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教育基本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學體育教育現狀\問題及對策
錢鋒
[關鍵詞]教育基本現代化中學體育現狀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文章對目前蘇州市個中學體育教育的現狀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在蘇州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育基本現代化背景下對體育教育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和分析,也針對性地給出了對策。 背景 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8月28日29日,省委、省政府吹響了全省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嘹亮進軍號。《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要率先建成教育強省,到2020年,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戰略目標。蘇州是省政府確定的先行制定規劃綱要的3個地級市之一,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蔣宏坤要求,確保蘇州教育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實現高水平教育現代化。2008年4月7日,蘇州及其所轄五市七區均通過了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專家組評估,這標志著蘇州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教育基本現代化。對于“《綱要》”中提到的到2020年完成的指標,蘇州目前大多已達到并超過,蘇州城市的教育作為試點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其發展和地方經濟是分不開的,但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的體育教育相對于當前現代化教育發展速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蘇州素質教育快速推進的同時,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發展出現的問題值得思考。 一、現狀 體育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校體育教學過程的實施與體育活動的開展是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組織形式和途徑。我市對青少年的體質測試表明,學生組的體質狀況總體呈上升趨勢。從學生組各項監測指標來看,我市中小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仍然不佳,體質沒有明顯提高,在蘇州市體育基本現代化主要指標及評估說明中,2008年,我市國民體質合格率為89%,略高于05年全國的87,2%的成績,但卻低于江蘇省91,5%的平均成績。昆山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昆山市成年人達標率為95,9%,優秀率、良好率均高于蘇州平均水平,而青少年體質在某些指標方面略遜于蘇州平均水平。在身體素質方面,幼兒和學生的力量、平衡素質好于蘇州平均水平,但在柔韌素質方面略遜一籌。 二、問題 (一)體育觀念的滯后。 近幾年蘇州學校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關體育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日趨完善,體育設施不斷充實,體育課時得到較大幅度增加,這反映了地方政府對學校體育的重視。但由于學校和社會普遍存在“重智輕體”的嚴重傾向,體育課被忽視的現象還是很普遍。據調查顯示,有51%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比其它課程更容易取消;27.9%的人認為可能容易取消,66.2%的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程的實際地位沒有其它學科重要。不人少,包括相當一部分領導者認為體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樂樂,而沒有從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和深度去認識。觀念的滯后,極大地阻礙了蘇州城鄉學校體育的發展。
(三)適合青少年活動的設施短缺,鍛煉內容形式單一。 中小學的體育場地、器材以成人的競技體育的體系為規格標準,場地、器材的成人化嚴重影響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和鍛煉的興趣。教育部體、衛、藝教育司司長楊貴仁指出:我們的中小學校一直沿用成人器材,使孩子們不能得到真正的鍛煉和身心愉悅。“成人化”是少年兒童籃球的最大誤區。有的學校由于場地的客觀限制,導致開展活動的時候只能選擇跳繩,踢毽,呼拉圈等趣味性和運動量不太強的項目,如吳江松陵一中擁有2000左右的學生,但只有250米田徑場地,盡管學校盡一切努力保證每個學生的活動,但對于活動內容的開展,學校也很無奈。 (四)師資隊伍結構性失衡,體育教師繼續教育有待提高。 目前蘇州中學體育教師學歷達標100%,并且均參加過體育專業的學習或培訓,但專業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普遍陳舊,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滿足不了新課程改革教學的需要。同時由于很多學校生源急劇減少的,學科配備不合理,結構性矛盾由此凸顯出來,一些科目的教師大大富余,比如傳統科目,富余的老師便只能充當“萬金油”,哪個坑缺就往哪個坑塞。同時有的學校由于體育科目的教師卻無法滿足,隨著陽光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教師短缺的現象日益嚴重,但由于學校教師編制總量已超標,對于緊缺科目教師引進的問題無法及時得到解決,導致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工作積極性下降。 三、對策 (一)正確指導,轉變觀念。 加強對學生體育情感、愛好和興趣的培養,養成經常鍛煉的習慣,廣泛地通過課程教學、課外活動、校圈體育文化活動等有效途徑來加強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形成合理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穩定的體育態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體育活動中影成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通過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經常鍛煉的習慣,使體育鍛煉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成為體育的積極參與者和傳播者。 (二)體育課程教學多元化。 中學體育課程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必趣、能力和鍛煉習慣為基本框架,在教學目標的價值取向上,不僅要增強學生的體質,還應發展學生的個性,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質量,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生活方式,在體育課程中取消強制性內容,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則,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練習內容,教學內容要豐富多彩,滿足不同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使他們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在體質健康、個性發展和生活質量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加大資金投入,購置必備的體育用品和器材。 加大對農村體育教育的投入,大力推進學校標準化的建設,合理均衡的分配體育教育資源。完善農村中學體育場地、器材建設,提高體育教師業務水平。同時。可以利用體育彩票的經費資源,為農村中學添購體育器材,傳播體育知識,讓廣大的中學學生獲得更好的體育教育。針對學生的必趣特點,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參與意識,制作多功能繩袋、環繩、啞鈴、彩球、晃板、毽球、等適合學生興趣要求的器材。 (四)制定導向性政策,鼓勵教師流動。 對于有的學校教師飽和,而有的學校缺教師上課的現象,主管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在學校問的調動,把體育教師從比較充足的學校流動到緊缺的學校。對于就近幾所學校的教師可以相互間兼課,這樣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校教師緊缺的問題。同時加強青年教師的培訓,加大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的力度。在思想上積極引導,使體育教師熱愛本職工作,具有責任心和進取心。其次,在業務上悉心培養,聘請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舉行教學觀摩課,開展優質課的評選活動,定期選派教師進修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