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地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張秀芳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和最終結果。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有其獨特的魅力,它兼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綜合性強,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以積極進行創新動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和訓練為目標的創新教育是地理素質教育的核心。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我認為地理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動機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走,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
例如,在講授地球自轉周期時,在演示完恒星日與太陽日的長短后,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假設:1、地球自轉與公轉方向都發生了改變;2、自轉方向不變,公轉方向改變;3、自轉方向改變,公轉方向不變。這三種情況下,恒星日和太陽日的長短將如何變化?此時增強了學生的創新動機,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加深了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二、激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設問題情境,將寓言、詩歌、歇后語、民謠、音樂、謎語、漫畫、故事等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
比如,在講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前,教師可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讓學生動腦筋想一想:英國的泰吾士報曾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信上說,他蒙上眼睛沿著平坦的道路向前走,結果發現路線偏轉了,請報社解釋一下原因。學生的思維馬上活躍起來,并很快有了答案。這樣既使學生增長了見識,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巧設疑,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學則須疑,疑則生智。疑問是思維的火花,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考才能辨疑解難、有所進取、有所創新。創新思維是地理創新教育的核心,只有在教學中切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的火花,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勇于超出常規想象,才能使學生在障礙、迷局面前通過創新思考去實現“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拓展思維空間,從多側面去分析問題,從而產生一些新的思維和方法,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最后得到的不僅僅是成功的快樂,同時他們的創造思維也得到了培養。
比如在講到西亞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沙特阿拉伯雖然石油資源豐富,但淡水資源嚴重短缺,采取哪些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國西部地區荒漠化日益嚴重,但多數地區種樹又嚴重缺水,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對創新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凸現,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 四、重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素質教育的要點之一是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只有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發揮主體的積極作用,才能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地理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教與學密切聯系、相互作用。學生是教學認識活動的主體,教師對學生的任何指導、啟發和傳授,只有當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時,才能起到相應的作用。教師積極引導和學生主動參與的地理教學,要做到:
1、重視激發興趣,啟發學生參與。
2、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
3、及時反饋調節,強化學生參與。
4、采用積極評價,激勵學生參與。
5、進行歸納總結,提高參與效果。
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深層次的參與中,通過積極自主的“做”與“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創新教育更多地重視學生的學,要讓學生參與更多的實踐和體驗,讓學生在親身實驗或模擬過程中獲得新知。
比如“三圈環流”、“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可以讓學生操作(或制作)簡易明了的學具,通過自己的動手、動腦和思維,去打開新的思路;或讓學生自己去控制多媒體電腦,創造性地領會地球運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實踐課講究的是體驗,實踐課中學生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在書本里沒有答案,只有在實踐中自己想辦法,創新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五、求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開展創新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地理教師要切實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特別重視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要鼓勵學生揚長補短,發表獨立的見解,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風格各異的創新素質,并在各種創新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一定的創新才能。人的智力、遺傳素質和腦的活動方式是有差異的,智力一般的人也可能有較強的創新能力,非常聰明的人,他的創新能力也可能非常一般。因材施教式的創新教育,既可培養“種子選手”,以點帶面,又可讓各層次的人都能發展,推動創新教育的深入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