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學思想政治課“情景體驗”教學模式的運用
李住民
: 【摘要】:自古以來思想政治的教育在人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如何讓教育深入人心,培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用的人才,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一個內容。新課程改革后,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要求也更加豐富,教學模式的運用直接決定著思想品德的教學效果,在三維目標的指導下,“情景體驗”教學模式是一種比較適合達到我們所要的教育目標和獲得我們所期待的教育效果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情景體驗 教學模式 運用
研究“情景體驗”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運用,就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情景體驗”教學模式。我認為:“情景體驗”模式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情景,讓學生去體驗情景里主要人物的心理,發現道德價值,更好地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認識了社會,了解自己的生活環境,明白自己內心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做出恰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的選擇,通過在體驗中探究,在探究中體驗,達到構建知識,提高能力,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分四部分實施。第一:創設情景,認識自我;第二:入景育情,以人為鏡;第三:實景角色體驗,指導行為;第四:借助情景延伸情感,自我矯正行為。
一、開展“情景體驗”教學模式的原因
思想品德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非常系統地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和日常行為規范進行教育的課程。但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于課本知識說得頭頭是道,材料題也分析得非常正確。要說到書本中的道理,他們都知道,可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卻并沒有按照課堂上所講述的來做。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由于在全民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全社會對學生分數的過于注重和追求,乃至我們教師自己單純追求分數,不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實踐和體會,因此對思想品德課程的不重視,有的學校甚至取消了對思想品德課程的考試或者壓縮了思想品德課程的考試分數。而且在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時候,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簡單地講授知識點,只要考試分數高就行,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指導學習,更沒有激起學生內心的真情實感,喚起學生內在的需求,情感上沒有達到共鳴,使得思想品德課程的教育形同虛設,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上述的實際情況是大環境決定的,我們無法改變,只有改變我們自身,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我認為要想真正達到思想品德課程設置的目的,提高思品課的實效性,必須結合社會實際,抓住學生的內心需求,在思品課中滲透心理輔導,使思品課所講述的內容真正打動學生,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以所學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以達到思想品德課程的真正目的和作用。要想達到上述效果就要依靠有效的課堂教學,其中,“情景體驗”模式是一種比較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二、“情景體驗”模式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是分四部分實施的。
(一)、創設情景,認識自我。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或積極趨近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重要的心理成分。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孩子是個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導,興趣是學生所有智力活動的原動力”。學生對感興趣的事物會不知不覺地心馳神往,表現出注意的趨向和追求探索的傾向,從而使學習活動具有指向性、持續性和一定的穩定性。創設情景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通過語言的描繪、音樂、圖片,并借以實物的演示、視頻等等多媒體現代化手段創設一個生動的生活場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由此引起學生內在的道德和行為上困惑,以作為鋪墊。
例如在《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一課中,通過校園實拍的圖片,展現一個學生亂扔包裝袋的情景。提問:“如果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如果只是單純地叫學生直接回答,那他們肯定都回說“我會把這個包裝袋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學生真會這樣做嗎?為了引出學生真實的想法,我設計了一種“實踐卡片”。所謂的“實踐卡片”是一張紙,讓學生把真實的想法和做法寫下來。而這張紙是學生個人所有,上面可以不署名,沒有他本人的同意,其他的同學或老師都不能看,不對這些想法發表意見,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講真話。就上面這個問題,我征求了一些同學的同意,看過幾張,上面應該說是非常真實的想法。有這樣一些:“我很想撿起來扔進垃圾桶,但是我又怕被別人說我假清潔,所以我沒撿。”“我不會撿,我在這里做好事,老師又沒有看到,又不會表揚我。”“這又不關我的事,有同學打掃的,干嘛去撿啊。”還有一部分的同學寫到:“如果旁邊的同學去撿,那么他也撿。”只有極少數的同學寫:“校園清潔衛生是靠大家保持的,人人有責,所以我會去撿。”看到這些,不由感到學校德育工作之艱巨啊,小小一件事,在他們心里,居然會有那么多的想法。由于認知和行為之間缺少情感的驅動,最終導致知行脫節。因此,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情景體驗,這種體驗也可以拓展到課后的實踐。以此課為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片段:讓幾個平時不愛護清潔衛生的學生打掃一周學校的垃圾堆,使之充分感受垃圾帶給自身的痛苦,也感受平時同學們打掃垃圾帶來的麻煩。然后每人寫一篇心得體會,班會課的時候朗讀。他們通過親身體驗,都深深感到了垃圾帶來的危害,而聽的同學聽到身邊的同學的現身說法,心里也都有觸動,這樣就把知識的落實與情感的體驗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通過情景的創設從而認識了自我。
再如在《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一課,我用多媒體展現出這樣一個場景:在教室里,大部分人都在認真地學習,但有少數人在中間高談闊論。請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體驗思考:假如你當時在場,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怎么看待這種行為?你想有一個怎樣的學習環境?我們怎樣才能擁有這樣的環境呢?通過情景創設和層層設問,引發學生內心的真正情感,從不遵守公共秩序而引起的不良后果進行情景體驗,初步懂得作為社會公民,對社會負責,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懂得要每個人都遵守公共秩序,才能擁有一個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應該對自己所在的團體負責任,充分認識自己,從而達到情感價值觀的體驗和升華。
(二)、入景育情,以人為鏡。
當學生內在的情感被激發和挖掘后,就應該讓學生將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去,讓學生與材料中的主人公心靈相通,體察主人公的情感,以產生情感的遷移。此環節主要是依靠材料本身的內涵。如語言、文字、插圖等。讓學生通過表象,深化想象,進而理解材料中人物的情感。抓住材料中人物的力量,引導學生養成積極、向上、進取的健康心理狀態,把人物的情感融入學生的人格培養之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狀態,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如《防范侵害保護自己》一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先閱讀我給出的相關材料:當小明看見有盜賊正在小王家進行盜竊時。然后提問:小明有幾種選擇?不同的選擇會出現怎樣的結果?怎樣做才是小明的最佳選擇?接著再呈現小明的做法。再如《追尋高雅的情趣》一課中,讓學生分析小剛在面對庸俗的情趣時,心里是怎樣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在小剛面前有幾種選擇?他做了怎樣的選擇?通過這些心態分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通過這些具體的道德情境感受,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的高尚道德品質,把這些真正有教育意義的人物行為樹立在心中。
(三)、實景角色體驗,指導行為。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之后,可以進行角色扮演情景體驗。讓學生以置換后的角色去思考、體驗、分析、解決問題,通過親自參與,親身體驗,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這種角色體驗要聯系學生的有關生活感受去體驗這種情感。
比如:《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案例專題研究》—“在角色扮演中體驗” [1]一文中的案例2所描述,如下。
這是一節初一的思想品德課,上課的內容是“孝敬父母”。
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分別重達3公斤的沙袋拿出來,讓學生體驗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
在同學們的大笑聲中,有兩個男同學勇敢地走了上來表示愿意試試。教師把兩個沙袋分別綁在兩個同學的肚子上,然后請他們繞著課桌在教室里走三圈,兩位同學明顯地感到吃力。在同學的哄堂大笑中他們又站在了講臺旁,然后教師請這兩位同學說說感受。一位同學說:“肚子感覺老往下墜,很不好受,我出生時超重,有9斤多,我母親太不容易了!”另一位同學說:“讓我走三圈沒問題,如果這個樣子讓我綁上十個月,那我可吃不消。我母親太偉大了,我以后要好好孝敬她。” 這兩位初一學生的天真無邪的發言贏得了同學們的一陣掌聲。教師又請了兩位女同學嘗試了這種親身體驗,由于兩位女同學相對瘦弱,因此她們的感受更加強烈!
上訴案例就把學生置身于某一種情景中,讓其去體驗去感受,從而獲得情感上的認同,認識上的提高,進而去指導學生們的行為實踐達到:角色體驗,指導行為的目的。
(四)、借助情景延伸情感,自我矯正行為。
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設計好總結和延伸,對于強化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情景體驗”模式中,可讓學生回頭看看自己原先的想法與做法,由他們自己挖掘、剖析自身行為不足之處,確立努力方向。引導學生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身體力行。如在《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一課的結束時,我設計了一份“我是負責的小天使”,在這張表中我設計了一些問題:
1、我早、中、晚最早什么時間進教室學習?
2、我進教室后是否大聲喧嘩?
3、我進教室后是否認真學習?
4、我進寢室后是否遵守紀律、按時就寢?
5、我是否都積極認真參加了學校的各項活動?
6、在家我是否經常幫父母做家務?
……
讓學生回答“是或否”,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說明該怎么做和為什么該這么做?
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定,讓學生近一步進行了自我教育,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很好地達到了自我矯正行為的目的,達到了預先的教育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情景體驗”教學模式的反思
縱覽整個“情景體驗”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和知識目標的“三維目標”指導下,注重對情景的創設,情景的分析,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學生的內心世界,注重學生的客觀需求,在教學中貫穿情景體驗,誘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道德認識更加貼近學生實際,強化道德認識,培育道德情感,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
在具體運用此種教學模式時,有些問題還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例如:“情景”的使用量。我認為在運用“情景體驗”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對“情景”的“量”要把握好,應該根據課標內容,設計適量的情景。不能整堂課都是情景案例,只注重情景的呈現而不注重情景的深入剖析和學生對情景的內在生成反應,每個案例泛泛而過充實課堂,好像看起來很到位,其實徒有其表,沒有達到“情景體驗”模式運用的目的。
再如:在情景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加入適當的“思路分析”,提高學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積極性。在課堂中,學生對情景的判斷和分析,可能會剛好合老師的用意,但也可能偏離老師的設想,甚至文不對題。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只是簡單的給予學生肯定或者說直接讓學生坐下,而讓其他學生作答。那么,既沒有解決所要回答的問題,也沒有達到提問的效果,反而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學生愿意再參與課堂活動。這時,不妨順著學生的答案,理清學生的分析思路,然后在和學生一起討論這種思路是否合理有效,接著討論應該怎樣去思考這類問題。討論過后要給予積極的評價,帶領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學習。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應該特別注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應當時刻利用先進的多媒體工具(網絡、數碼相機、手機、錄音筆等)采集社會熱點、學生生活、學校情景,因為這些都是學生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比較有感觸的內容,利用這些內容創設情景可以更容易讓學生領會知識,達到我們預期的教學要求。
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比較有效的途徑就是在課堂中運用“情景體驗”的教學模式。不光是思想品德課,包括歷史與社會、語文、數學等課程都在廣泛地運用“情景體驗”教學模式,說明這種教學模式是具有可行性和廣闊的前景,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應該繼續探究和發揚。
【參考文獻】
[1]樓江紅、麻曉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頁。
【2】、孟慶男:《論思想政治課的探究式教學》(《遼寧教育研究》2002年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