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在美術教學中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郝麗珍
創造性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原動力,強烈的創造意識是優秀人才的基本素質,尤其美術專業工作者,其個性素質和創新意識是發展和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條件。培養精神自由、勇于創新的高素質美術人才是美術教育教學的重要課題。
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比斯特指出:“處于偉大上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創造力……”在步入世界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個國家人民的創新競爭意識顯得尤其重要。怎樣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高素質人才是檢驗我們教育教學成敗的關鍵。
目前,我國美術教育界對美術創造教育一直未形成統一認識,更無體系可言。隨著現代社會飛速進展的需要與文化知識結構的改變,我們應針對當前與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國美術教育之現狀,努力使僅僅重視技能、審美及品德的培養,轉化為以培養學生創造力與自我表現能力為基礎出發點,同時加強自我意識教育與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那將對我國教育中人的潛力開發、人才的質量與人的發展上有積極的作用。
一、美術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美術是一種教育工具,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培養合作精神,減少自私自利,最為重要的是它能夠發展進行創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謂創造?“創”就是打破常規,不斷探索與求新;“造”就是在一個不重復的基礎上建立出新的東西。培養創造能力是美術學科最顯著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教育功能,它沒有唯一固定的標準,具有不同風格,鼓勵運用多種靈活多變的手段去表現。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不僅隨時隨刻在欣賞著美,而且還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創造著一個新的美的可視世界。
“創造力”的培養首先要注意創造思維的培養,而創造思維又是以思維的發散性為主要特性的。美國著名心理學與創造學家吉爾福特(Gulfofd)首先提出此主張,意在針對一種思維目標盡可能多地提出可選擇的答案。他把創造思維能力分為六個主要成分:
1.對問題的敏感度;2.流暢性;3.靈活性;4.獨創性;5.再確定性;6.洞察力。
一個學生如具備了上述能力特征,應該說他的思維路徑是多向的。發散思維通過它的實踐性發展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創造思維方法,并受到學術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視。
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與聯系。同時,它也在自身的發展中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教育模式和應有的地位。在日益強調提高人的素質、培養兒童審美能力的同時,美術教育界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美術教育的目的還應該包括學生的創造才能。
上世紀50年代初,羅恩菲德關于創造力的論述,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歐美及日本等國家,從而出現了創造性美術教育。60年代以后,創造學與創造教育理論首先在美國的美術教育界興起。它結合各學科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訓練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和技巧。從而出現了現代的教育模式:把人才的培養、素質的提高與創造力緊密地結合起來。70年代,艾斯納的“本質論”理論,把美術教育理論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創造力是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的綜合體現,又是個性發展的集中體現。它是未來的人才必備的素質,是美術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具體內容:
50至70年代,我國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也曾提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但主要是指導學生的創造方面,并不包括美術課的整個領域,而且當時對于“創造力”的涵義也沒有真正理解與運用。
我國新的中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把創造才能的培養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對我國教育中人的潛力開發、人才的質量與人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質、人的質量,加強人的創造力,需接受全面的教育,而美育教育中的美術教育是實施創造教育、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有效途徑。同時促使學生在感情成長、智慧成長、社會意識成長等方面合理發展,并在與其他學科的綜合教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美術創造性活動受多種條件制約
1.學生生理特點
人類通過對自身生理特點,特別是腦功能的大量實踐研究表明:人腦左右半球具有兩個相對獨立的意識活動。左腦傾向于用詞語進行思維,右腦則傾向于以感覺形象直接思維。創造活動是通過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協同進行的,其中形象思維起著關鍵作用。所以,開發右腦功能,發展形象思維相當重要。這對繪畫、文學、音樂、舞蹈方面的創造活動、形象思維起著決定的作用。而美術創造教育活動中,這個因素更顯現出它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人類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美術教育正是運用它的形象特點結合少年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通過他們在學習活動中達到“視覺和行動的配合”,以促成他們的生理成長與創造思維的創造力的形成。少年兒童由于自身思維、身體發展狀況、知覺能力、情感態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不同,相應對美術的理解與表現也不大一樣。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一書中將兒童美術的發展分為涂鴉期(2歲至4歲)、前圖式期(4歲至7歲)、圖式期(7歲至9歲)、寫實萌發期(9歲至11歲)、推理期(11歲至13歲)和青春期,概括地把兒童由無意識“涂鴉”狀態下向推理性、有意識、具有空間寫實美術發展的過程進行了描述。赫伯·里德在他所著的《通過藝術的教育》中所引述伯特(Cyril Burt)針對兒童美術不同階段的劃分更值得重視與參考。
從兒童到成人,從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到日常生活,以開啟創造性思維為主的形象思維是普通存在的,而其中的絕大多數的創造性工作都需要形象思維以及它與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而美術教育又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直覺產物。認真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及成人的美術教育,在高度重視創造力培養的今天尤為重要。
2.環境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環境是相對于主體并與主體相互作用的周圍外界,它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總和。環境通常能提高創造力,也能夠抑制創造力。創造力產生的過程是一種心理現象,它需有外部世界的信號輸入才能進行,適宜的環境能極大地促進創造。美術教育創造力的培養也離不開一種良好的環境條件。不同的環境背景給予少年兒童的影響是很深刻的,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被一定的環境所規定;同時,他們的思想、思維方式與創造力等形成也受到他們所身處的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學校與家庭環境、教育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制約。
英國著名的藝術教育家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一書中將環境因素分為三個方面:(1)一個可行的世界;{2)一個實用的示范;(3)優先的問題。
學校環境應是一個首要問題。學校環境應該自然,校園的設計建設應該符合良好的美學標準,從建構及外觀上應是一個美育的單位。它對學生的審美的確定、思維與心理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同時,蘊于自然環境之中的不同文化給予兒童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創造活動都有各自的特點,兒童的造型觀念在本國文化環境中形成某種定勢,到另一種文化環境中有可能是一種新奇的表現手法。因此,文化交流對培養兒童的創造能力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教師對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影響
培養富有創造力的學生,就必須有創造型的教師。美國學者史密斯(R.Smith)認為:所謂創造型教師,就是那些關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將其積極運用干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教師的創造力教育論、個性特征、知識結構、教學藝術及管理藝術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著很大的決定作用。
創造型教師對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
(1)培養學生主動地學習,以興趣培養和啟發思維為主。
(2)放棄權威態度,注重倡導學生相互合作。提高群眾創造力。
(3)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靈活運用。
(4)通過讓學生回憶、聯想等方法,并運用感觀刺激,從多角度進行專門的創造思維訓練。
(5)推遲對學生不太成熟成果的判斷,鼓勵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去實踐完成,并讓學生能自己獨立評價自己與他人的想法與成果。
(6)訓練學生的感覺敏銳性,讓學生對自身的周圍有一個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與表現力。
(7)創造多種條件,讓學生盡可能作大量大膽的新鮮思考嘗試。比如不同要領與觀點的借鑒、材料工具的運用等。
(8)注重對學生挫折(特別是在創造上)忍受力的培養。
三、在美術教學中利用多種途徑實現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1.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要改變在教學中傳統美術教學只偏重技能傳授的單一不變模式,選擇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內容力求構思新穎,感染力強,充分調動和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起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表現欲望和創作的;中動。所以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手段應是豐富、生動、多樣的。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單一化狀態,充分采用豐富多彩的現代化教學設施和技術條件,強化學習內容的啟發性,以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要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知識遷移和發散思維的內容,有名人說過:“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富有創造力:”而創新正是藝術的生命,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美術教學中,不僅僅只看到傳統意義上的美術技能學習,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學生良好綜合素質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否有利于學生個性品質完善。教學內容安排要具有靈活性,給學生以充分發揮想象的空間。若使每個學生畫出一樣的畫,或呈現同樣的風格,是教學的大忌,是創造的大忌?應啟發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傳統思維習慣和模式,產生大量的變異見解,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維操作,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在課業訓練中,就不能僅限于單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訓練,模仿作為基礎訓練固然重要,如果不顧自己的內心感受,不積極認真的思考,一味模仿很容易導致學生陷于僵死的思維狀態,使作業呆板、乏味、缺少生機,以致阻礙學生創造意識的發展。
2.挖掘學生創造潛能,因勢利導,促進創新
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創新是美術的靈魂,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八囆g貴在創造,藝術的生命也在于創造……。。學生階段是思維和認識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們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熱情大膽,敢作敢為。在他們身上,創新意識往往處于潛在狀態,萌芽狀態,需要我們不斷挖掘,促進生長發展。少數學生的創新精神比較明顯,比較突出,就需要及時地大力扶植,促其開花,促其結果,同一內容的作業,幾十張作業會表現出幾十張不同的面孔和特點的畫面,其中很有可能正是顯露學生創造意識和藝術才智的“閃光點”。教師要及時發現這些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寶貴的藝術個性和創造素養。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注意保護學生的獨特的個性,并給予其自由發揮的環境和空間。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立足于自身實際,將自己的內心世界以獨特方式大膽地表現出來,允許鼓勵學生對藝術發表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在研究和探索中追尋獨特的表現方式。作業中的優點教師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存在的不足給予耐心的疏導和幫助,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民主、溫馨、平等的環境下,讓學生敞開心扉、宣泄釋放自己的真實情感,將有利于創造意識的培養。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完善其藝術個性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引導學生積極發展創造想象思維和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美術教學中室內、外寫生、社會實踐等,它的主要教學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創造能力,我們要引導學生培養一雙畫家的眼睛,善于觀察、準確觀察和敏銳觀察,提高創造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3.構建科學正確的評價機制。鼓勵、扶持、促進創新
評價的科學合理,可以促進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科學正確的評價機制是教學改革中重要一環。要摒棄傳統單一的評分模式,評價要鼓勵探索和創新,杜絕平淡和重復,重視個性的培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撰的《學會生存》一書所指出的:“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的過程中,我們獲得了美感經驗。這種美感經驗和科學經驗是我們感知這個萬古長青的世界的兩條道路,如同清晰的思考的能力一樣,一個人的想象力也必須得到發展。因為,想象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弊鳛槊佬g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取消只用一個標準、一個答案,只求共性、忽視個性的評價方法。以避免學生只追求作業的表面效果,無創新意識和見解的平庸之作,克服應試教育中為求高分應付甚至抄襲他人的惡習。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觀念的更新,怎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怎樣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已成為檢驗教育教學成敗的關鍵。在這大力倡導創新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教學更應該發揮出它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實施,以及教學結果的評價,都應該圍繞著服務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這一重要目標。
參考文獻:
[1][英]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尹少淳《更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3][美]羅恩菲德《創造與心智的成長》[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4][美]羅恩特·W·艾斯納《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M].長沙:湖南芙術出版社,1994.
[5][美]沃爾夫·吉伊根《藝術批評與藝術教育》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美]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
[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7]吳冬聲《創造性與生命力》[M].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