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注重中學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環境意識

龔鵬

摘要: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是貫徹這一基本國策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許多學校沒有單獨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利用地理課向學生滲透環境知識,進行環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現實的效應。因此,提高中學生的環保意識,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負的使命,身為一位地理教師,更應注重地理教學,提高學生環境意識。

關鍵詞:地理教學 環境教育 地理環境 環境意識

1.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意識的重要性

工業革命后,生產和生活的日益機械化、自動化,人類漸漸向現代化的邁進,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精神和物質生活上的極大改善,但我們應該看到,同時人類也開始對自然環境進行盲目開發,人類對自然的恣意索取,造成了土地的不斷沙漠化,嚴重的水土流失,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和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敲響了警鐘。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不僅使現時的人類深受其害,而且不可避免地殃及子孫后代。面對上述問題,袖手旁觀或因噎廢食都是不可取的,作為地理教育工作者,要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道德意識、態度和價值觀,使他們形成新的行為模式。通過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有了環境意識,人們才會負責任地利用自然資源并避免威脅生存基礎。對學生進行環保和環境意識的教育還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同情這些待解決的問題,應該向學生指出,為了保護生存空間,個人發展的要求應該和人類共同的利益相協調。

環境問題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三大難題之一。目前,地球上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在不斷惡化,各種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據統計,全世界每年被水沖刷流失的肥沃土壤達250億噸,被沙漠所吞沒的土地約有600萬公頃;全世界現有40多個國家淡水資源嚴重不足;目前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速度消失等等,所以全世界都在宣傳要保護環境,并制訂了保護環境的各種措施,如規定每年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每年的4月22日為“地球日”等等。我國也是一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的國家,表現在環境質量日益惡化,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鄉鎮企業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迅速蔓延,正被迫走“邊發展、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中小學開展環境教育是貫徹這一基本國策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許多學校沒有單獨開設環境保護課程,利用地理課向學生滲透環境知識,進行環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現實的效應。因此,提高中學生的環保意識,地理教師負有相當的責任。學校教育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的教育,要在學校中進行環境教育,就應該立足課堂,依靠教科書,利用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適時、適量、適度地滲透環境教育。為了謀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改變過去那種黃色的農業文明和黑色的工業文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發展的方式,讓我們的國民特別是年青一代認識到文明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對文明約束是人類無法擺脫的,自然環境的衰落也必是文明的衰落,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而牢固的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是非常必要的。

2.滲透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環境意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地理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很多,但其中最突出的一項是環境意識的教育,這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環境是人類賴于生存的空間,組成環境各要素的發生、發展變化,以及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是地理學要研究的內容。當前人類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人口、城市化、物種滅絕、森林濫伐、水土流失、荒漠化、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資源緊缺……,都有很強的地理性質。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環境與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意識的教育內容也在不斷的擴展和變化,尤其我國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后,環境教育已提到日程上。把有關自然與人文的基礎知識教給學生,培養學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的高度關切,了解人類活動與環境的密切關系,對保護環境具有高度的危機感、責任感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等等這些任務理所當然落在我們地理教師身上。那么,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呢?

2.1 利用“第一課堂”,傳授環境知識,進行環境教育的滲透。

“第一課堂”開展環境滲透教育,應遵循以現行教學大綱為“綱”,以現行學科課本為“本”原則。凡屬直接講授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應結合教材講深,講透;凡屬不是直接講授環保知識,但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的內容,應結合教材作一些必要的補充、引伸和擴展。凡屬表面上與環境保護無關,但確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內容,應通過適當的方式揭示這種內在的聯系,使學生自然聯想到環境保護問題。

2.1.1 傳授知識與培養意識、價值觀相結合

環境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而不是專業技術教育。中小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養其從事環保的技能,主要是通過傳授環境知識,培養學生對環境、對人與社會的正確態度和價值觀、進而使其形成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行為模式。

在地理教學中可采用啟發的探究式教學。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如:幻燈、圖片、錄像來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課前組織學生收集資料,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適當使用互動式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表演科學小品,通過環保教育和實踐,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態度和價值觀,提高環保責任感。使他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并形成積極參與環境改善與保護的動機。如講敘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和“森林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時,可向學生介紹大氣污染的典型事例,如倫敦煙霧、洛杉磯光學煙霧事件、酸雨的危害。再如,講述種群特征時,介紹世界和我國人口的年齡構成仍屬增長型。人口的增長必然會引發土地、糧食、淡水、礦產、林等資源危機。因此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人口觀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人口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樹立人人珍惜資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觀念。

2.1.2 傳授知識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環境教育實現由知識傳授為主向知識、能力并重的轉變我們在環境教育中,既注重向學生傳授較為系統的環保知識,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果只從理論上講,學生容易產生繁瑣枯燥的感覺,所以,教師應從大家身邊的事例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地方特色。適當補充介紹本地區當前的環境狀況,例如:全市有多少輛摩托車,多少輛汽車,所排出的尾氣對大氣的污染的嚴重性;還有本地區工業企業有多少,區位是否合理。這樣以學生身邊能夠感受到的問題對他們進行教育。我校是城郊的一所普通高中,我們充分發揮近農村地域優勢,不斷豐富環境教育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管理,讓學生感性了解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的意義,全面理解農業生態系統。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培養了參與技能和創造力。

同時,我們可以積極開展討論和調查,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環境問題,進行環境意識培養。我在講述有著環境問題時,經常在課堂上開展討論,讓學生以國家、省、市領導和學生的身份討論對生活中垃圾、污水、噪音的處理方法;對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對人口問題的解決方法;對綠化造林,節約用水的態度等等,并利用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學生來自祖國各地的特點,隨機在課堂上作個小調查,請同學們談談家鄉的環境問題,使同學們對我們祖國各地的環境狀況加深了感性認識,從而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和人地協調、持續發展的觀點。早在1972年,聯合國就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呼吁世界各國保護并改善人類賴于生存的環境。如今已是2004年,世界的環境問題仍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反而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保護地球”已變成了“拯救地球”。鑒于此,作為生活在地球上人類的一員,讓我們行動起來,齊心協力,都來為保護我們的人類之家──地球的環境盡一份力,相信地球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通過教學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關于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知識,諸如宇宙的生成、地質變遷、氣候變化、人類進化、人與生物圈、人與社會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傳授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環境的情感。對于現在的地理新教材關于環境內容更為突出,直接的反映。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課程內容與環境教育內容的結合點,及時挖掘。例如: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結合植物學部分的教學,介紹植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教育學生要綠化環境,自覺愛護一草一木;結合動物學部分教學,介紹生物多樣性的好處,提倡愛護動物,不要亂捕濫殺;結合“人類的生產活動”部分的教學,介紹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學生認識到關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每一個人自身的健康。

2.2 利用“第二課堂”豐富課外活動,強化環境意識

課堂教學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對學生的環境教育必須與學生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以鼓勵和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責任感,使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采用適合學生特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環境教育,可促進學生樹立牢固的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

2.2.1 宣教文藝活動

每學年都要就環境教育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地球日”、“人口日”、“愛鳥周”、“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都是我們傳統的環境教育日。配合有關主題,舉辦環保知識講座,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利用黑板報、墻報進行宣傳展覽,排演環保節目,進行環保知識問卷調查等,這樣使學生對環境保護有了新的認識。

同時,注重結合輿論宣傳,營造環境教育氛圍學校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電臺、廣播系統、櫥窗畫廊、黑板報等視聽輿論陣地,通過主題班會、晨會等形式,并結合植樹節、世界環境日、中國愛鳥周等環保紀念日(周),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科技活動,努力普及環境保護知識,廣泛宣傳環境教育意義,從而形成了“人人宣傳環保,個個參與環保”的濃厚氛圍。一是宣傳地球存在的嚴重環境問題。二是宣傳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創造一個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新文明,走出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變環境危機為轉機,把人類社會推向更高層次的發展。三是宣傳自然保護法規。努力做到有計劃、有重點地宣傳《環境保護法》《森林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

2.2.2 社會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游覽附近的風景名勝,參觀植物園、動物園。使學生在感受美的過程中,產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從而升華為熱愛大自然,以增強學生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組織學生調查附近的工廠、小河、垃圾處理場、生活小區等,當他們看到污濁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廠排出的廢氣、公路上的塵埃,自然就會明白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自覺行動起來,保護環境。

我們還可以舉行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班會活動,拓寬學生對環境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對環境的意識和態度。學校可定期或不定期邀請有關環保專家作專題報告或講座,同時可舉行以環境教育為內容的演講比賽,讓學生暢談自己對環保的看法。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的作用,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進行環保義務宣傳等活動,加深學生對環境的了解,提高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組織學生參加社區服務活動,營造綠化帶,種植樹木花草,使學生在實際行動中形成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環境的情感。

2.2.3 環保興趣小組活動

成立環保興趣小組,參加生物園的建設、培植各種植物、學習飼養小動物、進行小實驗。如:香煙對蚯蚓生活的影響、洗潔精對小魚生活的影響、青蛙食物觀察等。學生們對這些活動都有濃厚的興趣,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動手能力。通過對當前環境狀況的反思,增進學生對人類與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樹立珍惜資源,熱愛環境的思想和與環境同生存、共發展的生存觀、發展觀。

如每到“6·5”前后,正值農村夏收時節,秸稈焚燒現象隨處可見,造成空氣污染指數普遍提高。我們可以發出“告學生家長書”,指出焚燒秸稈的多種危害。宣傳秸稈還田、秸稈速腐、秸稈氣化的好處,倡議所有家庭立即行動起來,禁燒秸稈。興趣小組的學生還打起橫幅,走上街頭,發放資料,宣傳《大氣污染防治法》等。通過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制觀念,而且使社會上更多的人提高了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參與環保的自覺性。

[1]王存志.《在中小學進行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1999(9).

[2]王愛勤.地理教育中環境教育的錯位與整合,《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4).

[3]張旺.關于中小學環境教育的思考,西南師范大學教科院,http://www.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3.htm

[4]徐選旺.環境教育實施途徑初探http://www.chinaeol.net/greenschools/hjllts/020128005.htm

[5]劉淑梅.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環境意識http://www.sungangedu.net/lsxx/dljxhjys.ht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