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化學實驗現象異常的成因和利用
楊寶坤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課堂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有時會出現一些與正常實驗結果不符合的現象。實驗中異常現象的出現,教師若不及時加以正確引導和徹底解決,勢必會影響教學效果,給學生留下知識盲點,并自身失去對實驗教學的信心。找出產生異常現象的原因,變“異常”為“正常”,是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善于觀察、自主探究的一種有效方法和途徑,對教師本身也提供了一個提高專業素質,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一、實驗現象異常的成因
1.因試劑的純度引起的實驗異常
例如,在做原電池實驗時,觀察到除了銅片上有大量氣泡產生以外,作為負極的鋅片上也會有較多的氣泡生成。這種現象是由于鋅片不純,含有C、Fe等雜質且金屬表面粗糙,容易產生微小電池,最終使得一部分氫氣在鋅表面析出。
2.因試劑加入順序的先后引起的實驗異常
例如,在做溴與苯酚取代實驗時,反應物加入順序為“將1~2滴濃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時沒有沉淀生成。若將苯酚溶液加到濃溴水中,保證反應中溴水過量,有白色沉淀生成,預期現象很明顯。
3. 因藥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實驗異常
例如,在做銀鏡反應時,在一支洗凈的試管里注入1 mL AgNO3 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幾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并水浴加熱幾分鐘,卻始終得不到光亮的銀鏡。分析原因,應該是銀氨溶液配制時氨水量沒有控制好引起的。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過量,教材描述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剛好溶解為止”。實踐證明,氨水過量越多,銀鏡反應效果越差。
二、實驗異常現象的合理利用
1.利用異常現象進行反思實驗教學,逐步使學生養成會思考的習慣
當學生在實驗中出現失敗或誤差較大時,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如實記錄實驗結果,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以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改進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師要當好引導者角色,多與學生交流,鼓勵其對這些異常現象進行探討,這樣不僅提供學生主動思考、表達的機會,還有助于學生樹立自信心。
2.利用異常現象,積極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探究水平和創新能力
用相同大小、相同形狀的金屬Al分別與H+ 濃度相同的稀鹽酸和稀硫酸反應,通過對比實驗,學生發現這一現象與金屬活動性順序是矛盾的,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在疑惑中激發了學生的強烈求知欲。設計對比實驗:
(1)若向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固體 NaCl 后,再與金屬Al反應,發現反應速率加快。
(2)若向稀鹽酸中加入一定量固體 Na2SO4 后,再與金屬Al反應,發現反應速率減慢。
通過以上實驗對這些異常現象加以分析、探究,喚起了學生的強烈求知欲,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將“苦學”變為“好學”、“樂學”,這正是當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教學理念。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發生異常現象的原因,師生共同研究,改變實驗方法和策略,最后把實驗做成功。這樣雖占了一些教學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但學生參與了實驗從失敗到成功的過程,在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