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從中學化學教材改革看素質教育的實施
張士龍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化學教材改革素質教育實施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飛速發展和社會進程的加快,為了更好的滿足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知識教育的實施,黨和國家領導人將應試教育落實轉軌到素質教育中來,這一偉大戰略性措舉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亦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應試教育的不同之處,素質教育更強調學生的探究、創新、自主能力的培養,在這些基礎上逐步促進每個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質提高。中學化學素質教育的任務實施是對學生進行全方面化學知識教育的普及,使中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科學素養,在化學知識這一資源載體下,深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馬克思哲學辯證唯物理論的教育,在學生唯物主義觀點的樹立中激發其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情,并以自然科學方法論,在實踐出真知的理念教與學理念中,提高學生科學認識,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
一、增加化學實驗,培養創新能力
化學作為一門以事實說話的學科,不如將其成為一門科學。在化學課程的教學中,實驗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章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點,它對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未改革前的舊版中學化學教材中,只有將近十個必做實驗和兩個選作實驗,而在新課改后的新化學教材中將選做實驗增至九個,且實驗內容比舊版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舊版中的學生化學實驗列舉如下:(l)粗鹽的提純;(2)制取蒸餾水;(3)氧氣的制取和性質;(4)氫氣的制取和性質;(5)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6)配制一定濃度的溶液;7)酸的性質;(8)鹽和堿的性質;(9)土壤酸堿性的側定,幾種化肥的性質;(10)酸、堿、鹽、氧化物的實驗習題。兩個選做實驗為:(l)測定硝酸甲的溶解度并繪制它的溶解曲線圖。(2)制取硫酸銅晶體。
而新版中的學生實驗包括:(l)化學變化的現象:(2)分子運動;(3)粗鹽提純;(4)氧氣的制取和性質;(5)氫氣的制取和性質;(6)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7)一定百分比濃度溶液的配制。(8)酸的性質;(9)堿和鹽的性質;(10)實驗習題。選做實驗:l)水樣、土樣酸堿性的測定,(2)晶體的制備;(3)室溫下鹽溶解度的測定;(4)幾種鹽的鑒別:(5)幾種常用有機物的簡易鑒別;(6)從氯酸鉀制取氧氣的殘渣中回收二氧化錳;(7)用廢干電池鋅皮制取硫酸鋅晶體:(8)趣味實驗;(9)配合鄉土教材的實驗。
對于舊版的化學教材評價來說,其所設置的十個實驗普遍傾向于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和物質化學變化反應等方面,而新課程標準下的新實驗則偏重于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方面。本文認為,新課程標準的改革實施十分有利于中學生這一發展學習階段,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與中學生年齡這一階段相適應,如,強烈的好奇心、好勝心特征。而且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學生的邏輯推理、邏輯分析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都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促進提高。學生在化學基礎知識掌握的同時,親自動手實踐,而這個實踐其貫穿了對整個化學實驗從未知到了解、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與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在原有的知識掌握基礎上總結出新的科學方法和創造力的養成。如,離子鍵和共價鍵,鹽類的水解反應等抽象內容的實驗。
二、增加實用化學知識,發展普遍應用的學習和思維技能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我們學習到,理論來源于實踐其也必須應用于實踐。在新課改中學化學教材中,基于舊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增添了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教材知識。如,水對生物體的重要作用,有機化合物的應用,溫室效農藥等。這些日常知識的有效添加,使學生在學習化學課程的同時也對社會生產、生活、環境保護等有關知識得到一定的學習。這不但開拓了學生的學習面,而且也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在運用遇事的分析、觀察處理能力,以適應未來高度發達社會的需要。 三、對知識體系進行必要的調整,保證化學知識的統一性和完整性
我們知道,在化學課程的學習中,方程式是一項重要的化學用語,是掌握深層化學知識的主要認知符號,對于他的熟練掌握和書寫是至關重要的。舊教材中于“分子式,分子量”之后即學習“化學方程式”,由于缺乏“事例”,屬純理論的東西聽起來抽象難懂,難于講解;新教材則不同,在“分子式?分子量”之后安排了“水?氫”一章,有例可循,而且由于學習了“化合價”,使方程式的配平及化學方程式的實質清晰易懂,使學習由“特殊”到“一般”,培養了其歸納的學習方法,且“化學方程式”自成一章,此章講述了化學方程式所遵循的規律(質量守恒定律)、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這種結構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化學知識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從而使學生能夠站在更高角度了解化學思想、化學方法,樹立正確的化學觀,從而實現素質教育之目的。
相應地新教材對某些化學用語進行了科學嚴密的界定,例如把舊教材中的“分子量”稱為“式量”。我們知道許多物質的化學式只能表示組成元素間的最簡分子數比,而非分子式,如過去我們常把“NaCl”稱為氯化鈉的分子式,可實際上并不存在單個的氯化鈉分子,只存在“Na”原子與“a”原子以6:6形成的氯化鈉晶體,所以把根據“NaCl”計算出的化學式量稱之為分子量是不嚴密的,新教材將“分子量”改稱為“式量”有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結:
總的來說,化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需是內容結合方法的全面改革,而不是取代一、兩個實驗或者修改一、二篇教材就可以的。改革必要需要與時俱進,在適應社會發展的同時,教學知識推新、教學方法推新、教學手段推新的共同融入才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這里,我們更需要一支深諳素質教育之要旨的教師去實行,去實踐,從而不斷地將化學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更好的為學生發展做出貢獻。
[1]張東風, 郭永, 韓伏龍, 段彪瑞. 從中學化學教材改革看實施素質教育[J]. 雁北師范學院學報, 1998, (04).
[2]梁中玉. 中學化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淺議[J]. 山東教育科研, 1999, (Z1).
[3]鄒洪濤. 新世紀素質教育對中學化學教師的素質要求[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0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