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部教學在小學低年段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
袁偉飛
摘要:在低年段的音樂教學中,很有必要融入多聲部音樂的教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敢于創編,讓學生在低年段開始,逐步認識多聲部音樂,幫助學生建立起多聲部音樂的概念,練習好合唱基本功,這樣學生在小學中高年段學習二聲部合唱作品時便不會感覺困難重重了。
關鍵詞:小學低年段:音樂課堂:多聲部音樂教學
2011年版的新《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三至六年級要“增加合唱、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魅力吸引學生。”但是從花城版二年級的教材來看,就已經出現了二聲部合唱曲《恰利利恰利》《多年以前》。孩子們沒有經過前期的訓練,一下子就進入二聲部合唱歌曲的學習,感到無所適從,常常會出現聲部混亂,音高不準、聲音不和諧等情況,有些教師更是直接跳過二聲部的教學,只教唱高聲部。如此一來,導致學生的合唱意識淡薄,缺乏對和聲音響聽覺的培養,缺乏運用和諧聲音演唱合唱作品的成功體驗,造成學生對二聲部合唱歌曲缺乏興趣。二聲部合唱教學由此成了音樂課堂里一個棘手的問題。
因此,在低年段的音樂課堂教學中,很有必要盡早融入多聲部音樂的教學。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敢于創編,讓學生在低年段開始逐步認識多聲部音樂,幫助學生建立起多聲部音樂的概念,練習好合唱基本功,這樣學生在小學中高年段學習二聲部合唱作品時便不會感覺困難重重了。
一、在玩中學,創設多聲部節奏律動游戲
在音樂課堂上創設多聲部節奏聲勢的游戲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識譜知識,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多聲思維能力和多聲聽覺能力[1]。
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常識,讓學生描述雨聲、風吹樹葉聲、汽車鳴笛聲等不同長短的聲音創設情境,把這些生活上的聲音與基本的節奏型結合在一起,形成多聲部的節奏律動。
二、在唱中學,創編多聲部歌曲
每個學生的歌唱能力決定多聲部合唱的聲音效果,進行多聲部教學時,不能忽視學生演唱技能的學習。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發聲訓練,讓學生養成科學的發聲習慣,使用輕聲高位置歌唱,讓學生邊唱邊注意用耳朵聆聽自己的聲音是否和其他學生的聲音和諧、統一[2]。
(一)趣味練聲,結合多聲部視唱教學
學生在學唱多聲部歌曲時,最常見的問題是聲部之間互相影響,造成音高、節奏等音樂要素的干擾,學生不知不覺中就跟著別人的旋律聲部唱“跑”了。因此,我們在平時課堂中要注意給學生建立起多聲部和聲意識,在發聲練習時可結合多聲部和聲進行訓練。
示例:花城版一年級上冊的歌唱課《在農場里》。
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固定使用同一種動物叫聲,先用動物叫聲進行多聲部節奏型練唱。
再把以上的節奏型填上三和弦的音高,每個小組固定一個音高,然后用這三種動物的叫聲進行移調練聲,教師要向學生強調發聲的歌唱位置,輕聲練唱。通過趣味發聲練習,幫助學生在玩中學唱,建立起多聲部和聲演唱的概念。
(二)善于運用音樂創作手法,對單聲部歌曲改編
在低年段的音樂教材里,以單聲部歌曲為主,節奏寬松,旋律簡單。教師在教唱單聲部歌曲的時候可以把歌曲改編成卡農式輪唱二聲部歌曲,也可以改編成襯聲鋪墊式、重疊式、鑲嵌式的二聲部歌曲。教師根據歌曲的旋律進行,還可以把歌曲改編成增加同方向二聲部旋律進行、反方向二聲部旋律進行、斜方向二聲部旋律進行的二聲部合唱歌曲。這些音樂寫作手法特別有利于低年段學生進行二聲部合唱的基礎學習。
例如,花城版一年級上冊《我的頭我的肩》單聲部歌曲改編成卡農式二聲部輪唱;花城版一年級下冊《小鈴鐺》可以改編成襯聲鑲嵌式的二聲部合唱。
三、在奏中學,歌唱與器樂結合為多聲部音樂
通過歌唱教學與器樂教學的結合,演唱和演奏不同的節奏旋律,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加深音樂記憶,可提高學生的音樂想象力、音樂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一)歌唱與打擊樂器結合為多聲部音樂
音樂課堂中常用的打擊樂器有雙響筒、三角鐵、搖鈴、蛙鼓等,這些打擊樂器的音色特別,演奏方法簡單易學。在低年段的音樂課堂中,讓學生邊歌唱,邊運用打擊樂器進行合作演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節奏、樂感,培養他們的多聲部合唱合奏意識。例如,在花城版二年級上冊《小星星》一課中,便加入三角鐵、鈴鼓、響板等多種打擊樂器。
在打擊樂器的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常見的、可以發出聲音的物品,也可以對照能與教師發給學生的課堂打擊樂器音色相近的生活物品,發動學生從家中的廢棄材料如易拉罐、塑料瓶、小木棍等,研發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打擊小樂器,并帶回課堂上一起為演唱歌曲伴奏。
(二)歌唱與課堂樂器結合成多聲部音樂
音樂課堂教學中還可以結合豎笛、口風琴、口琴等課堂樂器的教學,與歌唱形成多聲部的音樂。在學校設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因地制宜,也可以加入一些陶笛、葫蘆絲、三弦等民族樂器為演唱伴奏。在花城版的一二年級的音樂教材中,目前還沒有加入課堂樂器教學的編寫,但教師可以自己研發課程,為低年段的學生編寫易于學習、易于演奏,能與課本歌曲同步結合的樂器教學的校本教材。
多聲部音樂教學能為學生構建多聲部縱向和聲音樂的概念,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識譜能力、記憶能力、多種器官協調運動的能力,能幫助學生提高整體的音樂藝術修養和審美素養[3]。教師要善于挖掘音樂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和技能線索,從低年段便要開始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多聲部音樂的教學,逐步影響學生,讓學生成為音樂的終身享受者。
[1]金麗霞.小學多聲部合唱教學的有效策略探析 [J].中國校外教育,2013(31).
[2]顧秋.對小學低段多聲部教學的幾點思考 [J].音樂時空,2014(13):184.
[3]候繼華.快樂的多聲部教學 [J].音樂教育,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