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高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的負效應及對策研究

鄒曉夢

摘要: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和資本金融項目一直保持雙順差,我國外匯儲備位居全球第一,雖然外匯儲備的增多代表財富規模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增強,但也會帶來一定的成本和風險。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高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國際收支順差、結售匯制度以及熱錢涌入等不足角度對外匯儲備過剩成因進行分析,旨在找出產生外匯儲備持續上漲的根源,高速增長的外匯面臨的風險以及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外匯儲備;貿易順差;藏匯于民

一、我國外匯儲備定義及現狀分析

外匯儲備是指由一國官方持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或貨幣匯率波動時可以動用的可自由兌換的儲備貨幣和其他隨時可轉換成為這些貨幣的資產。

我國自1994年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將內外匯率并軌后,在外匯管理體制上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及“寬進嚴出”的政策,外匯儲備高速增長。1994年,中國外匯儲備只有516億美元。我國外匯儲備自2002年以來超速增長,到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8 537億美元,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截至200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余額突破萬億美元大關,達到10 663億美元。至2008年4月末,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加到1.76萬億美元,比東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外匯儲備的總和還多,并且這個數字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七大工業國(包括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簡稱G7)的總和。

傳統的外匯管理理論認為,一國國際儲備的合理數量,大致為該國年進口總額的20%~50%。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因政府能有效地控制進口,所以,儲備可以減少,但底線在20%。不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儲備可以增加,但一般不可超過50%。

根據國際上傳統的一國外匯儲備滿足3個月進口額或占40%左右的外債余額標準來衡量,2007年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相當于17個月的進口額;從債務償付能力看,我國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的比例為720.85%,遠高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巨額外匯儲備已經對宏觀經濟運行形成了不良影響,也使中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處于被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造成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的原因

1.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

中國外匯儲備居高不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國際收支長期處于雙順差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近年來,我國總儲蓄率居高不下,擴大了儲蓄與投資差額,同時,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制造業產能迅速擴大,在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內需相對不足的情況下,貨物貿易順差增加。長期以來,我國實施的是鼓勵出口的對外貿易政策,如對外向型企業實施一系列鼓勵和優惠政策,包括低地價、低水平勞工保護。匯率低估、稅收優惠、貸款傾斜等政策,使得外向型企業比內向型企業有較多的優越條件,促使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尤其是在2001年后,我國在世界進出口總額的排名從2004年開始,連續4年名列世界第三,中國外貿增長速度居所有經濟大國之首。

雖然順差的出現對曾經資金短缺的我國來說是件好事,但是它帶來了兩個不能忽略的問題:一個是形成了人民幣升值的國際壓力,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增加;二是造成了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限制了貨幣政策調整的自由度。持續、快速增長的貿易順差是構成我國外匯儲備猛增的主要來源。

2.強制性結售匯制度

中國1994年開始實施的銀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度,即境內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除國家規定的可以開立外匯賬戶保留的以外,均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另外,中國還對個人購匯、用匯實行嚴格管制。近年來,雖然外匯管理局已經允許外貿企業開設外匯賬戶,留存部分外匯,企業可以留存外匯的比例也在不斷提高,但是企業實際持有的外匯份額遠遠低于允許留存的限額。

1994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僅為516億美元,到2006年已達到了10 366億美元,到2008年底已到19 460億美元。較1994推行強制結售匯之時增長了26倍。充足的外匯資金雖然一方面為國內建設和對外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外匯占款形成的基礎貨幣已成為中國貨幣的主渠道,在人民幣升值預期增長的今天,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使中央銀行賣出基礎貨幣,加劇了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形成通貨膨脹壓力。

在這種“藏匯于國”的政策下,近年來中國外匯儲備數量激增。這是形成中國外匯儲備增長的主要制度因素。

3.國際熱錢的持續涌入對我國外匯儲備造成一定影響

在人民幣升值心理預期持續的情況下,近年來,大量國際熱錢通過合法、非法途徑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套利、套匯。根據海關、商務部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數據,新增的外匯儲備中,有1 209億美元至今無法準確地判斷其來路。分析人士認為,這1 209億美元主要是通過各種渠道混入中國的國際熱錢。

國際熱錢流入的后果“危害巨大”。首先,國際熱錢自身追逐短期投機利潤的特性,決定了其規模的大起大落,對我國的貨幣政策產生嚴重干擾;其次,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流出會對我國的金融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最后,熱錢的流入還違背了我國利用外資的目的,助長了投機之風。

三、改善我國快速增長的外匯儲備負效應的策略分析

1.改善人民幣匯率體制,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

進一步擴展外匯資金運用方式,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企”、“藏匯于民”。將強制結匯制過渡到意愿結匯制,使國家持有外匯儲備逐步實現從“被迫”保有儲備向“意愿”調控儲備過渡。同時,放寬企業和個人用匯自由即放寬企業和個人用匯的項目和額度,這樣不僅可以分散高度集中的外匯風險,還可以增加企業和個人的投資渠道,拓寬境內外匯投資渠道。藏匯于民的一個重要涵義在于:從國家持有外匯為主逐漸放寬持有與使用外匯的政策限制,讓民間更多地持有外匯。換句話說,國家可利用市場化手段管理過多的或是結構不合理的外匯儲備,讓企業、機構和個人更多地持有并進入外匯市場。當然,藏匯于民的另一個重要涵義在于:擴大外匯儲備持有與投資的主體,促使儲備投資主體與策略的多元化,提高儲備的經營效率和效益。如何更好地做到藏匯于民,一個關鍵因素就在于增加外匯收益,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鼓勵民間藏匯、用匯。目前,QDII制度的出臺,為減輕外匯儲備壓力全部集中于國家身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利用金匯之間的特殊關系,以及我國黃金需求嚴重不足,未來對黃金需求將有很大空間,以藏金于民推動藏匯于民。

2.改變外貿增長方式,鼓勵“引進來,走出去”

長期以來,我國多年的貿易順差,并非完全依靠出口商品的品質和成本方面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貿易政策的扶持。中國外貿增長方式以量取勝為主,大部分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和消耗資源較多的產品。雖在一段時間大大緩解了外匯緊張局面,但在提升核心競爭力上卻越走越遠。在外匯儲備相對過剩的情況下,要提高我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可以有計劃地引進一批關鍵技術,如環保、冶金、計算機、精密機床制造等方向的技術,切實提高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促進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的增長。立足由以量取勝模式轉變為以質取勝模式,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改變單純依靠要素投入和追求數量型的增長方式,提高對外經濟貿易的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應該取消國家一直實施的限制進口措施,減少出口,尤其是限制加工貿易企業從事能源消耗較高、環境污染較重的生產加工,從而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促進加工貿易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政府要逐步放寬資本項目的管制,一方面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培育我國的跨國企業,提高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外匯儲備增多,應以有效利用國內資金資源、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為目標,進一步規范和控制金融機構借用短期外債的行為,以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使政府承擔外匯儲備風險降到最低。 3.進一步調整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實施儲備貨幣結構多元化戰略

我國應根據國際匯市的變化,選擇時機調整和優化外匯儲備結構,推進外匯儲備的多元化。這一方面是尋找新的匯率風險避風港。由于近幾年美元對世界各主要貨幣貶值將近20%,已使我國遭受了重大損失,為避免這種損失,就應適當減少美元儲備。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國對外經濟聯系更趨緊密,在國際結算、國際投融資中使用的貨幣要求多元化。從2005年開始,我國實行的是“盯住一籃子”的匯率政策,歐、美、日多年來又一直是我國的前三大貿易伙伴,因此外匯儲備貨幣應當多元化,而不宜過分地集中在美元上。從近幾年的國際貿易情況看,雖然中國同日本、歐盟存在一些貿易摩擦,但總的趨勢是好的,國際貿易額持續上升。

4.構建新型的儲備管理體系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有必要構思新型的儲備管理體系。創新儲備管理體系的思路之一,是動態地界定中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并進而確定富余儲備規模。只有界定了什么是適度的外匯儲備,才能相應地界定可以作為戰略用途的富余儲備的規模。這個架構至少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是適度儲備的基準規模。目前,界定基準規模相應的因素包括:大約5—6個月的進口用匯、全部短期外債償還用匯、中長期外債償還用匯、外商在華已實現尚未匯出的利潤、中國企業境外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的規模等。截至2005年底,對基準外匯儲備的各種粗略估計大約在6 000—7 000億美元左右。

二是考慮中國外匯儲備特性的預留安全規模。不能不指出的是,中國的外匯儲備,一方面既是央行資產又是國民財富,同時也對應著央行日益膨脹的負債。即便考慮到央行可以有對異常資本流動實施臨時管制措施的預案,也應在目前的外匯儲備中,給央行預留出安全規模。

三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盈余的動態增量規模。考慮到中國迅捷增長的GDP和對外經濟規模,因此,適度儲備規模也必然隨之水漲船高。一個粗略接受的動態增量大致在GDP的2%~3%左右,其余的外匯儲備增量大致可以列入富余儲備。遵循上述思路,那么目前動態的適度外匯儲備的基準規模大致不會高于8 000億美元,其余可以視做富余儲備。目前,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運用形態集中在金融領域,相信儲備收益不會和美國中長期國債的收益率偏離太遠,和大國相比儲備管理水平大致中等偏上的水準。

參考文獻:

[1]鄧鵬,金泉.我國超額外匯儲備的困境與出路[J].現代農業,2008,(1).

[2]劉呂吉,羅祺.金融危機下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困境與出路抉擇[J].商場現代化,2009,(8).

[3]張超.萬億外匯儲備的負面影響及應對措施[J].知識經濟,2009,(4).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