條目中的間接影響力、解釋權和建議權都很難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產生實質影響,因此也很難真正實現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目標。社保基金在我國當下的階段若想實現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比較現實的途徑或出路就是進行信息披露,即在發現公司核心管理層出現了若干“反常”現象時,及時地將其披露給其他股東、公司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以期能與其他方面的利害關系人共同發揮作用。與其說這種做法是權宜之計,毋寧說其是現實之舉:一方面,社保基金畢竟不太可能完全理解和把握上市公司的經營策略,因此其發現的問題可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在沒有經過證實之前不太適宜直接否定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另一方面,社保基金將信息進行披露后,將會吸引更多的利害相關者共同的關注與評價,如果上市公司的行為或決策真的不合理、不合法,也可以共同發揮作用以抵制上市公司的錯誤行為或決策。至于其他的途徑,目前為止在我國還不具有實現基礎,而且似乎也與現代公司制度和理念不符,其究竟有沒有現實意義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考察。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