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性規模論略

陳慶芬 潘曉霞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出現了快速的增長,外匯儲備規模由1979年的8.4億美元增長到了2008年的19 460.30億美元。巨額的外匯儲備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分析了影響我國外匯儲備的多種因素的同時,綜合國內外關于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分析的研究成果,并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中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進行研究。

關鍵詞: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實證分析

1引言

外匯儲備是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也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問題,它關系到各國調節國際收支和穩定貨幣匯率的能力,一直受到國際金融機構和各國政府的普遍關注。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可以動用外匯儲備來平衡貿易赤字,而不必采取某些政策措施來加以調節,以免對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儲備過少,出現貿易逆差時,須調整國內總需求,抑制進口,進而對國內相關產業進行調整,影響國內財政政策及貿易政策的實施。另外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并對持有的外匯儲備進行有效的管理,是防范外部因素帶來的危機、特別是基于資本項目的劇烈波動而帶來的危機的一個重要舉措。但是外匯儲備不是越多越好,儲備過多,增加基礎貨幣并通過乘數效應擴大了貨幣的供應量,這時如政府為了維持物價穩定,利用回購和發行票據收回過多的貨幣,又會容易導致“通貨緊縮趨勢”。要想維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健的增長,保持適量的外匯儲備是一個必要條件。因此,在現行的外匯儲備下,如何確定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成了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2我國歷年外匯儲備的狀況分析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外匯管理體制的改革,外匯儲備由短缺轉變為重組,外匯儲備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由微不足道轉變為日益重要。其迅速增長不但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而且提高了我國的國際資信力。下圖顯示了我國歷年來外匯儲備增長。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中國外匯儲備從1986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呈現一個指數增長函數的形式,特別在2000年后,增長額度非常大,增長的速度更加快,1986年以來,外匯儲備問題日益重要,外匯儲備增長與經濟發展和金融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按其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1—1991),國家外匯庫存與中國銀行外匯結存并存期。1991年以前的外匯儲備由國家外匯庫存和中國銀行外匯結存兩部分構成。其中,國家外匯結存占用基礎貨幣,國家對其擁有絕對使用權,而中國銀行外匯結存不占用基礎貨幣,國家不能無條件使用。這一時期,中國銀行外匯儲備結存增長相對穩定,沒有出現較大的波動,可以說該期我國外匯儲備的波動反應的主要是國家外匯庫存的波動。

第二階段(1992—1993年),國家外匯儲備初具規模時期。1992年開始,中國銀行的外匯結存不再列入國家外匯儲備,只有國家外匯庫存才算官方儲備。這樣做是根據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條例中的規定,中國銀行也將像其他商業銀行一樣,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即不再繼續擔負管理國家外匯儲備的職責。因此,1992年和1993年我國外匯儲備規模較1991年略有減少,這是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可避免的現象。

第三階段(1994—至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后的快速增長期。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企業外匯留成,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實現匯率并軌,建立了銀行間統一的外匯市場,外匯儲備數量隨之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到2006年10月,一舉突破了10 000億美元。

3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分析

理論上,國家外匯儲備規模由外匯儲備的需求與供給共同決定。由于我國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的持續性,外匯儲備供給在一個時期內是絕對充裕的。因而,我國外匯儲備規?;居尚枨鬀Q定。外匯儲備的需求量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影響儲備需求量的諸多因素變化而變化。因此,在確定一國外匯儲備需求的規模時,應充分考慮到這些相關因素,并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出定性與定量分析,只有這樣才能切中要害,才能做出科學決策。 根據前面所做的實證分析,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主要來源于三個項目:貿易順差(含商品和勞務)、外債總額的增加和當年的FDI。反過來外匯儲備的減少即用匯需求也集中體現于這三個項目,即:(1)維持正常進口的用匯需求(記作D1),(2)償還外債本息的用匯需求(記作D2),(3)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匯出利潤的用匯需求(記作D3)。另外,匯率的穩定不僅直接影響國家外貿狀況,而且關系到國內宏觀經濟能否正常運行,為此國家需要一定的外匯儲備,以便在必要時對波動的外匯市場進行干預,該項用匯需求記作D4。上述四個因素構成外匯儲備需求的基本內容。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外匯儲備合理規模的界定模型:

ROPT=D1+D2+D3+D4=α×IM+α2×D+α3×FDI+ED+ξ

其中,ROPT表示適度的外匯儲備量,IM表示全年進口額,D為年末外債余額,FDI表示年末外商直接投資總額ED為國家維持既定宏觀經濟政策所必要的外匯需求。

根據我國近年來的實際情況并參照國際慣例:20%≤α1≤40%;8%≤α2≤10%;8%≤α3≤12%;IM,D,FDI取當年數值。根據國際經驗,貨幣當局為維持既定的宏觀政策而對外匯市場進行必要的干預所需的外匯儲備量根據該國貨幣是否自由兌換決定的,未實現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通常需要50—100億美元;已經實現貨幣自由兌換的國家,該項儲備的需求量一般為30—50億美元。我國還未實現人民幣完全自由兌換,而實現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是必然趨勢,加之我國正處于體制轉軌及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將會極大地刺激外匯的需求。因此,該項儲備需求較高,我們可將其定為60—100億美元;ξ主要針對其他影響因素而言,如居民用匯、對外投資用匯都會對我國外匯儲備產生相應影響,這一部分的外匯需求是隨著經濟形式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很難作一個確定的數值。參考人民幣升值壓力下的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研究(陳湛勻,2005)這一區間可大約定為200—400億美元。

(1)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是一個動態概念,它隨國家宏觀經濟運行相應變化。每年進口額、外債余額和FDI余額各自不同,導致外匯儲備規模的基準值不斷變動。盡管如此,基本的界定方程是不變的。

(2)按此方法算出的結果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值點,而是一個數值區間,具有上限和下限。它說明國家正常的外匯儲備規模應該位于這個合理區間內。

(3)考慮到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國應遵循穩中略有上升的外匯儲備政策。

結合表1,從表2可以看出,1994年對我國外匯管理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后,外匯儲備迅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基本上處于適度外匯儲備的理論值區間內。2003年,外匯儲備實際值偏離理論值26%左右,2004年外匯儲備實際值偏離理論值55%,已明顯顯示出偏多的跡象。這和我國宏觀經濟形式平穩,出口貿易持續增加,全球FDI重心向我國轉移以及新外債增加等有密切關系。但2006年及2007年的外匯儲備規模偏離理論值超過100%,規模偏大。

4解決我國外匯儲備問題的對策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目前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較高,已明顯超出了適度外匯儲備的理論區間。外匯儲備主要是為一國經濟的內外均衡發展服務的,為了使我國外匯儲備的作用充分發揮,實現其效用最大化,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中國政府采取了流出、消耗、吸納3種戰略。這些戰略對控制外匯儲備規模有一定的效果,但我們不能僅依靠上面三種措施來控制,應該發展更多的措施應對日益增長的儲備規模。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以下對策:

4.1進一步推動外匯體制改革,完善金融調控體系,逐步將強制結匯制改為意愿結匯制,使國家持有外匯儲備逐步實現從“被迫”保有儲備向“意愿”調控儲備過渡。同時,國家應擴大外匯市場交易主體和交易范圍,放寬進入外匯市場條件,提高外匯交易規模,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進程,逐步實現人民幣匯率有管理的自由浮動。

4.2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推進幣種多元化,化解匯率風險。目前,我國外匯儲備中有70%都是美元儲備,美國的次貸危機影響全球經濟,人民幣的升值更加劇了我國外匯儲備的“貶值”。因此,中國應根據國際匯市,選擇時機調整和優化外匯儲備結構,擴大歐元、英鎊和日元的外匯儲備份額,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美元匯率下滑導致外匯儲備的縮水。

4.3適時增加黃金儲備份額,抑制外匯儲備縮水和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據中國人民銀行2003年的有關數據,我國的黃金儲備由2001年9月末的500噸增加為2002年末的600噸,約為1 929萬盎司,但這在我國國際儲備中所占的份額是非常低的,這種狀況和一個發展中大國地位極不相稱。在美國的黃金儲備就占據了外匯儲備的74.3%。

[1]吳曉靈.中國外匯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2]遲國泰.國際金融[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許承明.中國的外匯儲備問題[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

[4][美]特里芬.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5]Agaraual J P.Optimal Monetary Reserv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CVII,197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