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我國農村政治冷漠現象的原因及對策
談曉敏
論文摘要 政治冷漠是民主制度的大敵,是對個人政治權益的忽視。消除政治冷漠,擴大政治參與,有助于解決農村的政治和經濟矛盾,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與持續發展。本文從政治意識、經濟、文化、組織等方面探討了我國農村政治冷漠現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論文關鍵詞 農村 政治冷漠 原因 對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力推進,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日新月異的發展,較大程度地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維護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改善了農民的精神面貌。村民的政治參與意識也隨之有了更大的進步,他們以多種方式參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大大地推進了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農村的經濟組織和經濟成分日益多元化,農民的就業形勢、觀念和生活方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農民的政治參與也變得更為復雜,與此同時,背離積極政治參與的政治冷漠也在逐漸滋生。政治冷漠是一種心理狀態,是消極的政治參與方式,是消極的政治態度在政治行為上的表現,公民不參與政治生活或對政治活動和政治問題表現冷漠、不關注。這種政治冷漠情緒不僅表現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不關心,甚至對自身的各種切身利益都持無所謂態度。亞里士多德說過“人天生是政治的動物”,在人們正常的社會生活中,政治占據重要地位。從群眾自身各種權益的主張與保護到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命運,民眾的政治熱情和政治參與意識的產生通常有兩方面:一是來自外部的被動灌輸,二是內心自發產生。本文將從政治意識、經濟因素、文化因素及組織因素等方面來具體地分析政治冷漠現象出現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農村政治冷漠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政治意識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下,不問政治以求茍全性命的思想根深蒂固,農村社會及村民們更是對政治知之甚少,絕大多數村民只是一味地遵從政府,有著逆來順受的心理,在政治領域鮮有發言權,缺乏政治參與的內在動力。以小農意識為主體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思想,如“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識”等根植于農民的內心深處,至今仍影響著當代村民的心理行為。村民政治心理存在問題,這必然會妨礙村民主體意識的產生和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扼殺村民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從而削弱村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最終形成村民的政治冷漠心理。許多村民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政治權益受到侵害時,往往會因為“民不與官斗”“胳膊擰不過大腿”等固有思想的作祟而選擇忍氣吞聲,不敢言政、不敢涉政。村民為保自己的利益而選擇自己不出頭坐等別人出頭的“搭便車”行為,根據公共選擇理論中“理性而無知”的觀念,即人人想要“搭便車”,但最終定會造成人人無便車可搭的后果,因此村民的個人冷漠容易進一步發展成為農村整體的政治冷漠。 (二)經濟因素 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不高,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很多地方經濟仍很落后,人均收入低,經濟利益成為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和奮斗的目標。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只有在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后,才會產生高層次需求,才會去追求進一步的滿足,而政治顯然不屬于低層次需求。因而對于廣大農民而言,民主政治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一種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奢侈品,而并不是他們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東西。正如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所說:“對大多數人來說,政治參與只是實現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個人能夠通過移居城市,獲得地位較高的職業或者改善他們的經濟福利等方式實現這些目標,那么這些方式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們參與政治的替代物”。村民在低層次需求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自然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政治,政治參與的熱情低迷,最終形成政治冷漠的氛圍。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功利主義和金錢至上觀念侵蝕了許多人的靈魂,毒化了部分人的思想,削弱了這部分人的政治積極性。他們唯金錢是瞻,忽視政治或為了謀利而自動放棄自己應有的政治參與權,對政治抱持觀望及冷漠以對的態度。 (三)文化因素 一個人能夠理性處理一般問題的前提在于他擁有相當程度的知識文化,這就表明,民主需要以一定的知識與文化為基礎,而文化水平通常決定了公民的民主能力。列寧認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須先教他們識字。不識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識字只能有流言飛語、傳聞偏見,而沒有政治。” 我國農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對政治不了解,政治參與及民主意識淡薄,這無疑成為制約村民政治參與的重要因素。此外,現在農村中眾多男性村民長期外出打工,留守女性成為農村政治生活的實際主體,女性潛意識的妥協意識、主體意識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的政治參與程度,這些無疑成為村民集體政治冷漠的誘因。 (四)組織因素 我國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體制還不健全,農村地區情況尤甚。就目前而言,農村地區政治參與形式較為單一,缺乏靈活性和適用性;且信息發布渠道及設備落后,多依靠宣傳欄及村廣播來傳達。農村缺乏健全的基層信息發布機制,這直接影響了農村基層政府的政務公開。政務不公開、政府透明度低,基層政府與村民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村民成為弱勢群體。 民意表達渠道不通暢,村民想要表達自己的意愿,就必須主動去找干部,而很少有干部會主動深入群眾進行調查的。基層政府人員與村民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對村民聲音只聽不管或不聞不問,導致村民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另外,農村基層干部腐敗現象也很普遍,雖然涉及金額一般不大,活動范圍和涉及面也較小,但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僅會使得廣大農民喪失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而且會使得干部和農民之間的關系成尖銳對立化,從而挫傷村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導致村民的集體政治冷漠。
二、對農村政治冷漠現象的思考及應對措施
(一)推進政治文化建設,培養村民的法治觀念
要改變農民政治冷漠現象,必須從政治文化建設方面著手,加強農民的法治教育,樹立人民當家做主的基本觀念,增強其主人翁意識,調動農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村民的政治自主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 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實行使得當代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部分人能夠摒棄消極政治參與的傳統,逐漸形成民主意識、法治觀念。但就整個村民階層而言,政治意識薄弱,民主活動參與理性不足,政治價值觀不正確的情況仍很嚴重,村民的政治參與能力較低。需要政府對民主思想、公民享有的權利進行大力的宣揚,來激發村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引導村民正確認識自己的政治地位,了解自己應有的權利,摒棄傳統政治文化的消極影響,積極參與政治生活。此外,加強農村留守女性的教育對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政府應確保村委會干部中的女性比例,爭取多設置一些實職、正職讓婦女擔任,少設副職、虛職。同時,應發揮各級婦聯的作用,完善婦女權益保護機制,鼓勵婦女走出純粹的家務,多關注政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政治活動中去。只有在廣大農村地區不斷推進民主文化宣傳,普及民主文化教育,培養大眾政治參與技能,構建起農村民主政治體系,才能真正調動農民的政治參與積極性,使農民自覺參與政治生活。 (二)大力發展經濟,為政治參與奠定物質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與經濟密不可分,政治青春的保持離不開經濟。目前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高,各地社會經濟發展還存在失衡現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還占有相當的比例,他們一直為生計疲于奔命,在貧困線上艱難掙扎,這嚴重制約了他們的政治參與能力。 由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知,當人的低層次需求得到滿足時,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因而,只有生產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們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去關注政治、參與政治,而不是一直處于邊緣地帶。為此,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生產力,切實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讓村民不必依靠單一的外出打工來滿足物質追求,使村民能夠安心從事一些體力以外的事情,改變其政治冷漠的心理。 (三)完善村民政治參與制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我國目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其運行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些不足都會對村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政府應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參與制度和配套的保障制度,以保證村民政治參與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村民政治參與制度,加強政府的指導作用。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各項規定,明確劃分村委會與村黨支部的權力,減少雙方工作中的職責交叉現象,真正做到黨支部管組織、思想和政治,而村委會負責具體的經濟發展及公共事務,完善村民自治法規,落實村民自治制度。 其次,完善相應的民意表達渠道,更新信息發布設備,多方面發布信息,確保信息的及時、有效。提升政務透明度,保證民情能上通下達。建立多種溝通途徑,讓村民的想法與要求有處可訴;讓村委會領導端正態度,主動深入群眾體察民意,傾聽群眾的心聲。 最后,完善協商機制和利益維護機制,為民謀利,取信于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政府工作人員是人民的“公仆”,村委會及村黨支部都應該時刻牢記為民謀利,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經常主動了解民眾的困難,進行合理的協調與處理,為村民的合法利益提供有效的保護。 (四)培養高素質的基層干部隊伍,杜絕不良的人為現象 基層干部的言行時刻代表著政府的形象,推進村民政治參與、消除村民政治冷漠的關鍵在于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這就需要嚴格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正確處理鄉鎮政府和村委會之間的關系。鄉鎮政府不能過度干預村委會的工作,要對村民意愿給予充分的尊重。在農村基層選舉過程中,有時村干部都是內定好的,村民覺得選舉只是一種形式,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而不想參加選舉。正因為這樣,政府在選舉過程中必須要想方設法避免“暗箱操作”的情況,要確保選舉的公正性。只有正確處理好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關系,村民才能感到自己選舉出來的村干部確實是有職有權、能代表民意的,從而激發他們政治參與的熱情,轉變政治冷漠現象。 政府必須要下大力氣去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基層干部,并予以嚴格的法制教育,保證基層干部能夠切實為民謀利,公正、平等地履行各自的職責,保證農村各項事務有秩序、有效地進行。 總之,農村村民的政治參與對我國的民主化進程有很大的影響,現在導致村民政治冷漠現象的原因已被初步分析,相應的對策也逐漸被提上日程。相信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會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不斷推進中國的民主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