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讓“科學教育”走進中學思想政治課堂
伊克忠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已深入人心,但科學教育依然任重而道遠,科學教育的任務依然還沒有完成,許多愚昧、迷信權威的事情時有發生。這就告訴我們:科學教育必須加強,不能放松。小平同志說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科學教育也應如此。
作為思想政治課,理應走在科學教育的最前線,在科學教育中起主導作用。因為個人崇拜、金錢崇拜、權力崇拜及封建迷信還很嚴重,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滲透科學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要弘揚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什么是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呢?對此,人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科學精神就是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和有條件的懷疑主義。也有人主張,堅持自由探索,憑科學事實立論,視科學發現為人類共同財富,尊重他人貢獻和敢于承認錯誤就是科學精神。因此,我們認為堅持科學精神最重要的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不主觀臆斷。這就要求我們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追求真理和堅持真理的勇氣和大無畏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近來我國出現的搶鹽風潮,足以說明國民的科學素養問題,根子就在于科學素養的缺失。遙想“五四”,“德”、“賽”二先生光臨我國,卻由于反封建任務始終沒有完成,奴化、應試教育幽靈不散,導致萬千民眾面臨自身安危,常常被謠言和迷信蠱惑——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到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3.27%。前段時間,鼓吹只吃綠豆、茄子就能治病的張悟本被戳穿,道士李一的行騙接踵而至。騙子尚且橫行,何況真實的核輻射威脅呢?所以,培養杰出人才必須重視教育,培養具備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人才必須重視科學教育。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最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科學事業的未來靠他們。培養人才,提高科學素養,讓國人從幼稚、盲從、感性到成熟、淡定、理性,必須重視青少年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讓他們既會動腦又會動手,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保護他們的創新精神,使他們從小樹立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遠大志向。
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列舉一些科學家不怕挫折、百折不撓地追求真理的事例,讓他們從小感悟到了科學大師的智慧和魅力。
其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要有“懷疑”精神。
“懷疑”是科學精神的靈魂,沒有懷疑就不會有新理論替代舊理論,沒有懷疑就不會有科學的發展。古人云:“學貴有疑。”理學大師朱熹就曾說過:“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定要求無疑。無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達無疑。”陸九淵的觀點更是精辟:“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疑是學習之始。 科學教育之所以要從疑開始,就因為如果只是簡單地接受現成結論,那學生就沒有獲得思考策略和思考習慣的發展。那些結論性的東西不過是皮毛的、呆滯的、惰性十足的不能轉化為個體的智慧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特征,也是科學精神的體現。據說,國外的學生,尤其西方發達國家的學生,放學回家后家長會問孩子今天在課堂上提出了多少問題;而我們中國的家長則會問孩子今天聽老師話沒有。看看,這就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教育上的差別。人家是培養具有科學思想的創新人才,而我們則在培養崇拜權威、迷信權威的奴才和庸才。我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看書,自主學習,鼓勵他們提出問題,看哪個組提的問題多、哪個人提的問題多,課外的問題也行。于是,許多學生開動腦筋,躍躍欲試,生怕自己提得少了,調動了每位同學的積極性。所以,只有培養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并善于思考,才能成為有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創新人才。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過是喜歡尋根問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最后,沒有科學精神,思想政治課就沒有生命力。
思想政治課對青少年學生人格和個性的塑造、創新意識的增強、道德素養的熏陶和提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思想政治課在人們的頭腦中一直有不好的印象,認為政治教師都是夸夸其談、口若懸河的騙子。并且,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是領導兼職,或要退休的教師兼代,把一些觀點強加給學生,不容有一點懷疑和辯解,這樣的課堂當然沒有任何生命力可言。打造精彩活力的思想政治課堂必須樹立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敢于懷疑,敢于探索,不怕打擊,堅持真理,闡述觀點,張揚個性。一個依附的個體、盲從的個體,一個仰人鼻息、唯命是從的個體,只能是專制統治的走卒和工具。最近世界上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發,就有同學在課堂上問:老師,人說2012是世界末日,你怎么看呀?我沒有武斷地予以否定,而是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大辯論,要求辯手不要空泛而談,要有理有據、言之有物。辯論前許多辯手查閱各種資料,做了充分準備。通過辯論,使原來對2012世界末日深信不疑的同學也改變了態度,真所謂“真理越辯越明”。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課堂中滲透科學教育既是自身的需要,也是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