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課程理念下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肖麗華
學生對于實驗現象的填寫,與我預設的基本一致,但對于結論的填寫卻五花八門,各有各的觀點。比如:“根據鈉浮在水面上不能得出鈉的密度比水小的結論,因為鈉是在水面上高速運動,是不會沉下去的,這正如現在流行的極限運動——滑水,在動力快艇的拖曳下,滑水者在水面上是不會沉下去的。”“鈉熔化成小球不能得出鈉的熔點比較低的結論,只能得出這個反應是放熱反應,比如鐵熔點很高,但鋁熱反應放出來的熱量也能使鐵粉變成鐵水。”“嘶嘶聲不僅僅是產生氫氣的緣故,可能是紅熱的鈉遇到水時所發出來的聲音,就像家里炒菜時熱鍋遇上冷水一樣。”……這樣的一堂課上下來,可謂精彩紛呈,學生的思考深度、思辨能力甚至超過了我的預期。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立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即強調生成空間。彈性預設可以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提供多種渠道,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拓展廣闊的空間。