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體驗的培養
武林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教育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美術教育的內涵也在日益豐富。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領域學習。教師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除了要教授學生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外,還要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并使學生領悟美術的魅力,從中獲得審美體驗。
一、創設情境,增強美術課堂的吸引力。
多媒體教學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美術課當然也不例外。在欣賞課教學中,它則更是一個很好的助手。如《中國山水畫欣賞》,播放《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中國花鳥畫》時,播放"百鳥朝鳳",讓學生在音樂韻味中賞畫,感受作者的情感,由此轉入對美術知識的學習。美術是視覺藝術,音樂是聽覺藝術,兩者都是不可觸摸的。但都能帶給人們強烈的感受。音樂極富有感染力,左右人的情緒。聲音對人的情緒有強烈的激發作用,能迅速的引起人們的情感反映,支配人的感情。以音樂激發聯想,用美術形式表達聯想的結果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在美術教學中適當的運用音樂手段,讓學生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創設情境,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情境,可以在學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種強烈的掛念,使學生產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狀態。由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美術活動的欲望,引導學生積極而主動地和創造。
二、 合作學習 ,讓學生動起來。
許多事情的完成,需要人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我們現在的學生,他們家庭眾人的"寵物",存在許多非智力因素的弊端。如精神脆弱,不善于交流,缺乏合作精神,審美能力較差等等。新教材打破了過去美術創作是個人行為的樊籬,增強了集體合作的課業。例如,我們在上《我們的節日》這一課時,先把班級分成幾個小組,分配任務,制作與節目相關的素材,然后進行合作,完成節日的盛會。在制作的過程中,讓學生互學互交,團結合作。
《端午節》一課,先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習俗,引導學生分析端午節的相關作品,幫助學生了解我國這一傳統藝術形式與傳統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意義。通過課前收集和課間合作,完成"龍舟"這一作品。通過這類活動,學生在交流探討中,促進他們的友誼與了解,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對他們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把學生"好動、好奇"的特點體現出來。
三、語言藝術與創建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地方,孩子需要的不是灌輸,而是激情的激發。課堂氛圍是師生共同在課堂上創造的心理和環境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會產生更多的師生互動,學生愿意更多的表達自己。 有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學生的內心世界才會敞開,他們的個性與情感才能得以充分表現張揚,創造力得以發展,學生的心靈也能得以陶冶凈化。
語言藝術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他的重要性就是有激情。語言生動、幽默等是教師的基本素質。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來調節課堂氣氛。用孩子的語言與學生溝通,更容易了解學生,學生愿意與教師親近,"一切為了學生,服務與學生"是我的教育主導思想。時常用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運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把自己心中所想的東西表達出來。也可以使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
尊重和保護人的個性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的創作潛力未能教好的開發。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在提倡全面提高的同時,要避免千人一面。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量體裁衣,多渠道并重為學生個性發展奠定基礎。
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研究并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挖掘和培養學生創作潛能。通過美術教學方式和方法的選擇,多方面、多途徑尋找適合各個學生個性特點的教育途徑。
五、課外活動的建立和發展。
課外活動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學生能在自由的空間中進行各種美術活動,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制定好計劃,建立活動檔案,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在活動中,可以開設一個美術長廊之類的,以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這樣一來,可顯示學生個人的繪畫才能,證明他的進步和成長,同時激勵和帶動其他學生的發展。也可組織學生參加比賽。并將其取得的比賽結果也作為美術教學評價的一個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能更好地健全教學評價的機制。
六、情感教育 ,讓美術教育走進生活。
教育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現代社會終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與人的生活緊密結合。美術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生活處處有美術,美術來源與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強烈的思想性。美術課應與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愛國主義情感相結合。例如,在絢麗多姿的風景畫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樹立熱愛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描繪壯美祖國山河,故鄉的一草一木,培養愛國注意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欣賞優秀的革命歷史雕塑、繪畫中,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等。
讓美術教育走進生活,變生活為美術學習的大課堂。讓學生熱愛美術,并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脫離了生活,美術就失去創造的活力。教師要開放課堂教育空間,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把公園、田野、村莊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的紅、黃、藍。寫生課不妨帶學生去野外果園,農貿市場等,描繪自然的花草樹木,觀察生活中千姿百態的鳥獸人物。手工課不防帶學生去放風箏,在快樂中學習。用制作的彩帶、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環境,利用一些廢舊材料,制作一些裝飾品。廢物利用,保護環境。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