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多媒體技術與中學生物教學簡述
郭義寶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 生物教學 優化
論文摘要: 本文著重談及了信息技術在中學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并結合筆者的相關教學經驗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世紀,應用多媒體技術是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標志,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為了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新一代。這四種基本能力也被稱作為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應試教育正在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軌,傳統的教學手段已跟不上教育前進的步伐。現代多媒體技術以迷人的風姿進入了校門,走進了課堂。利用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可以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地化解知識難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規律。在注重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點就顯得尤為重要,本人現將幾年來從事多媒體生物教學的一些做法和體會簡述如下:
一、生物現象演示的優化
一幅生動的畫面,一組動聽的聲音,一段動態的場景,一串跳動的文字,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聲像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等優點,創設與教材相關的情景,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目的。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著新鮮、好奇、興奮感,從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維聚焦在教師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學內容的深層。
生命過程是復雜的動態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僅用圖片、語言是難以準確、生動、形象地加以表述的。采用多媒體技術中圖形的移動、定格、閃爍、解說、色彩變化手段表達教學內容,可以使教學過程更直觀,把復雜的生命過程簡單化,把內部的生命過程表象化,如血液循環、植物開花、受精、母體內胚胎發育的過程、胎兒與母體間的物質交換、細胞分裂、生物的生長等等。還可以利用動畫把抽象的過程具體化,如光合作用的過程、細胞吸水的原理和過程等。這樣就把生命過程準確、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出來,讓學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真諦,感知鮮明,印象深刻,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生物過程模擬的優化
自然界中,有許多稍縱即逝的生物過程,只有通過極為細心的觀察才能把握,經過認真的分析才能理解,對于觀察能力還不夠強的學生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要想在教學中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把這樣的快鏡頭變為慢鏡頭,適當延長過程的時間,讓學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進行觀察和分析,從而掌握現象的本質。
生物世界,既有細微、簡單的個體,又有龐大、復雜的生態系統;既有瞬間的變化,又有漫長的生長、發育和演化過程;既有陸地上跑的,又有空中飛的,還有水中游的;既有外部直觀顯現的,又有內部難以觀察的。如何將這些引進課堂,是生物學教學中的一大難題。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后,就可以將微觀放大,宏觀縮小,瞬間變慢,歷史重現,跨越時空,深入細微或統覽全局。如人的胚胎發育,從受精到胚胎再到胎兒直至分娩的全過程,就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內生動地、系統地、完整地展現出來。學生在課堂上既可以看到巨大的虎鯨,又可以觀察到電鏡下的病毒;既可以看到廣闊的大草原,又可以看到茂密的熱帶雨林;既可以看到海洋里的魚群,又可以看到空中的飛鳥;既可以看到現實的存在,又可以再現不復存在的原始地球、恐龍世界。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生物個體的各系統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以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這樣有利于學習從微觀探究生物個體的特征,從整體上把握生物系統的發展變化;既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強化了學生思維的整合度。
三、生物實驗操作的優化
生物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之一,實驗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學生親自動手參加實驗可熟悉各種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增加感性認識,增強動手能力,有利于培養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是提高生物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一些實驗由于受條件影響很難實際操作,有的實驗學生很容易忘記或記憶模糊,還有些實驗不適合重復進行,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提供一個虛擬的實驗室。如在學習脊椎動物及人體生理衛生這兩部分內容時,有些動物的活體解剖實驗:如家鴿的解剖實驗、青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收縮的演示實驗、青蛙的反射實驗等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大力提倡人與生物圈共存、保護野生動物的今天來進行這些實驗,顯然與時代精神相悖。而借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模擬實驗或演示這些實驗,則既能讓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及觀察到實驗現象,又能對學生進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在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過程中,利用設計合理的課件,把復雜抽象的生物學過程生動、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從中得出正確結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只靠教師單純口授,或應用掛圖、板書等傳統媒體進行“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成了學習的主體。這樣不僅加大了課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留給學生更充裕的思考問題時間,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一步促進了教學難點的突破。
筆者舉一個實際教學中的例子。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學會寫光合作用公式。根據這個目標和媒體的功能。我所做的教學方案是在先演示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淀粉和氧氣)、條件(光和葉綠體)三個實驗,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接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播放光合作用的錄像片,使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分析出光合作用包括物質轉化過程和能量轉化過程兩個方面,得出光合作用的實質。最后,運用投影片醒目地打出光合作用的公式,使學生熟練地寫出光合作用的公式。
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其強大的交互性、多感臨境性和構想性應用于中學課堂,顯示出傳統語言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強化了學生注意力,有效地促進了生物教學改革,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從而實現了中學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學不僅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與創新精神。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生物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才能使這一現代教育技術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