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默知識與中學生物學教學
佚名
【正 文】 1緘默知識 1958年,英國物理學家、思想家波蘭尼在《人的研究》中指出:人類有兩種知識,通常人們所說的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圖表、數學公式等來表達的,這只是知識的一種形式,還有一種知識是不能系統表達的,很難用言語、文字或符號表達的知識,如果我們將前一種知識稱為顯性知識,后一種知識就稱為緘默知識。緘默知識分為三個層次:無意識的知識,能夠意識但不能用言語表達的知識、能夠意識且能夠用言語表達的知識。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緘默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其實存在著“連續性”和“銜接性”。在顯性知識的獲得方面,緘默知識可以起到一種基礎、輔助和向導作用。也可能干擾和阻礙與之不一致或相沖突的顯性知識的獲得。 縱觀科學家的科學探索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在科學活動中,首先要發現并提出問題,而這個問題在當時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邏輯說明,因此科學家們總要做出許多預設,懷著某種信念,結合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技巧如觀察、記錄、描述、資料分析等,并根據判斷選擇個人認為是正確的方向,嘗試著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直到發現真理。正是借著預設、信念、判斷等緘默知識的力量,科學家才能不斷有新的科學發現,提出新的科學知識。因此,研究緘默知識及緘默知識應用于實際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緘默知識與中學生物學教學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不僅存在著大量的顯性知識,而且也存在著大量的緘默知識,如教師的自身緘默知識、學生的緘默知識、具體教學內容的緘默知識、教授與學習行為的緘默知識等等。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沒有注意或沒有能夠給予充分的注意,這樣,各種各樣的緘默知識在教學活動中自發地產生影響,那些對教學活動有關的緘默知識常常沒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而那些教學活動不利的緘默知識又可能干擾和阻礙教學活動的進行。 如何在教學中使緘默知識充分的發揮作用呢?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努力做到: 2.1備課過程中使緘默知識“條理化”在以往的教學備課過程中,我們比較關注的往往是教材內容,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基礎及如何組織教學等問題,基本忽視了緘默知識的存在。從緘默知識的原理出發,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2.1.1備教師在教學中,每位教師首先應該對自己進行一個嚴謹的分析,分析個人的成長過程、性格情緒、知識層次、對教育的理解及自身角色的定位,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緘默教學模式和認知模式,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客觀地分析、總結,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教學工作的促進者、引導者、創造者及自我價值的實現者。 2.1.2備學生在備學生時,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已學過的顯性知識,還應當分析學生因年齡結構生長環境、生活體驗所帶給學生可能的緘默知識及緘默認知模式。 2.1.3備教材首先應當熟悉教材的結構知識,具體內容,相關概念,然后從內容上、概念上分析可能存在的緘默知識及這些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影響,對教師教學過程的影響。 2.1.4備教法顯性教材是課程的中心內容,因此在備教法時首先應考慮顯性教材,同時利用多種教法,滲透緘默知識,努力促使學生的緘默知識顯性化,并對它們進行檢驗、分析、修正并充分利用。 2.2教學過程中使緘默知識“顯性化”教學教程就是顯性知識傳遞、掌握和應用以及緘默知識顯性化并得到檢驗、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緘默知識顯性化呢?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嘗試: 2.2.1嘗試問題討論教學過程中,緘默知識的顯性化首先應是一種語言化、符號化而后自我反思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該杜絕填鴨式的教學,多采用對話、交流的形式,使學生能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使個人的緘默見解“顯現出來”,從而為問題的討論做好準備。如在教授“生長素的雙重作用”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采用討論法:“同學們認為生長素有哪些生理作用呢?”“當然是促進生長了!”“不完全對,應是一定濃度的生長素促進生長。太低或太高可能都沒有效果。”“隨生長素濃度的升高,生長素促進作用增大。”“不對,我見過農業技術服務部賣的生長調節素上的說明書中要求一定的配比。”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 2.2.2嘗試方法探究教育如果僅是傳遞已有的顯性知識和發現學生的緘默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培養他們緘默的認識信念、方法和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在問題提出討論后,學生設計實驗檢驗他們的觀點:“取一定數量的根,分別浸在一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中,一段時間觀察他們的生長情況。”“不夠嚴密,要注意單一變量原則,每組根的數量一定,溫度、水分條件相同,溶液量一致。”“還要除去根尖,因為根尖會產生生長素。”通過討論,大家設計出了以下實驗:將燕麥幼苗的胚根末端4mm切去,再將剩下的10mm的胚根每10條一組分別置于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和水溶液中,2天后,觀察結果。 2.2.3嘗試結果分析經過統計,表1為實驗結果: 通過對以上結果分析,學生們總結得出: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隨著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根的生長程度越大,超過一定的濃度,促進根生長程度減弱,甚至被抑制。 從上面的實例可看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幫助學生將自己的緘默知識表達出來,并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大膽假設,通過探究,尊重實際,并對它們進行理性分析和檢驗,反思自己的緘默知識,使他們學會不斷地從自己顯性的觀點和想法中分析自己所使用的緘默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創新意識、科學素養。 2.3評價過程使緘默知識“個性化”目前,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功能已從注重甄別與選擇轉向激勵、反饋和調整,評價內容從過分注重成績轉向多方面潛能的發展,評價的角度也從終結性轉向過程性、發展性,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此,在評價過程中,可以通過自我陳述的調查表來分析學生能夠意識且能夠使用語言表達的緘默知識,還可以通過學生作品展出、調查報告、成果交流等開放形式,使學生從個人緘默的知識出發,對顯性知識進行充分理解、闡釋、批判、綜合,能圍繞相關知識的提出自己的觀點,發揮自己的想象,表現自己的個性,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使緘默知識個性化。
【原文出處】生物學教學 【原刊地名】滬 【原刊期號】200608 【原刊頁號】16~17 【分 類 號】G382 【分 類 名】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 【復印期號】200612 【作 者】翁劍平 【作者簡介】翁劍平,福建省沙縣第三中學 365500 【摘 要 題】教育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