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楊柳泉
小學音樂課程是一門人文課程。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關注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識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課程從人文教育觀出發,更活潑多樣,更密切地聯系個人成長環境,聯系音樂學習經驗,吸取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音樂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音樂與相關藝術和文化的融合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和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在音樂學習中,我認為要打破僅以音樂作品為唯一的局面,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把音樂與舞蹈、戲劇、美術等藝術形式,以及歷史、地理等人文學科知識有效地結合起來。因為音樂與民族、地理、環境、歷史條件、生活習俗等有著密切聯系,我們可以借助其他學科來擴充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斷得到豐富。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內容
1、聯系實際,體驗生活的樂趣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可通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音樂新課程正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組織學生音樂學習的。音樂教學則是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音樂,把自己的生活體驗感受和音樂經驗相聯系,嘗試用自己喜歡的音樂方式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將自己對生活和音樂的理解融于一體。
2、注重情感體驗,提高審美情趣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音樂表現形式都包含著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可通過音樂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和交流,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3、通過多學科的整合,促進智能的發展
音樂的學習,除了音樂課之外,更應當滲透到其他學科之中進行。一方面,音樂活動本身離不開其他智能的支撐。例如,聆聽音樂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邏輯智能及空間智能,指揮和演奏音樂離不開身體智能和人際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學科學習中的音樂活動,具有鮮明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使學生有了更多的接觸和深入理解音樂的機會,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長不同的學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內增強對音樂的興趣,促進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發展。
4、加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素質
藝術修養是一個人審美素質的主體部分,是衡量一個人審美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
藝術修養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個人人格素質與生活質量的高低。作為審美教育的音樂教育,其目的就是讓人們享受審美體驗所獲得的那份情感,這種快感也就是人們在更充分地理解人類的本質后所得到的快感。 二、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方法
1、以審美為核心,創設“美”的情境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在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師在創設“美”的情境時,要注意教學內容與相關的人文內涵、相關文化、生活體驗相聯系,創設有關“美”的畫面(課件)、“美”的聲音(音樂)、“美”的故事、“美”的語言。
2、以生活體驗為基礎,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努力揭示音樂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在設問和啟發學生時,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現能力,使學生在豐富相關知識的同時,提高語言表達、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注意運用集體討論、集體評價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積極參與、主動提問、相互解答。
3、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是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收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學習和實踐,教師在教學中應圍繞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改變過去我說你聽、我問你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學模式,把更多的空間留給學生主動思考和討論,努力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的教學氛圍。
4、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習熱情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實踐的過程,學生不同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環境使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會帶有一定的差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別差異,創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行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靈活多樣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增強學習信心和勇氣,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激發學習熱情,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
總之,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積極倡導下,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積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既要認識到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也要認識到人文素養培養的艱巨性,通過不斷的實踐,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做出自己的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