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探討及對策研究
徐潔 陳亮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數據統計等方法,借助于多科視角,研究出學生在體育課中的種種心理障礙,并對這些障礙進行分析研究,推出幾點建議讓其在體育課中消除和克服心理障礙,讓其形成適宜心理狀態,對體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體育教學 心理障礙 探討 對策 心理障礙是介于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之間,是指無法保持正常人所具備的心理調節和心理適應能力。根據權威部門測試統計,當前我國學生心理素質合格率僅為17%,大學生為20%---30%。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切緊要的。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學生身體素質、情感、意志、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差異,使其在練習一些難度較大或有一定危險性的運動項目時,經常會出現不同的心理障礙,心理障礙的形成不僅會使少數具有這種現象的學生難于掌握規定的教學內容,而且還會由于消極情緒的輻射作用而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情緒,進而影響整個教學任務的完成。因此,消除和克服體育教學中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其形成適宜心理狀態,對體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 1、1自卑的心理障礙 我國的體育教學始終在單純傳授體育技能和身體鍛煉。進入大學之前的體育課程幾乎都是跑跳投,體育項目單一。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立都是多項目的,有的體育項目很多的學生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所以學生在進行該項目運動的時候,怕別人嘲笑,在上課的時候不愿意著老師運動。 1、2 膽怯的心理障礙 在調查中很多的學生表示,在體育課中都會有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敢進行體育運動,例如在足球運動中,怕自己的腳受傷而不敢進行運動,在排球運動中怕自己的手腕受傷,而逃避運動。這些行為女生比男生表現的多一些。 1、3 疲勞的心理障礙 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在課余的閑暇時間,玩網絡游戲,找朋友玩玩,休息的時間很少,在上體育課的時候,有一部分的學生由于身體和心理疲勞的關系,也不愿意進行體育鍛煉。 1、4怕吃苦的心理障礙 現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無論學習、生活等等各個方面都不用自己動腦動手,所以在體育課中有一部分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時候怕吃苦而不敢也不愿意進行運動。 1、5傳統的體育觀念 傳統的體育觀念,進行體育鍛煉的人都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體育課時可有可無的,所以到大學后很多的學生覺得體育課可以不用上,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可以了。 2、 對策 2、1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 進入高校所有的學生都來自五湖四海,生活、學習等等習慣都不一樣,學生的身體素質也不一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 講解要抓住重點與難點, 示范時對關鍵技術交代清楚, 從學生的實際技能出發, 教師要保護表現欲旺盛的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表現力在難度較大的機會中得以發揮并獲得成功,又要將難易適度的機會留給表現欲較低或表現力弱的學生,使他們也能在表現的成功中提高表現熱情。總之,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表現的契機。無論是提問、示范、游戲、討論、表演,都要恰倒好處地適應學生表現的欲望和能力,使他們能夠最大或較大限度地顯示自己的價值。 2、2優化課堂教學氣氛 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有動機的學習對于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幫助學生辨證地認識自我,明確學習動機,為培養其建立終身體育意識打好基礎。 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可適當設置障礙、增加困難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也可采用表揚激勵的語言,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的點滴進步加以表揚,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尤其對那些完成動作有困難、存在膽怯害怕心理的學生要多加鼓勵和引導培養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也可適當降低要求體驗成功,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培養自我控制調節的能力。體育課上老師應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出現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如學生情緒低落、傷病、疲勞等。及時給予引導,使學生學會采用自我暗示加強自我控制,調動機體的活動能力,適應課堂活動的需要,克服客觀因素引起的心理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