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美術教學的審美教育
李秀姿
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美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新編《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對于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根據教學大綱提出的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新編教材的特點,打破了長期以來在繪畫教學上以寫生為基礎的技能訓練傳統,強調了以藝術觀和修養教育為中心線貫穿全教材的指導思想,以美術常識和欣賞為主導,把美術語言系統的知識技能訓練納入美育軌道,并在這種審美教育的基礎上,突出了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學美育的任務。
審美教育,即我們常說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藝術條目)這個定義雖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質問題,對我們討論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啟發的。藝術固然比較集中、比較典型地表現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們的審美判斷和審美理想,但是,審美教育的內容并不限于藝術。“自然美、社會美, 特別是社會美,作為審美教育的內容,其作用是不應低估的。”(陸廣智《基礎美學》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共同納入美育的范圍,把三者結合起來;而藝術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擔首當其沖的作用。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二、三歲至十八、九歲之間。初中階段的學生基本上屬于少年時期,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已開始步入青年時期。處于少年時期的初中生,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已出現了青年的某些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發育還不成熟,體力和意志還不太強,易于沖動,缺乏克制能力,興趣廣泛而不穩定,好動而容易犯規,對于生活中的善惡美丑還缺乏辨別能力。這些身心特點,都說明了初中學生教育的艱巨性。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我們將《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美術教學大綱》有關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條文進行剖析,并結合中學美育的任務,可將中學美術課的審美教育內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養。作為視覺造型藝術的美術,無不依賴形式而存在。學生接觸美術,首先接觸美術的審美形式,亦即構成美術作品的各種藝術語言因素,如線條、色彩、質感、肌理等。面對自然界的各種美好事物,也總是首先接觸如諸如山勢的高大雄偉、溪水的彎曲流轉、花卉的艷麗嫵媚等。 學生們通過對這些形式美的感受,構成了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知覺。但這些審美形式不一定一開始就能成為每個學生的感知對象。在沒有經過老師的講解、引導或指導學生寫生之前,它們往往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所以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受 能力,就成了審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在中學美術課的最初階段,往往首先引導學生去認識線條的魅力。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條是造型的基礎,各種不同粗細、濃淡、干濕、疏密、輕重及抑揚頓挫、剛柔并蓄、變化莫測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造型、不同質感的千變萬化的事物。在這里,線條具有神奇的魅力。美術教師要善于選擇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作品指導學生去進行欣賞和分析,然后通過白描練習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畫中,線條不僅用來勾畫輪廓,而且是表現對象形體結構和質感的造型因素。在課堂中則通過臨摩優秀素描作品和寫生,來培養學生對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現能力。
2.審美情趣的培養。梁啟超曾說過“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與教育的趣味》),國外也有人主張藝術教育就是情感教育,這種論斷雖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功能,是無可非議的。如一次家鄉風景的寫生和校園風光的描繪,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的眷戀和保護校園環境的責任感。
3.審美理想的培養。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產生的情感反應,是審美活動最初的表現形式,但這種感受和感化,都受著審美理想的制約。青少年由于年齡和身心發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標準,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惡的,什么是應該歌頌的,什么是應該批評的。不同的審美判斷往往會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應。一切優秀的健康的藝術作品,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藝術家正確的審美觀點。反過來,它又使欣賞者得到審美愉悅,起著積極的審美教育作用。這種寓教于樂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藝術審美活動的特征,也是我們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美術課中,教師選擇古今中外優秀美術作品,并通過與學生的談話分析,或輔之以簡單的命題創作,都可以收到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審美觀點和審美理想的效果。
4.審美創造能力的培養。美術教育不以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以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從事改造生活的實踐。著名美術教育家豐子愷先生說過:“想象是繪畫上極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東西,可用想象使它變形;無形的東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孩子們充滿幻想,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將他們的豐富的想象力轉化為審美創造力。這種藝術的審美創造活動,以他們逐漸形成的想象力為前提,又以在美術課中逐漸學到的技能技巧為必要途徑。 所以美術技能技巧的訓練在中學美術課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們運用所學到的有關線條、色彩、比例、構圖、透視、解剖、質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就能夠變無形的想象為可視的形象,創造出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美術作品來。
美術不限于繪畫。隨著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美術的觸角已伸向了商品經銷、印刷工藝、建筑裝飾和服裝設計等廣泛的領域。培養未來勞動者素質的美術教育,理應在上述這方面發揮作用。新編美術教材中, 列入了諸如紙盒包裝,廣告招貼、標志設計、壁掛設計、服裝設計、折紙建筑等內容,都是為了教給學生實用美術的知識,并訓練其進行實際設計的初步技能。這些課題內容的教學并不要求學生成為將來的設計師(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性),目的在于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其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愿望和追求。
以上述四個方面為內容的審美教育,應該貫穿美術教學的始終,要克服過去以技能訓練為目的的教學模式 ,使審美教育成為中學美術教育的一條主線,并用這條主線將視為獨立分散的各課題聯系起來,組成一部主旋律強勁的美育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