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發展電子商務的思考
佚名
搞物流并非僅郵政一家,不要說像實力雄厚的UPS、DHL等速遞公司早已介入電子商務物流業。在國內,已有許許多多的物流公司,光在北京就有上百家速遞公司。另外,一些新的物流公司也在不斷地誕生,如新近上海鐵路部門成立物流公司專門為電子商務服務。另外,一些網絡公司的快速成長,也在孵化一些物流公司,如8848公司的發展促進了陽光網達物流公司的發展。物流配送這塊市場競爭也相當激烈??梢哉f,在不久的將來,物流配送方面的競爭會相當激烈。
三網優勢需要整合。中國郵政具有信息傳遞、物品運送、資金流通三大功能,并且實物投遞網絡遍布全國城鄉,全國共有6.7萬個郵政局所,形成了中國最大的投遞服務網絡。郵政儲匯計算機網絡,截至去年底,有ATM自動取款機3269臺,全國郵政儲蓄計算機網已覆蓋31個省(區、市)的800個縣,實現了7200個網點的異地存取,成為全國異地聯網城市最多的金融計算機網。另外,郵政綜合計算機信息網絡也覆蓋全國31個省會(首府)城市和205個地區城市。這些都為郵政發展電子商務創造了條件。但是這三大功能中,就單獨一項來說,哪一項都不是最強的。這些優勢須要整合。搞傳統的物品傳送郵政有許多經驗,但是搞物流,搞配送中心,對于中國郵政來說也是個全新的行業。盡管這兩種形式都實現物品的轉移,但是轉移的方式變了。傳統的實物傳遞是分散-集中-分散。而電子商務時代的物流是集中-分散,這樣傳統的郵政網絡結構也要隨之變化。傳統的物品傳送是實物與信息合在一起運輸,但是現在物流是物品與信息傳輸分離,絕大部分的路程只是信息的轉移而不伴隨物品的轉移。這種模式的改變,就須要對中國郵政現有的網絡進行改革、改組、重建、整合。盡管整合中國郵政比社會上撮合金融部門、運輸部門和信息傳遞部門容易得多,但是整合中國郵政現有的三大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合需要一種合適的機制。
加快企業化進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郵政承擔著普遍服務的義務,所以政府部門對郵政都給予優惠政策,鐵道部以較低的價格將車廂租給郵政,同時也讓郵政車廂加掛在火車上;政府部門通過各種手段減免郵政土地征用費等。但如果把這些政策運用到經營電子商務業務上,那恐怕就不行了。反過來,如果郵政電子商務也承擔普遍服務,那又不現實。所以,現行的郵政體制對于發展電子商務業務極為不利。
現階段電子商務發展需要風險資金注入,但中國郵政至今沒有形成能吸引風險投資的機制。電子商務現在還處在成長期,或者說其前途還是不十分明朗,大家都在建設電子商務的平臺,或者都在建設電子商務系統,但從目前看沒有一家是盈利的,而且其真正的盈利點在哪里,現在還看不準。許多網絡公司都面臨著倒閉的危險,但這些網絡公司都有國際風險資金支持著。中國郵政現在每年還虧損,建設資金相當缺乏,如果把有限的資金都投在建設電子商務網絡平臺上,而且還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那中國郵政就輸不起。
聯合才能做大。電子商務是今后商業的主流模式,但其涉及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須要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盡管中國郵政具有三流的優勢,但是并不等于有了三流就可以自成體系,不須要與其它的部門合作。否則,那又相當于“把自己的思想扎在郵袋里”了,電子商務這塊蛋糕永遠也做不大。合作是一種“雙贏”、“三贏”或者“多贏”的戰略選擇,郵政只有融入這個社會并充分利用自己和其它部門或企業的優勢,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F階段,中國郵政關鍵是要盡快建立起與其它企業聯合的機制。
電子商務發展是一種速度與創新的發展。電子商務是一種高度集約化、商業化的運作模式,需要相當快的決策速度,但是中國郵政發展電子商務的機制還沒有形成。那是否可以等到完善體制、建立機制后再進行建設?不行。發展電子商務,“等”是永遠發展不起來的。電子商務是只爭第一的經濟模式,機會會稍縱即逝,錯過機會可能對于中國郵政來說是致命的。
發展電子商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塊餡餅,它需要的是實力,而對于郵政來說,最重要的是機制。我們期待著電子商務時代郵政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