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新課改下多種教學模式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馬培超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物教學
論文摘要:在新課改要求并結合生物學的特點,增加生物教學的實驗部分,提高學生自己動手和創新能力,改變生物教學現狀,努力提高學生興趣和愛好。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進而提高生物課教學質量。
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建議中指,教科書的編寫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調查、資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初中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內容標準要求“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內容標準,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生物學的特點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也是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平臺。
1我國目前生物課教學的現狀
1.1受傳統教學思想的禁錮
目前許多教師仍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仍然把知識的記憶當作教學的一切,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科思維的培養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一些教師未能建立科學的教學觀和知識觀,雖然希望與學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課堂上沒能提供有效的問題情境,不能組織起真正有效的討論和交流,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的生物學思維比較膚淺。
1.2實驗設備和器材的不足
由于部分學校受到經濟因素的困擾,仍缺乏必要的實驗器材和實驗材料,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原本可以很生動的生物課顯得枯燥、無趣。由于學校沒有實驗經費投人,生物教學無實驗室,無實驗器材,無實驗材料,嚴重影響著生物學的教學質量。
1.3師生互動模式的形式化
師生交流流于形式,缺乏思維深度。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師生問、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從教學現狀看,許多教師主觀上希望強調與學牛的交流,但由于未能對學生的基礎進行準確的把握總是流于形式,在課堂上未能提供有效的問題情境,不能在課堂中組織起真正有效的討論和交流,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就會比較膚淺,更談不上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這主要在于教師未能建立科學的教學觀和知識觀,把教學目標窄化為了知識的傳授和鞏固。
2在新課改要求下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2.1加強多媒體教學在生物課堂中的應用
隨著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學校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體以其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跨越時空的非凡表現力,在激發學習興趣、加大課堂容量、開闊學生視野、拓展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等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運用多媒體,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次,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抽象知識形象化,突破教學難點。最后,使用多媒體有利于突破傳統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2營造良好的生物課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教育氛圍,利于啟迪創新意識。在平時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方面教師注重營造有利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氛制。另一方面放手讓學生在自己活動的天地里自主參加實踐活動,養成學生敢于對新事物的探索和創新的過程。 2.3加強實驗教學在生物課中的作用
實驗是人類認識和研究科學的重要手段,也是生物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生物實驗是教師指導學生利用一定的材料、藥品、儀器設備,按照指定的條件去進行的生物實踐活動。生物學實驗可以向學生提供生物界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基本技能和觀察、分析綜合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加強實驗教學在課堂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直接獲取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加深理解和鞏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其次,實驗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及調動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再次,實驗教學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進而形成科學探究的態度、方法、思維與技能。最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形成獲取信息的能力。
2.4將情景教學應用于生物課學習過程中
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創設情境,恰當的情境是開展體驗教學的前提,教師需要提供情景材料并引發學生的學習需要,比如在初中生物學“顯微鏡的使用”實驗前,要告訴學生他們應該做什么或應該怎樣做,使用顯微鏡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用顯微鏡能觀察到頭發的內部結構嗎?把一本書放到載物臺上能看到紙張的結構嗎?用提問的方式鼓勵學生思考他們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會看到什么、可能會有什么事情發生?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機會,以便他們能相互比較與借鑒。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要圍繞學習目標,貼近學生已具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
2.5生物課教學中應多采用探究式教學法
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采用探究式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探究性學習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等。教師應該加強探究式教學,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愿意探究的問題材料作為新課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內容,以圖片、文本文件為載體,以教師引導、學生講解、自主討論和辯論等為主要學習方式。例如在講解“綠色植物的色素種類及功能”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蓋?這與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樣的聯系?然后通過合作學習和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互相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活躍課堂氣氛。
3結論
生物教學是培養學生敢于探索和創新的一門重要學科之一。因此,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的結合生物課的特點,積極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并采用多種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使學生了解生物學發展的前景,拓展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 田光文.談生物教學中創造能力的培養[J].中學生物教學,2006,6.
[2] 查有梁.“啟發一創新”教育模式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1999,(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